12.05 记武穴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以德施教践初心,甘为人梯育新苗

记武穴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以德施教践初心,甘为人梯育新苗

他,从教三十八年,一直耕耘在教学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付出、默默奉献;他,始终践行教育初心,以德施教,积极探索“立德创新”的育人模式且成效显著,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十数年、校长二十年;他,近十五年来扎根在山区,聚人心、凝合力,带领一所落后的山区学校实现华丽嬗变后,发扬高风亮节,主动让贤。他,就是武穴市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老师。

善教善成、教育学生明明德的好老师

记武穴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以德施教践初心,甘为人梯育新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老师读高中时,最喜欢的就是这篇《礼记•大学》。高中课堂上,老师对《大学》的讲解最令他心驰神往并陶醉其间。乐读《大学》篇,还有对老师的景仰膜拜,使他在冥冥之中接过师道传承,欣然接受教育这一光荣事业。

高中毕业后,他有幸加入到民办教师的行列。那时候的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新进教师都要从一年级教起。于是,那段初为人师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初入学堂门的孩子内心懵懂,毫无纪律性可言,课堂上经常是小的哭、大的嚷,一些看起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手把手地教过几遍后还是不会读不会写,这些现象每每让他陷入凌乱。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很快分析情况,迅速找到了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抓住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争当好孩子、小榜样”的活动,在评比中记录学生的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采用在家长和同学面前表扬、颁发小星星小红花以及担任“小小检查员”等方式给予肯定,生成同化效应,为习惯养成打下基础;发挥艺术的感染作用,选择以趣激情的教育方式,将学校的常规要求编成儿歌,教孩子们在读中学、颂中记,将常规渗透到他们的心里。很快,他的课堂成功实现“翻转”,井然有序中呈现勃勃生机。

为人师的初体验,让张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的成功,更多要依靠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不是分数,而是分数之外的东西。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教育的“诗外工夫”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其良好的注意品质和认知习惯,引导其修身立德,把学习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会成功地与世界相处并学会创造。长期的教育工作,让他对自己的这一观念深信不疑和坚持笃行。他教语文课,学生爱读书、好表达,学生的朗诵音韵饱满、习作感情真挚;他带数学课,学生喜欢提问题、喜欢挑战难题,班级内比学赶超氛围最浓;他教低年级,学生积极活泼、好学向上;他教高年级,学生乐学善学、文明守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投射到他这位教坛新秀的心里,句句耐人回味,件件值得琢磨,全都是有用的教育素材,凭此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常规、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他也因此走进了学生心里。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泰戈尔的名言,揭示了德育渗透在教育中的至善作用。张老师的细心与耐心,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进入学校工作几年后,他被学校教师一致推举为教导主任;从教多年后,在武穴市民师转正考试中,又以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录取。

用张老师的话说:“立德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将德字拆解,行在左,心在右,代表知行合一。心里明德,行为上就要做到。学生若明理、明德,加之不懈地行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长效应。作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要让学生明明德,除了要把德育渗透下去,更重要的是修身立德、做好自己,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

凝心聚力、率众探索强校路的好校长


记武穴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以德施教践初心,甘为人梯育新苗

进入新世纪以来,张老师离开了自己工作的第一站吕谷村小学,来到项坝小学担任校长,在那里兢兢业业地干了4年。2003年左右,由于教育资源整合和寄宿制的盛行,很多学校被拆并。2005年,组织上找到他,要求他担任花桥镇北部山区戴文义小学校长。

8月底甫进学校,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学校呈山地形势,上下操场均长满青草,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两栋平房都是普九时期修建的,一左一右“趴”在操场上。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学校居然没有校门、围墙,操场在暑期竟成为周边群众的放牛场。此情此景,真正令人心酸。心酸之下,他没有撂摊子,而是选择毅然前行。

为了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像样的校园,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校做围墙、建校门。遭遇资金瓶颈,他多方筹措甚至自己垫资。2006年,时值戴文义村台湾侨胞戴仁美女士回乡探亲,张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列队欢迎、邀请戴女士来校参观指导,为学校筹得5000美元,终于解决新建围墙和门楼的资金缺口,并且修整了教学楼平房。半年后,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改建教师宿舍楼,在原宿舍楼的基础上加盖一层,解决了老师无处办公的难题。至此,“戴文义小学才像个学校样”,老师们说。

校舍、硬件的问题落定后,张校长开始重点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如何让学校强起来,在寄宿制风行的大潮中不致于流失生源?他为此做过长达一个月的调查、观察和思考,围绕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品质等问题召集老师们讨论,选择从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入手,制定了详细的常规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安全教育、培优帮困等一系列的措施方案。老师们在他的带动下,狠抓班级常规、着力习惯养成。一个学期后,学生面貌一改原有的自由散漫,个个积极好学、文明礼貌,学校期末素质测评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张校长或优许厚待、从外引进教师,或据理力争,要来省招市招义务教育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不到十年时间,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从最初的53岁直降到40岁以下,形成了老中青并驾齐驱的合理格局。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有”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担起应尽的职责。

为避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张校长一直倡导“导学帮困、活动育人、乐学善学”的教育理念。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了“因地制宜、深耕小班化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希望”的教育目标和一系列学生关爱培养机制。在他的主持下,上好每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关爱每一位贫困生和学困生,是老师们不变的坚守;开展好每一次活动,经典阅读、阳光体育运动、综合实践、音乐舞蹈等活动从不间断,业已成为这所山区学校的特色。

“星光不负赶路人”,近十年来,戴文义小学师生锐意进取、不断拓新,教育教学质量在花桥镇一直位居前列。为把握机遇、促进学校长久发展,方便山区儿童能够持续稳定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2014年起,张校长殚精竭虑,多方奔走、磨破了嘴皮,给学校争取和筹集到国家项目建设资金及社会资助共计170万元。2016年以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及附属设施,完成了校园硬化绿化的全覆盖,幼儿设施添置齐备。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戴文义小学这所山区小学、世纪老校,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地实现了一次华丽嬗变,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淡泊名利、倾囊相授助发展的好前辈

记武穴花桥镇戴文义小学张菊阳:以德施教践初心,甘为人梯育新苗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引领一方教育,点亮一所学校,在张校长来说,不过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对此,他从未有过丝毫的居功自傲。相反,在教育生涯即将进入四十载之际,他选择了功成身退,向组织提出辞呈,执意辞去校长职务,继续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2019年秋,新校长的到来,同样为戴文义小学注入了新的理念与活力。在学校的挽留下,张校长答应在继续带好自己科学课(近一年来期末素质测评两连冠)的同时,分管学校的基建与德育工作。

“人到无求品自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张校长一如既往地风趣幽默。无私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悉心传授给年轻领导,业务上热心尽责、毫无保留地指导其他教师,始终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

在分管的德育工作上,他总结自己近四十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修德育才”的理念,从光荣传统的感召力、法纪教育的规范力、榜样形象的示范力、健体健心的和谐力、自我锻炼的躬行力等六个方面重新解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与老师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良好实效。如今,走进戴文义小学,校舍高端大气,环境绿树浓荫,硬件设施齐全;教风、学风一如既往淳朴,歌声、笑声开满校园;学生精神面貌良好,谈吐大方得体,“老师你好”“谢谢你”的文明用语不绝于耳……

“教坛躬耕四十载,甘为人梯育新苗。立德树人见功成,淡泊无求品自高。”这是对张校长三十八年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生动写照。古人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的德育工作中,张校长一定会余热生辉,为自己忠爱的教育生涯画上精彩、圆满的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