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三毛:指向教学目标的“口语交际课”


作者简介: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柯三毛

在刚刚结束的黄冈市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多课型”教学研讨会上,武穴实验二小张广东老师代表武穴市给与会的老师们带去了一节《长大以后做什么》的口语交际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精彩纷呈,赢得了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

无论是一节怎样的好课,首先看的教师个人的基本素质。张老师沉着稳重,教态亲和,应对机智。尤其是在当下女教师一统公开课天下的情势下,张老师以他男性的大度、雄浑、高亢、从容,征服了所有的听课者,这实在是要个人的素质作垫底的。

第二,精准的把握住了课型特点。“口语交际课”作为统编本教材的一种新课型,当然具有与识字课、阅读课、写话课、习作课、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课型的不同特点。它突出的是口语交际的“交际功能”,强调的是交际过程中的“互动”。尽管每次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又不一样。但是,其核心始终是关注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应对”三种能力;始终是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自信、快乐地“说”。通过个体的、群体的说,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张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在“说”上做足了功课,学生在聊天中说,在小组合作中说,在讲台上面对大家说。“说”的花样繁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敢说、会说、乐说,深度、广度、精彩度俱显。

第三,教学环节梯度上升。教学环节是课堂实施的依据,“口语交际课”和其它课型一样,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又易到难的原则。小学生有一颗童心,他们在课堂上敢“说”,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在“说”时容易陷入言语贫乏、文不对题的境地。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适度地引导。张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学情实际,结合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更让学生学会了交际。他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说、听、问,都很精彩。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教师的常规教学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为谁设计的?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课堂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再现,它深刻地反应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以及对文本进行开发的“校本研究”的能力。而“口语交际课”更看重的是教师自我开发文本的能力。《长大以后做什么》,文本呈现给我们只是四幅表示不同职业的图片,加上两行提示的文字。如何把它当作一个课型来上?还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来,这是值得研究的。

第四,呵护童心,培养习惯。低段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课堂上的专注度不够,这往往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确性。在这方面,张老师匠心独运,不厌其烦,以师者的“爱心”来面对学生的“童心”。在口语交际进行时,张老师时刻提醒学生要说完整的句子,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注意文明礼貌。我想:这些看似极小的细节,有些甚至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细节,张老师也作了很好的提醒与告诫,这既是在教学生口语交际,也是在教学生做人。

什么叫“习惯”?长期坚持的一种行为就是习惯。怎样养成一种“习惯”?久久为功,自然成为了习惯。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在孩子人格还不健全、在他们身体和智力发育还没成型时,及时抓住儿童教育的“窗口期”,在关爱有加的同时,更要教育有方。

时间总是淡忘了人们记忆,但是,却总有一些人和事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四月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在古老而年轻的黄州,来自黄冈市各县市区的12节研讨课,我独独记住了张广东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还有那经久不息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