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三毛:指向教學目標的“口語交際課”


作者簡介:武穴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柯三毛

在剛剛結束的黃岡市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多課型”教學研討會上,武穴實驗二小張廣東老師代表武穴市給與會的老師們帶去了一節《長大以後做什麼》的口語交際課。整節課環節緊湊、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精彩紛呈,贏得了與會教師的陣陣掌聲。

無論是一節怎樣的好課,首先看的教師個人的基本素質。張老師沉著穩重,教態親和,應對機智。尤其是在當下女教師一統公開課天下的情勢下,張老師以他男性的大度、雄渾、高亢、從容,征服了所有的聽課者,這實在是要個人的素質作墊底的。

第二,精準的把握住了課型特點。“口語交際課”作為統編本教材的一種新課型,當然具有與識字課、閱讀課、寫話課、習作課、語文園地、綜合性學習等課型的不同特點。它突出的是口語交際的“交際功能”,強調的是交際過程中的“互動”。儘管每次口語交際訓練的重點又不一樣。但是,其核心始終是關注學生的“傾聽、表達與應對”三種能力;始終是要放手讓學生大膽、自信、快樂地“說”。通過個體的、群體的說,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習慣、發展學生語言思維、鍛鍊學生的思辨能力。張老師的口語交際課,在“說”上做足了功課,學生在聊天中說,在小組合作中說,在講臺上面對大家說。“說”的花樣繁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敢說、會說、樂說,深度、廣度、精彩度俱顯。

第三,教學環節梯度上升。教學環節是課堂實施的依據,“口語交際課”和其它課型一樣,也要遵循循序漸進、又易到難的原則。小學生有一顆童心,他們在課堂上敢“說”,但是,由於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在“說”時容易陷入言語貧乏、文不對題的境地。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適度地引導。張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年齡、學情實際,結合教學目標,採取分層推進,步步深入的教學策略,不僅讓學生敢於交際、樂於交際,更讓學生學會了交際。他的課堂上,無論是學生的說、聽、問,都很精彩。

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們教師的常規教學中暴露的一些問題。我們的教學設計是為誰設計的?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是為了方便自己的教?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學?課堂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模式的再現,它深刻地反應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分解教學目標的能力以及對文本進行開發的“校本研究”的能力。而“口語交際課”更看重的是教師自我開發文本的能力。《長大以後做什麼》,文本呈現給我們只是四幅表示不同職業的圖片,加上兩行提示的文字。如何把它當作一個課型來上?還要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設計來,這是值得研究的。

第四,呵護童心,培養習慣。低段學生,他們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課堂上的專注度不夠,這往往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確性。在這方面,張老師匠心獨運,不厭其煩,以師者的“愛心”來面對學生的“童心”。在口語交際進行時,張老師時刻提醒學生要說完整的句子,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注意文明禮貌。我想:這些看似極小的細節,有些甚至與本節課學習無關的細節,張老師也作了很好的提醒與告誡,這既是在教學生口語交際,也是在教學生做人。

什麼叫“習慣”?長期堅持的一種行為就是習慣。怎樣養成一種“習慣”?久久為功,自然成為了習慣。因此,我希望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們,在孩子人格還不健全、在他們身體和智力發育還沒成型時,及時抓住兒童教育的“窗口期”,在關愛有加的同時,更要教育有方。

時間總是淡忘了人們記憶,但是,卻總有一些人和事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裡。在四月這個美好的季節裡,在古老而年輕的黃州,來自黃岡市各縣市區的12節研討課,我獨獨記住了張廣東老師的口語交際課,還有那經久不息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