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小干探


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一句有关亲戚关系的一句俗语。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它是由亲和戚两个词组成的,亲是指族内,戚是指族外。像大伯伯母、叔叔婶子、姑姑、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嫂子弟媳这都是亲,伯母婶子嫂子弟媳,这虽无血缘关系的,但嫁进了家门,这都算亲。像舅舅舅母,姑父姨夫,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姐夫外甥等这都属于戚。


那么这句话说的有道理吗?咱们一句一句的分析分析。

一 哥走侄不亲

这句话说的是“亲”关系,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弟弟来说的,哥哥过世了,侄子也和叔叔疏远了,不想以前那么亲了。另一层意思是对哥哥的遗孀嫂子来说的,丈夫去世了,小叔子和侄子也来往少,从而导致亲戚关系也渐渐变得陌生了。

这在以前或者更早的封建社会里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时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们的行为受到好多限制。男人是一家之主,有什么事都是男人之间商量决定,很少有妇女参与。自然兄弟之间来往就多,显得格外亲切。哥哥去世了,作为小叔子和嫂子相处,应该避嫌,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就是一家人也不例外。作为晚辈的侄子也自然和伯母来往少了。

作为失去丈夫的伯母来说,丈夫去世后,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大事小情都要自己拿主意,有些事情找小叔子或者侄子不如找去找娘家的兄弟或娘家侄子方便,这也影响孩子们。好像是和叔叔疏远了。更有甚者,嫂子带着侄子嫁人走了,形同陌路,也就谈不上亲了。


二 姐去门槛断

这句话说的是“戚”中的事。是说姐姐去世了,也很少去姐姐家走亲戚了。还有一句话是“姑舅亲,辈辈亲”,这不矛盾吗?不矛盾,姑舅亲说的是姑姑和侄子,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这就话是指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的。

姐去门槛断,也有用短字的,这里用短比用断更确切。不是断绝来往,而是联系少了。姐姐在世时,弟弟经常去看望姐姐,当然姐夫也是欢迎的。可姐姐毕竟是血亲。姐姐去世后,自然就去的少了,因为那里没了亲人了。外甥不也是血亲吗?是,这一点不差,可过去的礼教是晚辈看长辈,哪有长辈去看晚辈的。维系小舅子与姐夫关系的纽带是姐姐,纽带没了联系自然少了,门槛不也就断了嘛。



三 兄死弟就嫂

这一句是说婚姻关系的,哥哥去世了,如果小叔子还没成家,嫂子也同意,可以和嫂子结婚,这就是兄死弟就嫂。也有姐夫再续小姨子的。这叫亲上加亲,也就是通常说的续亲。

在过去人们对于后爹后妈是有偏见的,常有一句话“后娘打孩子,暗里使劲”也常有后爹后娘孽待儿童的事件发生。所以后爹后妈给人的印象不好。

哥哥去世了,嫂子有意再嫁,有可能带在孩子嫁到外村了,按照过去的礼数,自己的侄子要改姓,随后爹的姓,这样不仅哥哥这支绝了后,断了血脉,而且,侄子有了后爹,难免会受到孽待,就是虽然妈是亲的,有时为了不生气,也不会为孩子出头,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着看不见。如果小叔子娶了嫂子,就不会这样,都是一家人,又有血缘关系。

还有姐夫续弦小姨子的,这种情况更多。散人小学一老师就是这种情况,老师去了姐姐,还有了一个孩子,姐姐暴病而去,就续弦了小姨子。一家和和美美的,挺好。


散人常说一句话亲戚就要走动,不走动就不是亲戚了。亲戚包括朋友关系的远近是需要维护的,一是要真诚相待,二是要靠走动。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那是因为邻居每天都要见面,你来我往频繁,大事小情互相帮助多。亲戚不走动,常年不来往,那还是什么亲戚。你说我说的对吗?

解读民俗谚语 传承耕读文明 关注枣庐散人 分享古人智慧


枣庐散人


先说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哥哥过世之后,侄子与叔叔之间就没有了亲情关系;姐姐一旦过世,外甥就不会再登舅舅的门槛;如果兄长死了,弟弟就会娶了嫂子。

接下来再说说这句俗语究竟对不对。

依照我的体会,这句俗语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确。






就说说我们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两个姑姑、一个叔叔都过世多年了。前几天我回家上坟我父亲还给我说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儿子)去上坟买了诸多礼品不说,还硬给我父亲了500元钱!我一个表妹(我二姑的一个姑娘)路过我们老家门口特意下车看看我父亲在不在老家,结果我父亲在,于是硬塞给了我父亲1000元钱。就凭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门槛断”这一条。


我叔叔有两个儿子。我们虽然是堂兄弟,但我们感觉与亲兄弟没太大的区别。在城里虽然住的比较远,但隔一段会互相打电话询问彼此的情况,有时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过节我会给我婶婶买礼品;我两个堂弟也会给我父亲买礼品。总之,还是很亲的。就凭我家里的情况就否定了“哥走侄不亲”。

至于“兄死叔就嫂”在社会上的确存在,我们村就有一个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太常见。



当然,人是复杂的动物,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种心思。别说侄子与叔(伯)、外甥与舅舅之间的关系了。就是亲弟兄姊妹之间闹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会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呢!我们村就有好几个弟兄之间互不搭腔的,还有几个弟兄之间互相斗殴的。


所以说,这句俗语非常片面,是一种“失败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性。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仅仅是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现象,是非常片面的,应该说不足为信。


老胡说三农


“哥走侄不亲”还真是我家真实发生的事。我爸爸的亲哥哥,去世好多年了,他家里有我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还小的时候,他们经常来我家陪我玩,姐姐还给我洗头发。我妈做饭很好吃他俩经常来我家吃饭,但是后来他们爸爸也就是我大爷(东北称呼爸爸的哥哥为大爷)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从那之后两家人就不怎么见面了,直到现在我姐姐什么时候出嫁的?姐夫姓甚名谁长什么样?孩子多大了?我完全不知道。哥哥每年过年会联系一下,(因为过年给爷爷奶奶上坟)。这些事在我们一家人心里一直是个结。

and我们三个人长的很像的。


李东涵ya


农村俗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语都是看起来简单,品起来耐人寻味。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就是一句反应农村家庭关系和风俗的俗语,放在古代有一定意义,放在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去品位。

(1)哥走侄不亲。

字面意思就是说,哥哥去世了,侄子慢慢的也就不亲了。

说一个我小时候经历的实事儿,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邻居家有两兄弟,两兄弟成家之后一个住在两个宅子里。大哥家里有一个儿子,弟弟结婚后一直没生小孩。后来有一年哥哥出了车祸,家里只留下了妻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得不说那两年他们孤儿寡妇的生活确实艰难,所以作为弟弟就会时常去哥哥家里照看一下侄子,帮嫂子干点活。

但是弟弟毕竟也是有老婆的人,去了几次后,老婆就有意见了,村子里闲言碎语也多,弟媳妇怕他被外人说闲话,就跟他闹矛盾,慢慢的弟弟去哥哥家看侄子也变少了,但并不是疏远,只是为了避嫌,不得已而为之,嫂子家有什么事,弟弟依然会第一时间去帮忙的。

过了一年半,嫂子自己带着一个孩子确实难过,在邻村找了个踏实的男人再婚了,侄子也跟着妈妈去了新家生活,这样与侄子的交集越来越少,慢慢的感情也就淡了。这是人之常情,没办法的事儿。

(2)姐去门槛断。

字面上去理解,就是说姐姐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姐夫和外甥或者外甥女,这样的情况慢慢的关系也就断了。

但我认为“姐去门槛断”这句话也是要分情况的,比如姐姐去世后,妹妹为了避嫌,确实要少去姐夫家里,农村最讲究人情世故,作为小姨子去姐夫家确实会被人说闲话,慢慢的来往少了感情也淡了。如果姐夫再婚了,那么作为前小姨子就更应该避免。

但是对于姐姐的弟弟来说,作为小舅子,同时也是姐夫孩子的舅舅,偶尔去照应一下自己的外甥也说得过去,在我们农村常说“娘亲舅大”,舅舅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哪怕姐夫再婚了,舅舅的关系不会改变,除非舅舅自己不想常去姐夫家,那么久了关系也就断了。

但说到底,姐姐去世了,作为弟弟妹妹,慢慢的也会与姐夫一家淡薄了,尤其在姐夫再婚之后,基本上来往也就少之又少。

(3)兄死叔就嫂。

字面上去理解,说的是哥哥去世了,弟弟和嫂子结合在一起,互相照应过日子。

这句话在过去确实存在,尤其一些偏远的贫困农村,一个男人结婚需要花费巨大的彩礼,而哥哥去世后,嫂子孤儿寡母的也需要人照顾,这样作为小叔子和嫂子也就互相照应着过起了日子。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日子越来越好,过去的“兄死叔就嫂”的事儿发生的也就少之又少了。如今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离婚的女子尚且被人追着娶,死了丈夫的女人也不愁嫁,而如果和小叔子再婚,难免遭人闲话,所以现在农村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有限,传统观念又比较强,往往哥哥去世后,在弟弟愿意的情况下,嫂子也没意见,便凑合着过日子了。

这句俗语虽然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但用在农村家庭关系中,依然适用,是生命力很强的一句俗语。只不过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人已经不再拘束于过去的礼教,哥哥或者姐姐过世后,同样能够处理好各自的关系,这样皆大欢喜,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李阿冰


我的弟弟死于心脏病,去世时儿子刚上高一,今年研究生了,我一直管着他的学费,他妈妈给他生活费。看似我给的不多。每年给他钱是我三个月的退休工资。退休工资一个月一千多。今年给他钱时我说他一定要考博,照着清华北大。孩子很聪明不考就亏大了,实际上他考上了我还要继续供着。现在退休的我还在工作,他妈妈倒是清闲自在,悠闲的过着退休生活。


浅笑安然后河社区售楼


我的二哥去世了,基本上是哥死侄不亲。连侄女也不亲了。也许,他们不想再多走动,我父母还在世,怕赡养爷爷奶奶吧。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去看看二嫂,给她买点年货,有时还给她个三头二百的。平时电话也很少打。

姐死门槛断就更是了。父亲有个二姑,已世十几年了,父亲和兄长们也都去随礼祭拜了。可是,十几年了,四个外甥两个外甥女全部不给父亲拜年来了,都忘记了娘亲舅大了。去年正月十八,我妈过世了,给了几个外甥打了电话,竟然一个也不来了。

几个外甥都是在姥姥家长大的,那时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都可着他们吃。海边有小蛤捞了,连表兄的儿子,他们的叔伯兄弟都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管吃管住,他们挣钱自己攒着。妈妈把我们的铺盖全部给他们使用!

大姑过世了,茶就凉了,再也不认识大舅大妗子了!


村子的小王死了,他的大哥大王是个光棍子,就娶了弟媳妇。倒没有议论什么,因为怕侄子受气,他就视为自个亲生的,拿着当亲儿子对待!弟媳妇也不乐意嫁给大伯子,可为了儿子,小儿子才三岁,就再家里人的劝说下,咬牙跺脚嫁给了大伯子,开始了搭伙过日子!后来,儿子长大成人了,也有了妻子儿女,一家人生活的也挺好的!


人活着很不容易啊!左右不了别人,就强大自己吧!亲情比金钱重要。为了生活,有时吞下委屈,牢记责任,也许,日子会更好一点!


金色阳光温暖


我弟弟2000年出车祸了,我们兄弟姐妹给老爸兑钱又给年幼的俩侄儿盖的楼房,平常都会给个零花钱。现在,侄孙女侄孙都上中学了,老远看见了都会叫声大爷爷,我也会随手给买个糖果巧克力什么的或者给个零花钱。亲人永远是亲人


北海老牧


这话有道理,现在孩子太精了,比如说哥去世了,按说侄子应该和大爷和叔亲,当前社会不是,这些孩孑大多数听她妈的,若大爷和叔有钱还行,你什么都不行,这些孩子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他才不认自己人,弄不好他和后爹亲,我叔有个小弟,我老公有个侄子,表面上可亲了,他后爹发财了,一切向钱看齐,年老靠不住,不过有钱不给别人也给他们,我看到这两人揪心难受,没爹的孩子受苦呢。


用户6749300950


在我们胶东农村当地,在过去确实有这样“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的说法。不过那都是在过去,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忙活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都困难,根本没有能力分心去兼顾其它。


记得听母亲说过,我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大舅,在过去困难的年代,总是连肚子都吃不饱,山里的野菜、树皮扒回家剁细熬粥喝,极度的营养不良,加上长年饿肚子,终于让一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卧病在床,肚大如鼓,终日只喝凉水,眼看进气少出气多,外婆跑遍半个村子,借来一瓢面,打成了疙瘩汤,想让孩子吃顿饱饭,谁知道大舅连咀嚼的力气都没有,外婆给他喂到嘴里,也都顺着嘴角流出来。

不到一个星期大舅就去世了,姥爷伤心的大哭一场。按照老家规矩,父母健在早夭的后辈不能上宗谱接受供奉。在姥爷的坚持下,亲手将大舅的名字添加上去,姥爷对外婆说:孩子到这世上没吃上顿饱饭,是我们当父母的对不起孩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俗语里的“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现象存在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几句俗语的由来。

哥走侄不亲。

这句俗语表达的两个意思:一是说当家的男主人英年早逝,母亲带着儿子再嫁。因为没了父亲这层和兄弟姐妹之间常来常往的血脉情深,侄子是在养父的关照下长大成人,俗话说“养恩大于生恩”,和父亲的兄弟来往不多,感情自然有些疏离。

二是说因为父亲的早早离世,侄子没有接受到父亲从小的熏陶教育,在侄子的世界观里,没有和叔叔培养起亲如一家的感情理念,互相之间缺少亲情的交流,天长日久自然就淡了。

姐去门槛断。

这句俗语说的是家里的女主人早早去世,孩子还小不懂事,缺少母亲和外婆家的联络,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来往,这来去的门槛自然就断了。

我的爷爷弟兄六个,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姐姐——也就是我的老姑姑,28岁那年去世了,留下一个五岁的女儿。老姑父很快再娶,并带着妻女去新疆安家落户,这孩子自然和外公外婆再无联系。

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五岁的小女娃如今己经是六十岁的老太太,在当地退休安享晚年了。去年老家编家谱的时候,多方联系打听终于打通了电话,我的这位姑舅姑姑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没想到多少年过去了,外婆这脉的亲人还没忘记我。

兄死叔就嫂。

这句农村俗语表达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兄长死了嫂子带着孩子要外嫁,这是自家的血脉,不舍得流落在外,但是儿媳妇和年幼的孩子,确实需要人帮衬,只能让小叔子娶了嫂子,成为一家人。

另一层意思是失去丈夫的儿媳妇,婆家没理由强留住人家,家里的小叔子正好无妻,再娶的话,又要人力物力来助阵,全家连吃饭过日子都成问题,能节约的自然要节约。小叔子娶了嫂子,既能抚养大哥哥的孩子,小叔子也有了知冷知热的妻子。

总之,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说的是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发生的一些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并不适用,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能有个姑舅姊妹,叔伯弟兄都觉得分外亲昵,就连老家门口的左邻右舍,多年的情感联络,也是亲人般的互相牵挂。记得母亲去世后,每次回家见到村里的父老乡亲,总是不由自主的泪盈满眶,这都是和母亲相处多年的老人了,点点滴滴的记忆里,都有母亲的身影。就像一部时光放映机,全是关于母亲的故事,在记忆的深处闪闪烁烁。

何况是没了哥哥的侄子,没了姐姐后的外甥,这都是除了父母,这世上和自己血脉相联的亲人。互相亲近是情理之中的事,哪能发生“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这样的怪事呢。至于“兄死叔就嫂”,就更没有道理了,丈夫己经去世,相爱的两人阴阳永隔,嫂子本身就承受巨大伤痛,怎么能再和丈夫的弟弟结为夫妇呢,这于情于理,都是难以接受啊。

我是家在南乡,喜欢和您唠唠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家在南乡


小时候在农村是无忧无虑的,平时和小朋友们玩耍,或者是听老人讲故事,而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老人们所讲的俗语,他们不仅接地气,而且易懂,可以说十分受老人们的喜欢,而现在这种飞速发展的时候还是可以闪闪发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找了两则俗语,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这几句。

1,男把妻为室,女把夫为家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知道现在的妻子在家庭中还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妻子,就相当于没有一个家,甚至家里的一切事务也离不开妻子,毕竟收拾家务,照顾孩子,照顾老人等工作都是女性负责的比较多,甚至你工作完回到家之后,还会为你留下一盏灯一碗饭,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家。

相对应的,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男人十分有能力,那么女人也会十分的幸福,毕竟一个家庭的幸不幸福,多半是看男人的可靠性,两人的互相搀扶,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幸福,这也是为何女性都以男性为主,这也是以前传下来的一个习惯。

2、姐死后门槛断,哥走后侄不亲

其实现在老人们经常会说“三亲三不亲”(不知道的可以上网查查),其实这就可以看得出来,亲情之间也是有远有近的,而这主要是看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原因,有句老话便是“舅舅家的牛外甥家的头”由此可见舅舅和外甥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了,那是因为舅舅和外甥的血缘是比较近的。

因此很多时候,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就比较疏远,这就是为什么开头我会那么说了,因为只有姐姐在世的时候,和姐夫之间的关系才会很好,一旦姐姐过世,那么小舅子和姐夫的关系也就淡化了,走动自然会少了,而哥哥去世之后,他的后代也会往来很少。

但是这句话的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只是知道的人很少,那便是“舅走表不来”说的便是这一带有关系的人,一旦去世,那么剩下隔代的人之间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自然而然的关系就淡了,渐渐地也就不来往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句话?

而在你看来究竟血缘能不能决定这件事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