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宋代是我国词创作的巅峰,其中有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也有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咏物词”是宋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人禀七情,应感斯物。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就是说,人的七情六欲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物来体现出来的,看似在咏物,实则是内心真实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情感以物为载体,以诗歌创作为基础,携着书香气息穿梭千年向我们走来,时常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一、“咏物词”的创作历史和时代背景

“咏物”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著作当中,虽然最初并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体类,但随着这一文学形式的逐渐兴盛,也是词人们的偏爱。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有意无意的创作出一些咏物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基本类型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看做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屈原的《橘颂》为咏物文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因此也被尊称为“咏物作品的始祖”。这首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拟人的手法对橘树的外形和习性进行描写,后半部分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橘树高洁品性的赞美之情,“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在作者的内心里,的品行堪比伯夷,将永远是他立身的榜样。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性所要反映的正是屈原自己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自此以后,南国的橘树便代表了无数仁人志士扎根故土、坚定不移的爱国之情,后人也开始对这种咏物的手法纷纷效仿。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咏物作品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两汉时期的咏物作品有将近100篇,魏晋时期甚至超过了400篇。虽然数目颇丰,但很多文人受到统治阶级权威的影响,主题并不鲜明,因此在成就上来说并不及后人。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唐五代时期的咏物诗大多是在宴会酒席上而作的,他们侧重于对事物外在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并不深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在创作主题和表现对象之间更多的呈现的是一种比较疏离的状态,可以说是“质直而少情致”。

宋时期,咏物诗词的发展以一种不可比拟的状态走进了文学世界,这一时期经过许多文人的不断探索,咏物词在创作的主题、观念和内涵方面都渐渐开始走向成熟,不仅在创作数量上,而且在作品质量上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云:“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他这句话是说林逋、梅尧臣、欧阳修虽然不如冯延咏草的作品创作早, 但四人咏物时都不拘泥于物之色相,而是致力于呈现事物的质和神,这恰恰抓住了咏物词作品创作的本质。

综上所述,咏物词的发生与词体的兴盛基本上是同步的,但从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来看,咏物词的发展较之词史的演进相对滞后,文人笔下的咏物词更像是一支画笔,为他们的作品描绘鲜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色彩。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二、“咏物词”的代表作品和文化内涵

“咏物词”的创作看似不难,却有着比较悠长的发展脉络,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词人咏物词总体的风格特征之形成。在此我们以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四位宋代著名词人在咏物词创作姿态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从而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来把握宋代咏物词创作的演进轨迹并探寻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柳永咏物——“旁观式”的创作姿态

清人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二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其中“旁观式”的创作姿态在柳永的咏物词中体现的比较鲜明,他承接了早期咏物词的一些特点,也是北宋第一位比较多的慢词创作者。

《望远行》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柳永关于咏物的词并不多,这是其中几篇里非常出色的一首咏雪词,也代表了早期慢词创作的较高水平。这首词对雪景的描绘十分精致流畅,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的重点就在于对雪的描绘,因此并没有创作主题情感意识的投射,他是游离于“雪”之外对景观进行客观描写的,在这洋洋洒洒的百字慢词中,我们并不能猜测出作者内心在写这首词时的心理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柳永咏物词的创作特点是一种典型的“旁观式”的创作姿态。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2、苏轼咏物——“潜入式”的创作姿态

谈到宋代的咏物词,不得不提的就是苏轼,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他对宋代的咏物词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这首词被王国维先生评价为“最工”的作品,是一首次韵之作,原作出自章楶之手。章楶在创作这首词时体现的是一种物我分离的状态,而苏轼则是让自己潜入所描写的对象之中,身临其境的体会被观察事物的性情、神态,通过移情的手法,赋予杨花闺中思妇的情感,主体的心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与飘落的杨花融为一体。

细细品读苏轼的其他咏物词,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并不是他创作的个例,他总是会赋予所咏之物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情感。《南乡子·双荔枝》中他将两支并蒂的荔枝比喻成一对孪生的姐妹,“苦恨人人双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一句使人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血浓于水的姐妹在被迫分离之时所经历的痛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将主体的感情投射到所吟景物上的手法,体现出来的正是苏轼“潜入式”的创作状态,也使他在咏物词的创作历史上有了继往开来的地位。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3、周邦彦咏物——“双向交流式”的创作姿态

周邦彦的词经常表现出来的是他自己的人身经历,悲欢离合这种人之常情也渗透到他咏物词的创作之中,与苏轼不同的是,他不仅仅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且要与吟咏的对象进行交流,“我”和“物”均成为作品想要表述的对象。

《六丑·蔷薇谢后作》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这首词又题作“落花”,这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惜花惜春之作”,而是一首寄寓作者主体自我强烈的情感、意绪的咏物名作。在这里,作者自己作为蔷薇的观察者和表现者,既没有像柳永等人那样,仅仅只是一般地观察和描摹对象,也不像苏轼那样进人一种“以物观物"的近乎“物化"的澄明状态,而是本身实实在在地活动于作品之中,成为对象物之外另一个可见可感的主体,作品中活动着的‘人’与作者是同一的,这种物我的交流体现的是周邦彦“双向交流式”的创作姿态。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4、辛弃疾咏物——“俯瞰式”的创作姿态

辛弃疾向来是豪放奔放这一创作风格的代名词,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独树一帜,在咏物词的词坛史上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可谓遗世独立,较一般的咏物词而言,更显豪迈苍劲。

《贺新郎·咏琵琶》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这首词虽然在标题中就写明了是在咏琵琶,但其意却在抒情。通览全篇,笔者刻画了开元全盛时《霓裳》曲罢的风花雪月。又以浔阳江头送客的江州司马过渡,在枫叶荻花的瑟瑟秋夜,在聆听过客家商人妇凄凉的琵琶曲后,青衫湿遍。由盛世过渡到了离别。而谈到离别,那昭君辞却汉宫的伤痛响彻天际,琵琶声传来的胡曲从几百年前的边塞传入词人的耳朵,连绵不绝。黄云堆雪,飞沙走石, 在一个柔弱女子的面前,轻描淡写,被昭君玉指轻拢慢捻的琵琶曲浸绕,画入历史的卷页之中,成为永恒的记忆。下片又接到开元之后的景况,辽阳驿使音尘绝迹,家信全无。而琵琶曲依然哀彻,以思妇视角弹出哀怨,曲罢使人泪珠盈睫。转眼间,千古繁华尽歇,人物云飞烟灭。想到这里,琵琶声又更加呜咽不止,哀痛非常。

辛弃疾的词在咏物抒情的基础上较其他人来讲,会添加一种纵观历史的豪迈气势,视角十分广阔,但同时又不缺乏细腻的文笔,我们可以将这种特点概括为“俯瞰式”的创作姿态。

宋代“咏物词”:咏一物而经千年

三、总结

认识到宋代“咏物词”的这些特点,对咏物诗词的内涵和评价也会有更加完善和深刻的认识。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择物眼光、对事物的临摹和联想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和社会潮流都记录着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宋代的“咏物词”如同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在中国文学经典的历史长河中必将熠熠生辉,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