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帮汉武帝灭掉三国的最有才华的能臣,为何却被汉武帝灭九族?

谢谨辉


自古以来,皇帝与臣子的关系都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皇帝过于强势,则臣子们处于弱势,阿谀奉承,无所作为的就多,如果臣子过于强势,则树大招风、功高震主,必然引起皇帝的猜疑,势必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总之,在皇权统治下,有能力的大臣其下场都不怎么好,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一位大臣,堪称汉武帝时期最有能力的大臣,能与萧何想媲美,而且帮助汉武帝消灭了燕、齐、赵三个诸侯国,结果下场凄惨,汉武帝灭了他九族,这个人就是主父偃。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家境十分贫寒,但他从小就刻苦学习,喜欢春秋百家之学,尤其喜欢先秦纵横家们的著述,在各种史书中积累经验,而且能够兼顾百家之长,可以说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学识与当时的黄家与儒家有所冲突,因此广受排挤,连齐王也不待见他。

他在齐国是没法待下去了,远赴他乡求发展,他先后来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等诸侯国,由于没有出色的社交能力和非常好的朋友,也得不到各诸侯王的赏识,没法在朝堂上大显身手,不免有些沮丧。


人到中年的主父偃一事无成,贫困潦倒,他辗转来到了长安,因此颇具才华被举荐到了汉武帝,他的才华总算能学以致用,他为汉武帝提出了许多比较中肯的建议,在处理北方匈奴问题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父母都有所建树,他总能说服同朝大臣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很多重要的事件上甚至能够左右汉武帝下定决心作出决策。

主父偃可以说是整个汉武帝时代文臣中最有才华和实力的大臣,他对于朝政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关键战略性问题上都能影响汉武帝作出巨大的决策,很多重大的决策都有主父偃的深度参与,为此汉武帝非常欣赏他,曾一年之内给他连升四级,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真是羡煞同朝百官,这也创造了汉武帝时期官员上升的奇迹。

尤其是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在汉武帝时期,有的诸侯王是越做越大,已经对中央政府有所威胁了,这也让汉武帝十分头痛,面对诸侯坐大的问题,主父偃建议将诸侯国分封给诸侯王的儿子们,这样各个诸侯国化整为零,诸侯王的势力就越来越小,其地位就被削弱了,这样就能使汉代长治久安,这个办法正中汉武帝的下怀,这样做既不会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感,也让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可谓是一石二鸟。


后来汉武帝又让主父偃专门负责诸侯王事宜,他深入各诸侯国,查究诸侯王的不法行为。

主父偃在为汉武帝处理国政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也大肆受贿,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也有人劝他有所收敛,结果主父偃回答的霸气至极“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他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得罪过他的人都不放过,他没忘记当年在各诸侯国受到的冷遇。

首当其冲的就是燕王,也只能怪燕王造孽太多了,他霸占庶母,强占弟媳,这样的丑闻正好给了主父偃报仇的机会,他把这些报告给了汉武帝并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燕王自知难逃一死,就自杀了之。

齐国是主父偃的出生地,他奉命去齐国当丞相,监视齐王的一举一动,有传闻说齐王与自己的姐姐乱伦(其实这并非齐王的本意,是齐太后指使),齐王想到之前不久燕王刚刚因为乱伦被诛杀,自己如今也被人抓住把柄,于是也自杀了。

由于齐王无后,齐国就灭了,这个悲剧是主父偃性格造成的,他贪婪刻薄,和齐王早就有仇。


丞相公孙弘早就对主父偃有了嫉妒之心,也对他恨之入骨,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个笼子里面两只叫鸡公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公孙弘正好借助各诸侯王的不满情绪,特别是齐王,公孙弘就认为是主父偃迫害、公报私仇而死的,汉武帝也对齐王之死很痛心。

公孙弘在汉武帝面前那是坏话说尽,而且此时各诸侯王也十分害怕主父偃,他们为了自保,就联合起来要值主父偃于死地,最终汉武帝迫于各方的压力,缓缓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同时避免他们不至于造反,于是就只能牺牲主父偃了。

汉武帝下诏说“主父偃灭了三个诸侯王,那我就只能灭他九族”。


主父偃的家人、亲戚、朋友、师长甚至还有学生都被汉武帝杀掉,主父偃性格孤僻,独立特性,又没有知己的同僚和势力,在朝廷上很难立足,只可惜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惨死在众人的口舌之下。




遗产君


数千年的帝国,死的大贤者都是开国之臣。帝王都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你既然能让我当上皇帝,也能辅助他人登上皇位。所以帝王由爱才之心变成妒才之心。至于你说的这位,还真不是属于那种开国之臣,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主父偃

他灭掉了三个诸侯国,并非真心为了汉武帝,纯粹出于私心、虚荣。虽然如此,但是汉武帝重大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但是为何处以灭九族呢?

树敌太多!

现在社会上人都明白,绝不树敌的“保命”原则。但是这位,可真是不一般。主父偃年少不得志,知道已经四十岁,才被启用。所以他一旦被重用后,就跟报复社会似的,各种不爽,不停弹劾百官,后来他因收受贿赂被汉武帝下令抓捕后,其他官员都落井下石。

人缘太差!

主父偃在说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他就感叹,自己从未有人情温暖的体验,因为大器晚成,反而被自己亲朋好友嫌弃。后来在他飞黄腾达时,散重金以求互不相认。极为偏激的心理,让他对整个人生有不满,除了政治上的才华,剩下的也就是百无聊赖。

公报私仇的心太重!

跟大家说一下,这三个诸侯国,燕国、齐国、赵国,也是够让人讽刺的!都是一方为王的君主,想必都是金钱和权力兼备,但是竟然都是都做出了不合人伦道德的事情。齐国的君主和他亲姐姐在一起了,燕国更过分了,赵国君主跟自己女儿在一起了。

或说,这跟主父偃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因为主父偃想攀权富贵,齐国太后不许,结果这位小心眼就记上仇了。他开始他的表演——弹劾齐王,结果被汉武帝任命去当齐国的相国,结果不偏不倚,齐王胆小怕事,畏罪自杀了。好嘛,整桩案子就成了主父偃告的状,案子也是主父偃查的,人也是主父偃在任国相的时候死的。

这么明显的公报私仇,汉武帝当成下不为例睁一只闭一只眼兴许得过且过了,可是齐国无后,没人继承王位,只能回归中央皇权手里。这时候下面这些郡王都人心惶惶,以为是汉武帝的意思。后来赵国、燕国也回归皇权时,汉武帝实在坐不住,为了稳固下面各地的郡王,再加上众多大臣弹劾,族灭九族也是理所应当的!


天娱百货专营店



路遥lgy


古人云众口销金,这一句话呢,或许不在其位者,很难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但是如果九泉之下你去问主父偃的话,那他自然可以滔滔不绝的跟你讲一个礼拜。

主父偃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同时这个人具有独特的战略眼光,这也就造成这个人天生就有一股子命不凡的镜头,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因此屁颠屁颠的去找了齐王,因为他出生在齐国。

结果齐王不认同他,主父偃,自然也是不服啊,所以说此处不一留爷,自有留爷处。因此就跑到了汉武帝那儿,汉武帝多么毒辣的眼光啊!卫青原本就是一个奴隶,结果被汉武帝硬生生提拔到大将军的位置,汉武帝对于人才有自己的一套甄别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套甄别的手段还是特别有效,包括他发现了这个主父偃,主父偃也确实做出了巨大的功劳,比如说汉武帝一生比较沾沾自喜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驱逐匈奴,二个推力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除此以外,还帮助汉武帝连续灭了三个诸侯国。

一年之内连升四级,可以说几乎都快创纪录了,朝中的大臣那自然也是表面上笑嘻嘻,心里面妈卖皮,不仅如此,主父偃还不懂得收敛,在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以后。主父偃不仅把控朝政而起大肆的收受贿赂,五鼎食,五鼎煮,(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一点让同僚可以说是咬牙切齿。

除此以外,再灭掉燕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的时候,可以看到主父偃这个人是牙龇必报,恩怨必尝的一个人,这种人你很难去爬得住这个人的脉,你知道你什么时候因为一件小事情得罪他,最后他找你复仇的时候,你还一脸蒙逼的那种情况吗?我相信被他干掉的那个三个诸侯王也对他一脸蒙逼。

当然,对于汉武帝来说,这个时候诸侯的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说得到一个彻底的解决。但是现如今他得面对一个诸侯王联合起来一起反对他的一个危险。

所以说,综上所述,主父偃为什么会死呢?

第一点,这个人过于张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二点,这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过于的牙龇必报,使得下面的人很担心他会公报私仇。

第三点,这个人得罪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都想找他复仇。

第四点,汉武帝想要杀了它来平息众怒,警示手底下的大臣,而且还有那些诸侯王。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最致命的是第四条,毕竟你是主子养出来的一条狗,让你咬人的时候你就得咬,让你死的时候你就必须得死。君要丞死,臣不得不死,就这么个来处。


漩涡鸣人yy


主父偃

他的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简单点说:一是很多人要他死,诸侯,同僚要他死。

二是他自己作死,五鼎食五鼎烹。

三是刘彻对他兔死狗烹,杀他平衡关系,平息事端。


白露为霜65799235


认识不清楚谁是老大


李先生9999999


题目年代有问题,实在是无从答起,谢谢!


用户9875738656


汉武灭的是以中央为首地方势力,用主父偃的推思令。三国是汉朝末年,问题提的年代差距太大,怎么连也连不起来。


快乐25201974


因为这几个所谓的“能臣”没有定好自己的位置。


顺天府尹999


汉武帝灭三国,是穿越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