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统治时间为951年-960年,其建立者郭威及第二代皇帝柴荣都是励精图治、壮志图强的英雄式人物。

柴荣是郭威一心一意所爱的柴皇后的侄子,算来柴荣应该叫郭威“姑父”。柴荣自小在郭威家长大,因为其成熟稳重、谨慎周全、文武双全,郭威夫妇甚是喜爱,所以就收为养子。

郭威在反叛后汉建立后周的战争中,亲生的两儿子都被后汉统治者杀害,所以在954年病逝后,诏令柴荣继位。


柴荣幼年经商时走南闯北的阅历,随养父从戎后南征北战的见识,本身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使得他继位之初就立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愿景!

北汉主闻太祖(郭威)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柴荣继位当年,北汉与契丹借后周郭威新丧、政局不稳之际,相互勾结,起兵南侵。


是龙还是熊,一试便知道。刚刚登基龙椅还没坐热乎的柴荣罢免了阻碍自己御驾亲征的宰相冯道,点齐兵马,亲自带领大军出征。

柴荣大军星夜兼程,与北汉、契丹联军在高平南部地区相遇。两军分左、中、右三面拉开阵势。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还没开打柴荣大军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就带头逃亡,导致右翼战线全面溃败。

危急时刻,柴荣亲自上前督阵拼杀,在柴进鼓舞下将士们士气大振,逐渐掰回败局。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也带军奋力冲杀,交战中北汉著名的战将张元徽被杀,北汉军败,皇帝刘崇单身逃亡,契丹军一看讨不到任何好处也就撤退了。


战后柴进想斩杀樊爱能、何徽为首的70名将领来严肃军纪,可是因为涉及人数太多,很是犹豫不决。后来,在张永德的劝说下下定了先斩杀他们的决心。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张永德劝言说:樊爱能他们素来没什么大功,空有将军职称,在战争中带头逃跑,这样的过错就算处死都不为过。况且陛下您想匡扶天下,如果不严肃军纪,就算有虎狼之师、百万之众又怎么能号令他们呢?

柴进听后拊掌称善,抓不了樊爱能、何徽等70余名将领,怒斥他们说:你们都是征战多年的将领,并不是不能战斗。现在未战而逃,没别的原因,想把我出卖给北汉刘崇罢了。于是下令将他们一并处斩,同时又重赏了奋力拼杀的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



此举使得后周军纪刹那严明,使得柴荣对国家的控制力达到巅峰,使得军队向心力空前高强……也正是柴荣此举为他后续在国家军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顺利改革打下了基础;更为他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的开疆扩土,匡扶天下之举提供了保证!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959年仅仅继位6年的柴荣便因病去世,时年39岁。如果正如其刚刚继位时所言,给他三十年的时间,凭他的雄才伟略实现天下一统,百姓富足,四海太平是完全没问题的……


以史励人


954年3月。刚刚取得高平之战胜利的后周军军营却充满了肃杀之气!

“斩”!一天之内,周世宗柴荣将侍卫亲军将校以上70余人全部斩杀!

柴荣之所以要在大胜之后对自己军队进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个。

1、这些人的表现,该杀!

2、柴荣急需立威!

3、柴荣不只是惩治首恶,而是一口气杀尽将校以上70余人,说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奖惩、立威需要,而是为了下一盘大棋!

该杀的侍卫亲军将领

954年3月19日,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展开了!

由于樊爱能、何徽的溃逃,后周右军迅速崩溃,若非柴荣亲自补锅,后周恐怕就这此被埋葬!

一开战,后周军就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右翼的侍卫亲军崩溃了!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引数千骑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齐刷刷临阵投降!

危难时刻,柴荣亲自率军迎战,身先士卒!张永德、赵匡胤率骑兵奋勇冲锋!在一众猛人的冲击下,北汉猛将张元徽被杀,形势逆转!柴荣猛冲,北汉撤军!

想想都后怕,若非柴荣、赵匡胤一众猛人的神级发挥,后周可能就被樊爱能、何徽坑死了!

这还不算完!

樊爱能、何徽在逃跑后,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赶往前线的后军刘词。

两位兄弟一见到刘词,就“热心”地告诉刘词:别去送死了,我们已经败了!

幸好刘词没听他们的忽悠,加速前进,才在傍晚抵达战场,一起追击,彻底击败了北汉军!

打仗的时候临阵逃脱,部下临阵投降!逃跑路上还散播谣言,劝阻后军参战!

这样的人,当然该杀!

急需杀人立威的柴荣

不过,樊爱能、何徽还是在战后“厚脸皮”地回到了柴荣军中。

打了胜仗了,主子心情好,该能从轻发落吧!

他们打错了算盘!柴荣,此时正需要杀人!

或许因为仅仅只是郭威的养子,此前也没什么战功,自即位以来,柴荣一直被人看轻!

刘崇趁机来犯就算了,国内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出征前,群臣集体反对柴荣亲征。

当柴荣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时常亲征来试图说服群臣时,老臣冯道的回答简单明了:陛下是唐太宗吗?

冯道,是混了几朝的老油条,绝对不是一个说话不知轻重的二愣子!他都敢这么怼柴荣,只能反映出:柴荣在群臣中毫无威望!

他们既不认可柴荣的资格、能力,也压根不怕这个螟蛉之子!

打了胜仗,柴荣让群臣认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来,是时候让大家怕一怕他了!

“斩”!

强军之策

正常情况下,“严惩首恶”就可以了,“余皆不问”。毕竟,斩的都是自己的国防力量呀!

可是,柴荣正准备继续郭威开启的强军之路。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军人,需要强健的体魄、可靠的政治种程度。因此,一支正常的军队,总是要裁汰老弱,引进新鲜血液。

中唐以来,无论禁军、藩镇军,都实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粮的职业兵。

因此,军队中的关系盘根错节。一般的将领为了获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会主动裁汰更新。

这就使得五代军队出现了两个顽疾:

1、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曾经常年嚣张的河朔三镇,他们本应在晚唐五代的风云中迎风而起,然而,他们却在朱温、李克用等新军阀面前不堪一击。

这正是因为军队关系盘根错节,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2、骄兵悍将!

一旦正常的赏罚制度难以推行,士兵们往往会变得跋扈骄傲,难以制衡!

高平之战中,侍卫亲军的表现,正是这两个顽疾的爆发!

他们暮气沉沉,战斗力不足,一遇到危险形势,就不服调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谁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粮!跟谁吃不是吃?

柴荣,正准备进行“大清洗”,裁撤弱军劣将,提拔有才之人!

王朴、赵匡胤,及宋初开国风云人物,多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提拔起来的。

集权之路

把刀砍向侍卫亲军,不仅仅是出于战斗力的考虑,还主于集权的考虑!

自后唐以来,侍卫亲军,成为了禁军中的主要力量。后晋、后汉,更是以侍卫司统领禁军。

禁军军权过于集中,非常危险!

因此,后周时期,开始在禁军中另建殿前军。

随后一段事件,强化殿前军,弱化侍卫亲军,成为了后周加强集权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后,后来的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因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而以张永德、赵匡胤为代表的殿前军将领的地位、功勋却在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柴荣一日斩杀70余将,既是出于正常的赏罚、立威需要,更是出于强军、集权的考虑。

在柴荣的努力下,后周军一改顽疾,战斗力迅速提高!

遗憾的是,柴荣英年早逝,既来不及一统天下,也来不及将合理的权力格局传给下一代!

最终,点检(殿前都点检)做天子!柴荣和郭威亲手开创、发展的后周王朝,最终被他们亲手建立、发展的殿前军轻松地取而代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柴荣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的事件,发生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战后。三月二十一日,取胜的柴荣休整军队,斩杀己方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余人里。

那么为什么柴荣要打胜了仗还杀那么多人?

他针对的就是唐末五代以来,一直很严重的骄兵悍将问题,以及这些人在战场上的卖队友行为。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这句话出自《新五代史》,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原文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这短短几句话,直接展现出了五代时期武人的跋扈与野心。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历·吴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欧阳文忠全集·本论》)

曾有人半开玩笑式的做过以下总结: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属性是军事统帅。不直接统领军队,就可能被手下的将军出卖。(后晋少帝石重贵被大将杜重威和张彦泽出卖)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标准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乐不想打了,不行!(死于兵变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时因状态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石敬瑭造反时,因疾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结果失败)

皇帝老了,继承人的选择标准也是能打。

继承人年纪小,不能领兵,不行!(儿皇帝石敬塘属意的继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结果他死后,大臣们直接另立新君)

继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软弱,不行!(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宽仁软弱被成为菩萨奴,结果被部下抛弃)

五代的军阀,由于是军事统帅,以上皇帝要面对的问题都要面对,还多了一个被全国人都惦记的危险。

随着你的权力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多,皇帝会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拥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结果平叛军和叛军竟然一起拥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造反,当皇帝。(李嗣源)

柴荣刚登基时,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还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驾亲征,打了那场高平之战。

具体情况是:

后周显德元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趁后周“主少国疑”之际,再次勾结契丹兵南下侵扰,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史载,“(北汉军)僵尸弃曱,填满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凭此一战,柴荣才算是坐稳了宝座。

坐稳了宝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骄兵悍将和杀人立威了。高平之战中,双方刚交战,后周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就开始卖队友,他们引数千骑兵溃逃,还导致步兵干余人投降北汉。当时后周军的右翼整个崩溃了。

这个危急时刻,所幸柴荣亲自领亲兵督战。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与偏将赵匡胤各领两千骑兵,冲锋陷阵,内殿直马仁瑀射杀数十名敌军,殿前军将马全乂(yì)也率领数百骑兵猛冲,这才扭转了战局。

说真的,要不是柴荣真的很能打,自己的亲近手下也卖力死战,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这仗,你要是柴荣能不杀樊爱能、何徽?

看我刚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还战场卖我?所以柴荣才杀了他们,至于被杀七十多人,也都是樊爱能、何徽属下的将领和军官。

这其实就是一种清洗。再说,不杀掉他们,柴荣哪有位置和财富封赏在高平之战中拼死作战的那些亲信将领啊?

总之,有很多时候,你死不一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仅仅是你跟错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柴荣严刑峻法,轻视天下。柴荣作为五代十国的一代英主,已经被吹捧过度。

第一,高平之战没有赵匡胤这一偏将挺身而出,后周必败,也有可能柴荣被杀。初立国,即使不死,柴荣信誉大打折扣,后周很难有好的延续。

其二、柴荣南征北战,首功赵匡胤,当然柴荣有识人之明。

其三、柴荣征幽云三州,只是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契丹几乎不设防的三州,继续进军,必然契丹倾军而出,后周不是对手。柴荣与赵匡胤都进攻过北汉,都无功而返,一个北汉都拿不下,怎么可能轻松拿下幽云十六州。

第四,治国,柴荣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赵匡胤胸怀宽广,以仁义治国,能力超群远超柴荣。柴荣确实是五代十国的英主,但只局限于五代十国乱世,他的定数确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荣缺陷有史可鉴:

一、严刑峻法,轻视天下。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轻视天下人,好杀加多疑,能将自危,君臣难以坦诚相见,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无法君臣一心。

柴荣死前,调离张荣德,也怀疑赵匡胤,一度猜测并让赵匡胤靠边,是无人可用,才征得符彦卿的同意,临时任用赵匡胤。

柴荣用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为顾命大臣,韩通负责调兵,赵匡胤、李重进用兵,互相牵制。因为主少国疑,船老大太多,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主要将领很危险,包括张荣德、李重进、赵匡胤等都有被冤杀的危险,韩通的儿子已策划杀掉赵匡胤,如不发动政变,赵匡胤等很危险。如果赵匡胤被除掉,后周必然动乱,后周必有其他将领黄袍加身,张荣德、李重进必然黄袍加身,谁会听一个七岁小孩的胡乱指挥,到时后周皇室必然身死国灭,华夏民族基本统一将遥遥无期,百姓永无宁日。

柴荣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关,整天工于心计,严防死守,难以很好休息,长期会有抑郁,会严重影响他的生命,


听雨喜雨


柴荣在高平之战胜利后,不但没有给予手下奖励,反倒是连续斩杀了七十多名将领。如果柴荣是一个暴君,那这件事就很好解释了。

可柴荣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君王,他做事从来都是有理有据,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他连续斩杀七十多名将领肯定是事出有因。

两军交锋,未几,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

柴荣这次屠杀的主要目标是樊爱能、何徽,还有他们手下的那些将领。柴荣之所以对他们如此敌视,是因为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没有选择与敌军战斗,而是选择径直逃跑。他们不光是贪生怕死,更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新皇帝的不满。

东厢骑军乱,步军解甲投贼。

柴荣之所以生气,不只是因为将领带头逃跑,更是因为他们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在战争当中,有人逃跑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如果跑路的是将领,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樊爱能等人逃跑之后,他们统帅的那些军队很快就发生了内乱,不少都选择主动投降。要知道,当时柴荣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大。

虽然柴荣最终取得了胜利,让很多人都觉得樊爱能的叛变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可大家要知道,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柴荣和他的亲卫冲锋在前,给士兵做了表率作用,这让普通士兵们重新燃起了热血。柴荣为了胜利,已经将生命置于度外。要不是柴荣,相信高平之战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但值得一提的是,樊爱能等人作出了如此过分的事情,柴荣竟然没有直接将他们杀死,而是选择按军法处置。


史料记载,樊爱能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

这说明柴荣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理智,这其实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柴荣希望杀死樊爱能等人,但是他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本人会有何种影响,所以他选择静观其变。

不过此时张永德却鼓励柴荣,说他如果想要立威,让四海臣服,就必须要变得铁血。有了张永德鼓励,本来就有杀心的柴荣终于鼓起勇气,将樊爱能等将领悉数处死。

而在此后,相信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猜到了。在柴荣杀死樊爱能等将领之后,他的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人们对他的态度从原来的轻视,变成了现在的敬畏。

樊爱能的本意是要坑一波柴荣,没想到最后他却成为了帮柴荣立威的工具,不知道他在天之灵得知这件事,会有何想法。


夏目历史君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柴荣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全部斩首,以肃军纪。就是说把主要干部全部斩杀,只留下了士兵和下级军官。

要了解这件事的真实原因,就必须清楚柴荣当时所面临着如何严峻的局势以及清楚柴荣到底是啥样子的君主。

01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严峻的军事局势。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短短地五十三年的时间,北方政权就经历了五个朝代,由此可知是如何的混乱。

907年,朱全忠篡夺了唐朝政权,建立了后梁;

923年,李存瑁在魏州称帝,随即消灭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石敬瑭借辽兵攻入洛阳,消灭后唐,建立后晋;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灭掉了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汉,定都汴京,建立后周;

同时,后汉节度使刘崇在晋阳称帝,沿用国号汉,史称北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这几十年的生动写照。军队就是命根子,谁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不仅仅是当大爷,还能随时当皇帝。

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局势。

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柴荣按照遗命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建都太原的北汉刘崇,趁机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派兵联合进攻后周,

高平之战爆发,刚刚继位的柴荣,面临着随时被消灭的危险。

02

高平之战

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刘崇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进攻后周。

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骑兵居中,与北汉联军对峙,张永德率领禁军跟随柴荣征战。

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就带领骑兵率先逃走。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后周军队有彻底崩溃的危险,看到战事紧急,周世宗亲率左右亲兵,冒着矢石出正阵督战。

禁军将领赵匡胤率军从右翼,张永德从左翼追随世宗奋力出击,后周军队士气大振,北汉军大败。

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前进。

但刘词不听,继续率军前行,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后周得到增援,发起猛攻,北汉彻底崩溃。

北汉刘崇仅仅率领百余骑狼狈逃脱,后周取得全胜。

高平之战后,后周军队休整。

周世宗柴荣一怒之下,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全部斩首示众,以肃军纪,军威大振。

03

“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不仅精明强干,节约俭朴,而且志向远大,赢得广泛拥戴。

高平之战,周世宗洞悉禁军的弊病和虚弱,汲取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

于是,着手整顿禁军。一日之内,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就可以看出柴荣整顿军纪的决心和铁腕手段。

同时,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经张永德推荐,赵匡胤被世宗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通过这次整顿,大大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世宗亲自率领这支部队,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收复多个州郡,后周国力大增。

周世宗勤于政事,也有足够的能力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但积劳成疾,病倒在北伐途中。在北伐的有利形势下,无奈只得退军。

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驾崩,时年三十九岁。

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从整个历史上看,柴荣也是英明的一代圣主。尽管英年早逝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但他在高平之战后,通过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不能用命的将领,提拔赵匡胤等勇猛作战的战将,大刀阔斧的整肃军纪,打造了一战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军队,为后来赵匡胤一统天下,结束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豹眼看历史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的第二任皇帝。而五代十国,是大一统王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大军阀,只要有点实力,就可以自立为帝,当时的大江南北,竟然有十余国之多。

立国众多,朝代更替频繁,短短72年的时间内,就更迭了多达五个朝代,平均一朝不足15年的享国时间。在这种大背景下,君臣之间猜忌不断,当时的军阀们也都普遍习惯了墙头草的作风。谁强就跟谁,谁弱就抛弃谁,反正不愁找不到收留的地方,大不了自立,过过当皇帝的瘾。

郭威就是被后汉第二位皇帝隐帝刘承祐猜忌,不得已起兵造反。在除掉刘承祐之后,郭威“黄袍加身”夺了后汉的江山。

郭威去世之后,柴荣继位,成了后周第二任皇帝。柴荣此时年仅33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定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大计划。

但是,柴荣并非郭威亲生子,而且多数时间都在经商。后周立国后,虽然柴荣在澶州任上的两三年,颇有政绩,但是没有战功。适逢乱世,军队就是真理,柴荣既要面对朝内大臣、将领的挑衅,还要面对北汉、契丹等外敌的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因此,柴荣为了快速立威,就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建立功勋。

恰好,后周的世仇北汉,看后周新帝登基,国本不稳,就勾结契丹,率三万后汉大军和六七万契丹大军,大举来犯,想一举灭亡后周。

柴荣力排宰相冯道的劝阻,御驾亲征,率后周大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大战于高平。

后周军排出了最强阵容,大将李重进、白重赞将左军(西路),樊爱能、何徽将右军(东路),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率禁军拱卫皇帝。后汉皇帝刘崇也同样列为三阵,大将张元徽居东偏,契丹大将杨衮(跟北宋杨家将无关,这位是契丹人)居西偏,刘崇居中军。

两军对垒,刘崇命大将张元徽率领军进攻。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怯敌,一触即溃。二人率本部骑兵,拼命逃跑,途中遇到了前来支援的刘词等后周将领,两人还劝:“军败矣,可无前也。”大军已经战败了,赶快跑吧。这二位纯粹是被派来负责搞笑和活跃战场气氛的。

但二人的逃跑,却给后周大军带来了不利影响,反而大大助涨了后汉军队的士气,樊爱能、何徽所率的“步卒数千弃甲叛降元徽,[北汉军]呼万岁声振川谷。”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变,那么后周军队的士气将会一落千丈,必然大败。

看到这种情形,柴荣也大吃一惊,这两个家伙怎么回事,打都还没打,就跑了。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柴荣亲自执兵上阵,而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史彦超等将领也奋勇杀敌,后周军威大振。

原本呢,后周军队较少,而后汉和契丹联军是后周军的数倍,基本上胜券在握。可是刘崇不听杨衮的建议,把杨衮还有其所带的契丹大军全给气跑了。当时战场上刮着南风,风势越来越大,北汉军队处于北方逆风,而后周军队顺风,后汉军队大败。

到了晚上,刘崇好不容易将混乱中的军队归拢,结果又被柴荣带着赶到的刘词援军一阵追杀,把刘崇的中军大帐都给端了,而后汉大将张元徽战死。刘崇自己迷路,阴差阳错,竟然逃了出去,一年后去世。

高平之战,后周大获全胜,周世宗自然要论功封赏,大宴将士。柴荣就是借大宴将领之机,公开处置了逃跑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人。他故意问禁军统帅张永德(郭威的女婿,柴荣内弟):“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何如?”

张永德是一个非常厚道、实在的人,一直对柴荣忠心耿耿,答道:“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

柴荣就是要想借张永德之口斩将立威,遂“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

柴荣借助高平之战的胜利,重加封赏赵匡胤、李重进、刘词等将领,并斩杀樊爱能等逃将。柴荣恩威并施,确保了自己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为之后整顿军政,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柴荣虽然一日之内,斩杀了70多员战将,历史上却没有人说柴荣残酷无情的。

只可惜,柴荣去世的太早,登基才仅仅五年,北伐大辽,连夺三关三州,正准备进攻幽州,收复整个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因病去世。柴荣将一个相对富庶、稳定的江山,交给下一位“黄袍加身”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只可惜经赵宋一朝都没能再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如果真的能有三十年的帝位,在赵匡胤等将领的辅佐下,有很大的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建造一个比北宋更为强大的后周朝。再加上柴荣自少年时就开始经商,乃是商人出身,又喜好黄老,他应该会对商人、手工业者更加的照顾,也许,资本市场、工业革命就会先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了。什么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估计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了。而我大中华帝国将会一直傲立于世。


奕天读历史


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说他是唯一一位只有正面评价而没有负面评价的皇帝,仅管的功劳无法跟嬴政大帝相比,但是他的胸怀可以跟秦始皇相比。后周第二代皇帝柴荣曾立下豪情壮志: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荣一日之内斩杀70名将领就发现在他“十年开拓天下”的目标之中,目的是为了整顿军纪,严明赏罚,树立他在军队中的权威!之后柴柴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打败过北汉、契丹、西蜀、南唐等割据政权,他武功赫赫,威震华夏,尽管英年早逝,却为北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国南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强敌,三军战于高平之南。当时后周军怯敌不敢战,对阵之时后周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导致后周军阵脚松动,有败阵丧军之危。当此危急之时,柴荣率领中军勇往直前,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左军李重进、赵匡胤亦奋勇向前,一举击杀北汉骁将张元徽,大将刘崇单骑北逃,契丹军眼见不敌,亦北退回归。此战后柴荣根据大周军队将不能用、兵不能战的情况严肃整顿军纪,将临阵逃脱的70余员将领诛杀,将能干的赵匡胤等将领提拨到领导岗位。杀将立威,不仅清除了军队中的害群之马,通过人事调动,荣柴亦掌控了后周军队。

柴荣认为军队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于是他开始了对军队的改革,也就是北宋沿用的禁军军制。赵匡胤负责禁军的组建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精壮青年,组成专业的军队,这些青年是职业军人,以打仗从戎为职业,终身不得改行,退役后有国家补助养老。禁卫军成为大周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威慑邻国,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赵匡胤担任殿前都虞侯。公元955年,荣柴皇帝下达灭佛运动,收剿大量佛寺财物,以这笔钱西征蜀国,收复秦、风、成、阶四州。公元956年至958年荣柴三征南唐,迫使南唐去除帝号,称国主。公元959年柴荣大举北伐辽朝,仅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公元959年年六月柴荣病体难支,传位皇长子柴宗训,托孤于赵匡胤,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纺领全国禁军。此时北汉与契丹再次联兵进攻大周,赵匡胤奉命率军前往抵抗,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当然宋太祖也礼遇了柴氏家族,让他们永享富贵!


大秦铁鹰剑士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灭亡、北宋立国之间短暂而混乱的大分裂时期,唐朝灭亡后,原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各类割据政权多达数十,他们时而联合、时而混战,民不聊生。

柴荣(921---959),五代十国时后周皇帝,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郭威无子,把外甥柴荣立为皇子,并改名为郭荣。

公元954年,郭威病亡,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同年北汉趁后周政权交替、国本不稳,勾结契丹南犯,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柴荣自知并非郭威亲生子,又未有战功,内要面对朝内大臣、将领的挑衅,外要面对北汉、契丹等外敌的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因此,柴荣为了快速立威,决定御驾亲征。

两军在高平遭遇,均排出了最强阵容,后周马军统帅樊爱能、步军统帅何徽二人怯敌,一触即溃、二人率本部人兵,拼命逃跑,并且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方支援部队的前进。

两位主将的逃跑,给后周大军带负面影响而知,大大助涨了后汉军队的士气。紧急之下,柴荣不顾安危,冒着流矢亲自指挥,张永德、赵匡胤等将领奋起作战,其他将领也抖擞精神,奋勇搏杀,终于抵住敌军的疯狂攻势。

后周的援军终于赶到,两军合为一处,趁机发动反击,扭转了战场形势,把北汉打得落荒而逃,十亡八九,史称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后周大获全胜,周世宗自然要论功封赏,大宴将士。柴荣诛杀了带头临阵逃脱的樊爱能、何徽,麾下逃跑的70多名将领也全部斩首,加封赏赵匡胤、李重进、刘词等将领,柴荣恩威并施,确保了自己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为之后整顿军政,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在被诛杀的70余人之中。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因英年早逝终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一生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断去南唐统一的资格; 959年3月,柴荣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5月就先后收复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

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后周将再次一统华夏,建立起以长城为界的汉人帝国,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会崛起,自然不会有蒙古西征之说,而我大中华帝国将会一直傲立于世。

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发病,不久去世,年仅39岁。

若柴荣在,赵匡胤绝对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骗符太后孤儿寡母骗取后周最高军权,从而黄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开始重文轻武,导致宋朝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辱,先后受制于辽、西夏、金最后亡于元,成为外敌入侵而灭亡的第一个朝代。

史称柴荣“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实至名归!


美丽青春您真痘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他文治武功皆顶尖。并非弑杀之人。为何在一日之内,连杀70名军官呢?

这要从高平之战说起。

周太祖郭威去世后,养子柴荣继位。北汉刘崇趁后周新君即位,政局不稳之际,勾结契丹兵南下。柴荣率军亲征,爆发了五代时期著名的高平之战。交战之初,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引兵溃逃,致使后周军整个右翼崩溃。

柴荣临危不乱,亲自领亲兵督战。才稳住阵脚,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

樊爱能、何徽触犯军法,是必死之罪。

高平之战后,樊爱能、何徽及其属下的将领和军官。70人皆被柴荣斩首。

柴荣还封赏了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领。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战争刚一爆发。晋国将领舟之桥擅自回国。城濮之战胜利后,晋文公成为霸主。封赏功臣。杀颠颉、祁瞒、舟之桥三人。儒家经典《左传》有云:君子谓‘文公能用其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刑赏之谓也。

柴荣杀七十名将领和校尉。与晋文公杀舟之桥三人相同。正军法纲纪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