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只是因为绊倒侄子朱瞻基就惨死了吗?

淡墨残烟


绊倒朱瞻基,这是朱高煦作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成祖朱棣的这个二儿子,生性凶悍顽劣,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世子一同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往京城学习,这家伙整日游荡厌学,言行轻佻,据说朱元璋十分厌恶这个孙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和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实有被建文帝拿来当人质的意思。舅舅徐辉祖见他依旧我行我素,顽劣不堪,便暗中告诫他,要懂得慎行。朱高煦这家伙非但不听,相反借机偷走了徐辉祖的宝马,渡江后一路作恶不断返回了北平。

儿子逃离囚笼,此举无形中为朱棣起兵造反夺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朱棣对他这个二儿子是不计其恶,反赏其勇。

勇这东西分很多种,有能成大事的智勇,有顺境尚可,逆境遂垮的劣勇。朱高煦身上的这种勇,在随朱棣夺天下的一段时间,看上去是智勇,屡次救朱棣于危难,其实这是一种偶然,一种假象。

朱高煦的勇在逆境面前根本经不起考验,更谈不上可以独造大局。

朱高煦最终的悲剧正是来源于这个,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觉得自己很有老爹智勇双全的风采,理应去接老爹的班,即便不能顺利接,他也能效仿老爹把天下夺到自己的手里。

当然,历史的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除了自身的原因,他爹朱棣的溺爱纵容,他哥朱高炽表面上的相形见绌,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朱高煦最终的悲剧。

因为朱高炽肥胖笨拙,表面上很没有帝王相,朱棣一向不喜欢这个一点不像自己的长子,而是异常喜欢跟自己各方面都很像的朱高煦,因为这个,朱棣甚至跟朱高煦说过这样的话,你哥身体不行,你好好干!

言下之意,你哥很有可能早死,即便不早死,只好你干的好,我也可能把他废了,把你立起来。

然而,有一点却是包括朱棣、朱高煦在内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也无法否定的,从朱棣算起的皇三代朱瞻基是自带天命的“好圣孙”。

说到这,就可以来说说朱瞻基和朱高煦这对皇家叔侄的生死恩怨了。

两人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朱棣的儿孙们去凤阳祖陵祭祖。按照朱元璋的祖训,祖陵祭祖,朱家子孙要骑一段马,走两程路,再步行谒陵。途中,大家都健步如飞,只有肥胖且有严重足疾的太子朱高炽,自己走不动,要靠两名内侍搀扶,才能踉踉跄跄地前行。汉王朱高煦在旁幸灾乐祸,嘲笑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好圣孙”朱瞻基听到后应声回击:“更有后人知警。”

从叔侄两人交锋的结局看,这真是一句胜负已定的谶语。

由这样的交锋不难看出,朱高煦在争夺太子之位时是何等的嚣张,也可以想见,朱瞻基在捍卫他爹朱高炽的同时,对自己这个皇叔有多警视,有多憎恶。

两人第二次交锋,依旧是朱高煦嚣张挑战在先。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登上皇位,十个月后突然去世。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按照父亲的愿望,准备把国都从北京迁到南京。

朱高煦得到朱高炽已死的消息后,异常兴奋,准备在半路上截杀太子朱瞻基,自立为帝。

但聪慧异常的朱瞻基对此早有防范,在朱高煦尚未在沿途设好埋伏时,他便快马加鞭,抢先一步赶回北京,接掌了大权。

就冲想置于亲侄新君于死地这一条,换成朱棣的脾气,朱高煦其实已经可以去死了。

但朱瞻基颇为仁孝,没有去杀他这个屡次图谋不轨的皇叔。

但在朱高煦眼中,朱瞻基的仁孝却成了好欺负,他以为自己的这个侄子是当年的建文帝,而他自己也是当年的朱棣。

于是,两人之间的第三次交锋登场了,这次朱高煦更嚣张,直接起兵造反了,也想来一次靖难之役。

然而,他的自以为是很快就沦落成了恶勇下的不堪一击。

他比其父朱棣差远了,既没有雄才大略的谋划,也没有尽得人心的魅力。在朱瞻基的亲征下,朱高煦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即束手就擒,弃城投降了。

公开起兵造反,按说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但朱瞻基最终还是网开一面,没有杀朱高煦,只是将他父子废为庶人,软禁在了西安门内逍遥城。

一败涂地后,最怕的是认不清现实,更怕的是认不清现实然后还心理失衡,呈现出作死状。

朱高煦就是这样。

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他这个被囚了三年的叔叔,这时候朱高煦如果真心忏悔,没准就能获得宽恕了。但心理失衡下的朱高煦看不到这个,他做了一件极其愚蠢又毫无意义的事,趁朱瞻基不注意,伸脚将朱瞻基勾倒了。

事不大,但足够彻底激怒朱瞻基。

朱瞻基令人搬来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更可笑,这时候竟然玩起了人生最后一次逞能,凭借自己的一身蛮力,他居然把三百斤的铜缸给顶了起来,好似在说,你扣不住我。

到这里,朱瞻基再也无法仁慈下去,他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掉。

这种酷刑在历史上很罕见,但没人说朱瞻基残暴,只会说朱高煦太能作,不作到化渣不算完。


黑句本


话说当日,也许还怀着对叔叔仅存的那点温情吧!明宣宗朱瞻基来到了叔叔朱高煦的住所进行探视,却不料被叔叔故意绊倒,摔了个大跟头。站起身来的朱瞻基顿时怒由心生,想到之前的种种往事,他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叔侄间的亲情在此刻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残酷的屠杀!朱瞻基当即命令士兵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随即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将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后又将其子嗣尽数诛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朱瞻基如此对待他的这位叔叔呢?只因为将自己绊倒而丢失了面子?当然不是,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仇恨种子的埋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更曾多次救朱棣于险境,作战勇猛,功居众皇子之首,朱棣也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

朱棣继位后,朱高煦自觉自己战功卓著,又有一大批朝臣的支持,加上大哥朱高炽腿有残疾,自己的皇太子之位应该是稳稳的。然事与愿违,朱高煦虽说功高,但也自负,过失太多,综合考虑之下,朱棣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而这时,也将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朱高煦的心中。自此,朱高煦将大哥朱高炽视为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皇帝梦难醒

朱棣打天下,朱高煦所立下的功劳确实不容忽视,所以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将来要继承皇位,尽管现实是如此的无情,但依然没能惊醒朱高煦的皇帝梦。

朱棣在世时,朱高煦便公然拒不就藩,更常以唐太宗自比,身边的护卫也是远远超过了他藩王该有的规格,后来更是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永乐十四年,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将其贬为庶人,后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之下,于永乐十五年被朱棣分封到乐安,做一方藩王,然而来到乐安后,朱高煦便着急地策划谋反。尽管朱高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这个人还真是特别的仁慈,对自己这个弟弟真是没话说,明知朱高煦有觊觎帝位之心,但念在兄弟之情的份上不与之计较还大加赏赐朱高煦,心中还是希望这个弟弟迷途知返的。然而这些根本不能将朱高煦从他的皇帝梦中唤醒。

由于身体原因,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便匆匆离世,而这给了一直觊觎皇位的朱高煦可乘之机,当时的太子朱瞻基要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便在途中设伏,截杀朱瞻基,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

到侄子朱瞻基登基,朱高煦心里自然更不是滋味,觉得这样一个晚辈怎么会比自己更有资格做皇帝呢?他越想越不舒服,开始只是欺负欺负这个侄子,让这个侄子帮自己做些事,然而没想到的是,凡是自己提出的请求,宣宗朱瞻基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这给了朱高煦一种错觉,这个朱瞻基是不是好欺负啊!于是,在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便公然起兵造反。

不过这场闹剧在朱瞻基的亲征之下,仅仅数月便宣告结束,朱高煦最后无奈投降,尽管朝中大臣一致要求要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朱瞻基还是不忍杀他,将朱高煦及其子囚禁于皇城西安门内。

死不悔改

也许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也还心存一丝幻想,希望这位叔叔能悔改吧,所以不忍杀他,只是将他囚于皇城之中,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叔叔死不悔改,那一绊,彻底的将最后的温情给绊没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绊个跟头不至于被活活烤死。朱高煦的死是他长期作死积累的结果,最终在朱瞻基忍无可忍的时候把朱高煦扣在了一个大铜缸中活活烤熟了。



首先说一下,朱棣共有三名嫡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徐达长女),但三人性格却截然不同,长子朱高炽性情温且爱好学习,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性情凶悍且目无法纪。

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学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朱高煦言行轻佻、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知识,这让朱元璋对他是非常厌恶,为此朱元璋还亲自定下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只给了朱高煦一个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静静,朱高煦很可能会就藩于封地,过一个明朝王爷的富贵生活,终结自己的后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轨迹却在朱棣靖难之役时被彻底打乱,而且朱棣还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当时朱元璋刚刚去世,朱高煦跟随朱高炽一同入朝。在南京,朱高煦游手好闲,经常做一些品行不端的事情,他的舅舅徐辉祖看到后训诫了他一次,但朱高煦却心生怨恨,偷了徐辉祖的宝马返回北平,在路上还因为各种小事杀死官民。

朱允炆当时正准备削藩,于是百官以此弹劾燕王朱棣不法,纵容儿子行凶。

1399年,朱棣被迫起兵造反,由于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所以朱棣命朱高炽留守北平大本营,自己则带领朱高煦南征。

靖难之役对于朱棣而言非常艰难,几次差点丧命,多亏了朱高煦作战勇猛。尤其是在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溃,幸亏朱高煦率军来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朱棣准备了一张画饼给朱高煦,当时朱棣对朱高煦说:“努力罢!世子经常生病”。



这句话让朱高煦看到了夺嫡的希望,他认为自己只要建立足够的功勋便能够成为世子,甚至是太子、皇帝。然而现实却重重的打脸,靖难之役后朱棣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样,对这件事压根不提,而且还果断册立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

眼看立储无望,朱高煦是满腔怨恨,虽然被封为汉王,藩地在云南,但他就是不出京城,不断地找机会陷害朱高炽,等待时机夺嫡。

有一次,朱高炽和朱高煦共同拜谒朱元璋的孝陵。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腿脚不灵便,摔了一个跟头。朱高煦在后面冷嘲热讽的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听后很不爽,果断接过了话茬说:“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长时间逗留京城,结交大臣,朱棣也明白了朱高煦有夺嫡之心,所以改朱高煦的封地为山东乐安,强行下令让朱高煦就藩。但即便是离开了京城,他依旧做着当皇帝的春秋大梦,并且在京城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但朱高炽仅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这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派出了杀手在路上截杀返回北京的朱瞻基,并准备起兵造反。不过由于准备不足,截杀朱瞻基并没有成功。

截杀失败后,朱高煦的起兵时间拖延了几个月。当他起兵后,朱瞻基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御驾亲征。朝廷集结了大量兵力将其封地团团围困,无奈之下,朱高煦选择投降。



朱高煦投降后,朝廷大臣纷纷上书,请求将其处死,但朱瞻基念在是王叔,于是把他囚禁在了皇城西安门内。

囚禁了一段时间后,朱瞻基认为朱高煦可能会有所悔悟,所以亲自探监。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在朱瞻基来看望他时伸出脚绊了朱瞻基一个跟头。这让朱瞻基大为恼火,于是下令让人用一个重达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住了。

在铜缸中,朱高煦依然不老实,试图用蛮力将铜缸举起来。看到这里,朱瞻基痛下杀心,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最终将朱高煦活活的烤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处死了。



纵观朱高煦的一生,只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却当真了。后来朱棣将他赶往封地,已经明确告诉了他不可能成为太子,但他却依然不死心,最终也因为自己的作死行为而导致了悲剧。


我是越关


苍茫大地以史料为据,给文友们分析一下原因,请斧正。

一、朱高煦在燕王篡位过程中立了大功。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尽千难万险,尽管遇到他们生命中的贵人、明朝大弱智统帅、软骨头李景隆(后又偷开南京城门放朱棣入京),但燕王造反时的家当和中央政府是无法抗衡的,何况朱允炆手下还有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这些还算拿得出手的将领,所以九死一生是寻常事,作为绝对的干将朱高煦和张玉、朱能等可以排武将功臣前五名。多次危难之际,朱棣都会暗示、激励朱高煦:世子(哥哥朱高炽)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啊!朱高煦以他的卓越功勋,赢得了武将战友们的尊敬和拥护。

二、朱棣的偏爱膨胀了朱高煦的欲望,朱高煦生命不息,篡位谋反不止。

朱高炽留守北平,顶住了大明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也立下了旷世之功。

但朱高炽严重肥胖症患者,走路都要人搀扶,形象对不起观众,朱棣对他极不喜欢。朱棣看重于圣孙朱瞻基,加上文官集团姚广孝、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的死保,朱高炽才艰难上位并保住太子之位,最终登上皇位。

在这过程中,朱高煦一直不安分,作为藩王赖在京城不去就藩,在朱高炽好不容易上太子位后,他又多次反扑,还整死了太子死党解缙,想借朱棣手废掉太子……

在朱高炽薨逝后,他又图谋不轨,想抢班上位。在侄子朱瞻基上位后,高煦公开造反。

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准备造反,他连“悄悄地进去,开枪的不要”也不懂,他把造反这种本该偷偷摸摸的事,竟然弄得地球人都知道。在1426年七月,派亲信枚青去京城找高煦的老战友张辅造反,结果被连夜捆送朱瞻基。瞻基派中官侯泰劝叔叔悬崖勒马,但叔叔牛逼烘烘,对使臣说:靖难我有大功,太宗听信谗言,把我封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皇帝又想用祖制压制我,我怎能久居此地!他还向侯泰出示兵马军器,狂言凭这些就可纵横天下!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三、朱瞻基仿古人郑伯克段于鄢策略,手法毒辣;朱高煦智商太低,一错再错,堪比蠢猪。

朱瞻基在劝说无效后,听从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

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八月十日,瞻基亲征乐安,二十日即兵临城下,瞻基在征途问大臣:朱高煦会如何行动?有大臣说:他可能会进攻济南来抗拒大军。有大臣说:他会带兵南下。瞻基连连摇头,说:济南虽近但难攻,大军神速,他来不及攻去。他手下家属都在乐安,不愿往南,他必在乐安等我。

瞻基用心理战术,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内容无非是首恶必办、协从不问,并且按生擒、击毙皇叔两种价格名码标价。

结果朱高煦不战而降。

皇上派御史于谦来数落高煦的罪状,于谦正词崭新,声色俱厉,而高煦伏地战栗。

喜剧明星朱高煦被关在西安门的监狱里,有一次瞻基想起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瞻基勾倒在地。

于是,朱瞻基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叔叔盖住,高煦竟又秀起了胸肌,将缸顶起来,东倒西歪到处走。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来许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朱高煦。

为子孙免除了后患。

乍一看,瞻基仁至义尽,细一想四处挖坑,和郑庄公有一拼。朱高煦是个有野心的莽夫,被瞻基活捉囚禁后。瞻基看望,纯属礼节,给大臣一个仁君的形象,同时在给叔叔下套。他深知叔叔卤莽、愚蠢的性格,叔叔像只爆竹一点就着,稍微激将一下,叔叔必下手,一下手,就授自己话柄: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来看你这个叛臣叔叔,你竟然一错再错,想谋杀我,(钩倒而已,侍卫在旁,作为囚徒的高煦并不想谋杀侄子,只是发泄一下而己)。但你一钩脚,还钩倒了皇上,坐实了谋反之名,赏你只三百斤铜缸,把你变成五指山下的孙猴子,就你叔叔这躁脾气,必然顶缸,你敢顶缸犯浑,烧死你明正言顺,既解了我心头之恨,还为后代除一大患,又不须担杀叔恶名,一举而三得!朱瞻基的手法高!实在是高!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朱高煦是个悍将,不杀有后患。汉王朱高煦本来就是能征善战的一员大将,长期跟随父亲出生入死,在靖难的几年里立下赫赫战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同时,这个人政治素质不怎么样,锋芒毕露,常常将自己比作唐太宗,要求朱棣将天策卫安排给自己做护卫。在永乐年间还因为犯了法,被朱棣训斥,然后让朱高煦就藩安乐州。朱高煦自视甚高,更是看不起肥胖臃肿的大哥明仁宗朱高炽,背地里经常骂朱高炽就是一头猪,经常在朱棣面前说太子朱高炽的坏话,以便取而代之。朱高炽性格宽厚,对这个狂妄的弟弟还是很宽容的,朱高炽登基后,经常赏赐财物给弟弟朱高煦,并将朱高煦的儿子除了世子外,全部封为郡王。但朱高煦不领情,所有这些,都让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对这个目中无人的叔叔更加耿耿于怀。

另一个原因是朱瞻基心狠手辣,下得了这个狠手。朱瞻基是个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人,认定了的事情,绝不手软,这个性格和曾祖父朱元璋、爷爷朱棣非常像。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前几年干了许多出格的事情:登基后,先是把自己的老师戴纶杀了,要不是大臣苦苦相劝,本来还要将戴纶满门抄斩,戴纶为什么被杀,仅仅是因为戴纶劝朱瞻基不要沉湎游玩,这种事竟然招来杀身之祸,不可思议。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朱瞻基的孙贵妃生朱祁镇,为此朱瞻基立孙贵妃为皇后,端庄贤淑的胡皇后无过错被废。废后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朱瞻基不管那么多,任性而为,说废就废。朱瞻基心狠还不要紧,而且善于做宣传工作,善于伪装自己,把大臣玩弄在股掌之上,这些大臣被朱瞻基卖了,还不忘替朱瞻基说话好。不信就看看《明宣宗实录》。

朱高煦为谋反做了准备,但是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也没有杀朝廷命官,也没有实质性举动。朱瞻基亲征后,朱高煦出城投降,态度诚恳,后来一家人被朱瞻基软禁在北京。不过心狠手辣的朱瞻基还是将朱高煦杀了,史书上说是用铜钟罩住朱高煦,外面烧大火,把铜钟都烧红了。朱瞻基不但杀了朱高煦,而且还将朱高煦12个儿子,即朱瞻基的12个堂弟杀得一个不留。朱瞻基这个手法和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和朱棣杀建文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朱瞻基可不是犹犹豫豫、既要当表子又要立牌坊的建文帝朱允炆,若是遇上建文帝,朱高煦应该不会死。

当年,朱棣武力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软禁了朱允炆的家人,现在颠倒过来,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杀了叔叔一家,绝了其后。这怎么解释呢?不好解释,算是报应吧。换做别的人当皇帝,朱高煦或者不会死,12个儿子更不会死,但是朱高煦遇上了更加歹毒更加阴险的朱瞻基,那就只好认命了,那就必死无疑了。

不过,坏人也不会有好报,朱瞻基37岁那年就来到了地下,和二叔朱高煦以及12个堂弟相聚了。





坐看东南了


不是!仅仅一绊,颇有政治头脑与手腕的朱瞻基绝对会一笑而过的!事实上,自“靖难”成功后,朱高煦就一直倨功自傲,持续上演作死闹剧,朱棣念及他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屡建军功,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宽容、忽视了他。

朱棣死后,朱高煦加紧作死步伐,紧锣密鼓地组织谋反,事发后,明仁宗朱高炽并没惩罚他,反而顾虑其昔日战功,恩宠之,依然奖赏他;作为帝王与兄长,可以说朱高炽已经仁至义尽了,如果朱高煦稍有感恩之心,定会痛改前非的,可惜事与愿违。



朱高炽病逝之际,丧心病狂的朱高煦竟然派刺客在途中截杀太子朱瞻基!朱瞻基上位后,对此事连轻描淡写都没有,依然重重赏赐了自己的功臣二叔;朱高炽时代,朱高煦已处心积虑地两次策划谋反,按大明法律:杀他十次都属罪有应得,可是由于朱高炽的善良,让他躲过了一劫又一劫。

朱瞻基执政后,朱高煦审时度势,认为朱瞻基懦弱无能,软弱可欺,他觉得目前的局势类似当年的靖难之役前的情形,他以为是天赐良机,自己此时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朱高煦又一次起兵造反了。可惜他非燕王朱棣,朱瞻基更不是朱允炆,深藏不露的朱瞻基很有头脑,且具极强的政治手腕,这次朱瞻基御驾亲征,三下五除二,就迫使目空一切的朱高煦投降了。

如果此时的朱高煦能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及时拿出点态度,向侄儿承认错误,以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以前对他的印象,留条性命是肯定的,可是身陷囹圄的朱高煦不仅没丝毫悔改之心,还萌发了犯上作乱之意,真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


朱瞻基前往监牢探望二叔的时候,朱高煦趁朱瞻基不注意突然伸腿恶狠狠把绊了他一脚,毫无提防的朱瞻基摔了个满嘴泥,身为君临天下的帝王遭到突然袭击,朱瞻基自然震怒不已。这次侄儿没有惯着叔叔,风华正茂的新皇上果断下令,:用一个三百多斤重的大缸罩住朱高煦,再命人在缸的四周燃起熊熊大火,把个朱高煦活活地烤死在缸里;随后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把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杀死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读百家书,行万里路。一壶老酒解千愁,两行浊泪望大明!我是"路漫漫吾求兮",给你不一样的大明解读!

太祖殡天,建文继位,削藩不成,成祖靖难。

成祖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按照立嫡的原则,朱高炽是为太子。但朱棣不太喜欢他这个长子,因为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而朱棣是个极嗜武的人。二子朱高煦勇武刚猛,非常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两次解救过朱棣。朱棣也曾暗示过要将高煦立为太子,这就为朱高煦日后的作死埋下了伏笔。
上图为仁宗朱高炽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朱高煦,以现在的观点审视他,朱高煦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逗比。靖难之役后,他先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但他却不服气,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不肯就藩,还多次耍手段诬陷太子,意图夺取太子之位,简直不要太过分了。最后他老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强令就藩乐安州,但其仍不思悔改,在别人的撺掇下,密谋造反。

上图为影视剧作品中的朱高煦

1426年,他的侄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认为他的机会来了,要效仿他的老子再来一次靖难,可他却不知,他和他老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仅是道义上说不过去,就连军事实力和谋略都差了一大截!于是乎,在他的侄子御驾亲征之下,朱高煦举手投降了。

宣宗率大军班师回朝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本来,宣宗念在朱高煦是自己亲叔叔的份上,准备放过他,但朱高煦还是继续作死。朱高煦在被关押期间,宣宗亲往探视,谁知却被朱高煦故意伸脚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上图为宣宗朱瞻基

回顾朱高煦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朱高煦文不成,武不就,虽有些勇猛,但却毫无谋略,政治上更是个白痴。一生都在不断的作死,被他的哥哥多次救下,还不知悔改,最后终于成功的把自己作死了!


路漫漫吾求兮


朱瞻基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史称“明宣宗”,明朝在他做皇帝时走向了鼎盛,称“仁宣之治”。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的即位之路却危机重重。

紫禁城皇帝宾天的消息传到考察返迁南京的太子朱瞻基的同时,也传到了山东济南的汉王朱高煦的耳朵里。朱瞻基时年28岁,他很果断地放弃了从山东入京的打算,而事实上,从南京去往北京的路上,一个接一个陷阱已经在等待着这位明帝国未来的掌门人。

(间道而行的年轻太子)

布置这些陷阱的,就是朱瞻基就是汉王朱高煦,朱瞻基的亲二叔,明仁宗的弟弟,朱棣的次子。

劫杀当朝太子这么出格的事,也就只有朱高煦这样的人才能做的出来。说到底,这都与朱棣当年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承诺有关。

朱棣在“靖难”时,多次陷入绝境,朱高煦多次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朱棣父子也许就根本打不到南京城下。实际上,即使朱棣打到了南京城,如果不是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久攻不下,勤王明军大集于南京城下,朱棣也不可能做成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藩王起兵成功的案例。

因此,在创业艰难的征程中,朱高煦给朱棣就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危急关头,朱棣已经筋疲力竭,他拍着兼程赶来的朱高煦的肩膀说: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朱棣口中所说的“世子”,说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他腿脚因有残疾,因此就没有跟随上靖难的脚步,而是被安排留守在北平供应器械粮草。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太祖皇帝敕封的,是朱棣的嫡长子。虽然有残疾,却是好读书知礼。这在出身底层的朱元璋看来,是良好家教的体现。

相反,次子朱高煦在南京城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这位皇孙简直是胆大妄为至极,不学无术也就罢了,竟然草菅人命,随意击杀驿丞,时人议论纷纷,指责朱棣家教门风。

然而,这位看起来不怎么成器的二公子,打起仗来却是把好手。他在靖难之役中,与朱能、张辅等成为朱棣身边的得力战将,立下了功勋。由于朱棣当年曾经说过勉励他的话,这位二公子开始有了夺嫡之心。

(靖难之役)



朱高煦生的高大威猛,在军队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向朱棣推荐这位二公子入主东宫。文官们却看出朱高煦野性难驯,他日即位天子终非是社稷之福。朱棣平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更高民望的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煦怎么能够服气呢?他是那么英勇无畏,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于是,他借口留在京城,对太子身边的人发起了进攻。

历代以来,太子都不太好当。做的出色了,皇帝认为你要夺权;韬光养晦了,皇帝认为你不“类己“。所以太子不能杀伐果决,只能隐忍图存。

朱高煦肆无忌惮,把太子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给打倒了,解缙被杀,杨士奇入狱。朱高煦的夺嫡之路看起来顺利异常,太子已经被剪除了羽翼。

然而,朱高煦的高调夺嫡引起了朱棣的警觉,尤其是朱高煦自命不凡,因为讨得了“天策卫”,竟然以李世民第二自居。天知道这位藩王脑袋里在想什么,李世民虽然是一代圣主,可那是普通藩王该说的话吗?李世民杀兄逼父才夺得皇位,而且他也是排行第二。如此野心,岂不是司马昭之心?

(朱高煦飞扬跋扈)

朱棣起了疑心,问起身边人等,如何看待汉王。结果就是“汉王平日长以李世民自比”一句话,让朱高煦失去了夺嫡的资格。他被强制迁封到山东乐安,就在皇城根上看着。

明朝初期,因为边事多发,导致藩王掌兵,所以才有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自守国门,藩王兵权都被收归中央。朱高煦这次被赶出京城,一者没有边地藩王的兵权,二者就在京师附近,都被锦衣卫看在眼里。正常情况下,朱高煦应该收手了吧?

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病逝,杨士奇派人封锁消息,先报给太子朱高炽,让其准备登基。等皇帝灵柩到了京城之后,在山东的朱高煦才知道皇考已经宾天,却大局已定,无法更改。

然而,天不绝人愿。朱高炽做皇帝不到一年,因为身体不好,竟也宾天了。这一次朱高煦吸取了教训,在京城派了很多探子,早早得到了消息。可是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才是大明帝国第一顺位继承人,为了抢夺皇位,朱高煦狠下一条心,在南京到北京的路上派出了数批死士,准备劫杀太子。

朱瞻基金蝉脱壳,锦衣夜行,餐风露宿,终于躲过了多次暗杀,顺利来到京城。这段史实被《明妃转》改编,成了朱瞻基次子朱祁钰的故事。

朱高煦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可是他毫不气馁,他依然认为那个皇位是他与父皇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所以,不管作为新皇帝的侄子怎么赏赐慰问,他都不改初心:就是要做皇帝!他派了使者去问以前的老战友张辅:我准备靖难,跟我一起做大事吗?张辅是从靖难之役中走出来的,当然知道其中凶险。现在让他再来一次,凭什么??于是,张辅立刻向领导汇报,汉王朱高煦反迹已露。


(即位后的明宣宗)

朱瞻基几次劝阻不成,为了震慑人心,选择了御驾亲征。因为离得近,所以没几天就带领大军来到了乐安城外。朱高煦看到王师势力,吓得不敢继续抵抗,准备投降。结果他的部下王斌拉住他,说:宁可战死,决不投降。

朱高煦不得已举起手来,喊了几句口号“誓与乐安共存亡”!随后他来到城下,向皇帝陛下请罪。朱高煦这一降,可苦了跟随他的那些部下们。王斌等640多人因为教唆汉王之罪被杀,其他人等也分别被发配边疆等地,朱高煦的势力被一扫而空。

朱瞻基倒是没杀朱高煦,把他关到了一个别院里。过了几个月,朱瞻基来看望他的这位叔父,可是这位被贬为庶人的朱高煦还存心使坏,故意绊倒了朱瞻基。这位好脾气的皇帝生气了,叫人找来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给反扣进去了。朱高煦直到此时还在逞能,仗着自己力大,竟然托起了重达300斤的铜缸。朱瞻基气不打一出来,立刻命人在周围架上炉火,将朱高煦活活炙死。朱高煦死后,他的十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看朱高煦的造反史,感觉有一种浓浓的黑色幽默。他究竟是心大到何种地步,才能如此不按常理出牌?

又或者,朱高煦作为朱棣口中“英果类我”的嫡子,战功赫赫,本来有着很大的机会夺嫡。先天不足的太子党选择了“郑伯克段于鄢”的策略,示弱于朱高煦,使得朱棣警觉,从而不战而胜。

(明朝版本的“郑伯克段于鄢”)

后来的朱瞻基同样放纵朱高煦的造反行径,待到朱高煦反迹已现,朝野人人愤恨时,再顺从大家的意愿将其打倒。不仅避免了民间关于皇家的闲言碎语,更是收获了士众人心。

上帝要想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高煦自比李世民第二,太子集团却以柔克刚,终成大功。

身居高位的朱高煦,不知进退,一味猛打猛冲,最终折在了文人轻飘飘的话语里,可谓是有勇无谋了。只是他临死时是否能醒悟过来,他的大哥和侄子都都对他的行为洞若观火,只等他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而知而行的历史


朱瞻基处理朱高煦的方式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朱瞻基在进京准备继承他父亲朱高炽皇位的时候,朱高煦就在半路上伏击朱瞻基,想把朱瞻基刺死。只是因为朱瞻基警惕,而朱高煦做事不细致,最终朱高煦才没有得逞。

(朱瞻基剧照)

要知道,刺杀皇帝,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之罪,也是古代最大的罪。对于这样的人,朱瞻基怎么处理他,都是不为过的。但是,朱瞻基却并没有处理他。不但不处理他,竟然还厚赐他。对他的厚赐,超过了其他藩王。《明史》上这样记载:“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瞻基当皇帝后,第二年,朱高煦就造反。当时,朱瞻基亲自率军,前往抓捕朱高煦。等到朱瞻基抓到朱高煦后,也并没有怎么处置他,只是把他带回京城,废为庶人,并关押了起来。

前面我们刚说了,所有想抢夺皇位及危及皇帝安全的人,都是大逆不道之人,都是要用最重的刑罚来处理他的。但是,朱瞻基处理了所有那些跟着朱高煦造反的人,却就是对朱高煦从轻发落,只是把他废为庶人,看守起来。而且,还不时去看他。

可是,为什么当朱瞻基又一次去看朱高煦的时候,仅仅因为朱高煦伸了一下腿,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就把他盖在一个大铜缸之下,在铜缸周围堆满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呢?

比较起来,朱高煦想刺死朱瞻基,以及朱高煦造反的行为,肯定要严重得多。如此严重的行为,朱瞻基都能够从轻发落。而绊倒朱瞻基的行为,则肯定要轻得多。为何轻的行为,朱瞻基反而要下那样的重手呢?

(朱高煦剧照)

我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朱瞻基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政权是否稳固。

朱瞻基在进京的过程中,以及在刚当皇帝的时候,朱高煦行刺以及造反,朱瞻基能够容忍他,是因为当时朱瞻基的政权还不稳固。

为什么说朱瞻基的政权还不稳固呢?因为朱高煦之所以一心想当皇帝,其实是他的爹朱棣害了他。当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朱高煦英勇善战,因此朱棣一高兴,就表示将来夺得江山后,一定立他为太子。但是朱棣当了皇帝后,综合考虑,却并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这就让朱高煦很不服气。而天下的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同情朱高煦。

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样一来,朱高煦又觉得自己有机会了,天下人中,也有人觉得朱高煦确实应该继承皇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瞻基继位,政权确实是不稳的。

如果朱瞻基在政权不稳的情况下,便对朱高煦进行残酷打压,天下人肯定会有很多议论。这对朱瞻基的统治,肯定是不利的。所以,朱瞻基不会严厉处置朱高煦。

(朱棣剧照)

其二,事情是否极端。

前面两次事件,朱瞻基没有严肃处理朱高煦,是因为朱瞻基想让天下人都看看,朱高煦有多么的可恶。

在朱瞻基看来,朱高煦也就是个跳梁小丑,没有多少头脑。而且朱瞻基对朱高煦进行了严密的监控,朱高煦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子。朱瞻基只是要让朱高煦多做几次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从而给朱高煦定性。让那些对朱高煦多多少少还有点同情的人,再也不会同情他。

到那时候,朱瞻基再杀朱高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就算朱瞻基用如此严厉的手段杀朱高煦,也不会有人再议论了。

其三,手段是否严厉。

前两次朱瞻基都饶过朱高煦,手段相当温和。朱瞻基这样做,并不是表明他能容忍这样的事情。第二次朱高煦造反的时候,本来朱瞻基派个人去打他,就可以了,但是朱瞻基却一定要御驾亲征。由此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实在是无法忍受的。

但就算是无法忍受,朱瞻基也要表现出怀柔的样子。表现出这个样子,体现的是朱瞻基的宽宏大量、皇恩浩荡。

皇恩浩荡当然不是朱瞻基的目的,皇权是需要权威的。显然,朱瞻基一直在等机会。事不过“三”,到了“三”的时候,就算那朱高煦只是勾了朱瞻基一脚,朱瞻基也要让天下人看看,挑衅皇权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瞻基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因去世的早),但是他却是一个受人民拥戴的好皇帝。因为他非常的讲究民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例如减免了粮税;在宦官的问题上,还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他还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一个连宦官都为他着想的皇帝,你觉得他会因为自己叔叔把自己拌倒了就至他于死地吗?

当然不会,这个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原因是朱高煦这个人必须死。

首先朱棣在位时朱高煦这个人就想谋反了。在朱棣想给朱高煦封地时,这个人精,不是嫌这个地方远就是嫌这个地方穷,最后非要留在南京,并且向朱棣要了亲军“天策卫”来给自己当护卫,要来给自己当护卫就算了,偏偏他还要像大家炫耀说:“你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被封为“天策上将”,而李世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如何当上这个皇帝的,他是踩在自己父亲和兄弟的鲜血上位的,朱高煦的父亲朱棣现在还活着,他却说自己像唐太宗,这不是告诉大家他要效仿唐太宗杀自己的父皇和兄弟吗?

其次朱高织去世时,他想谋反,朱高煦早就谋划好了,因为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所以只要朱瞻基在这路上出现,立马就有人干掉他,然后自己就趁乱进京登基,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按道理朱瞻基要去北京奔丧是要经过乐安的,可是他一来为了能尽快赶到北京,二来也猜到了朱高煦想要在这里动手,所以选择了走小路,也就逃过了一劫。

最后朱瞻基已经登位了,他还想谋反,朱高煦看到朱瞻基已经登位了,非常生气,认为这个位置本就是他的,因为他确实在靖难之战立了战功,他认为这个时候的他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来个里应外合,一起攻破京城。

于是他派使者去联系他在靖难之战时的老战友张辅,把自己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告诉他想要他做自己的内应,可是人家张辅可是个人精,他现在已经是高官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和你一起反叛成功了,他不还是高官,皇帝只是换成了你而已,可是失败了他不仅没有现在的舒坦日子,还得陪上家里大大小小的生命,所以张辅当晚就把这个使者交给了皇帝,并告诉皇帝朱高煦的计划。

朱瞻基知道他想谋反的消息于8月8号亲自出征,仅用了十二天就拿下了乐安城,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就赶紧灰溜溜的出来投降,并表示自己是一时糊涂,望看在二人是叔侄关系,饶他一命,大臣们都表示不能绕,此人已经是前科累累了,在放过他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端。

但是朱瞻基这个人心比较软,也不想在自己刚登基就杀生,于是把朱高煦软禁起来了,作为叛贼不发配边疆也不坐牢,还没有挨打挨骂哦,算是不错的待遇了吧,可是朱高煦这个人呢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在朱瞻基来看望他的时候给他来了个扫堂腿,把朱瞻基拌得跌了个跟头,这不明白着是给皇帝下马威吗?告诉皇帝你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反他吗?你说你是皇帝还能忍得住不杀他吗?

所以说朱高煦把朱瞻基拌倒只是个导火线,并不是因为这个事一定要杀他。想想朱高煦这个人也挺傻的,人家皇帝能现在来看你,说明还念着两人叔侄的关系,这个时候他多哭哭自己有多后悔多恨自己,表示自己已经忏悔了,假以时日皇帝还能不把他放出来,可是他便要来横的,把自己作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