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周显助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麾下著名的谋臣,但他与别的谋臣是有所不同的,是比较忠君的,比较维护皇帝与朝廷权威的。他投靠曹操,是希望曹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能够重振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不过,他的这一思想倾向,也是后来身死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荀彧的忠君观念以及他为什么不投奔刘备。

在迎汉献帝一事上,荀彧出了大力气

汉献帝东归时,几乎全国所有军阀都无动于衷,认为他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但是荀彧却力主迎汉献帝,他对曹操说:“以前晋文公奉迎周襄王,诸侯无不跟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天下无不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只是因为山东局势混乱,未能远行。如今圣驾还京,京城一片荒芜,忠义之士无不想着继绝存亡,万千子民无不感怀哀伤。借此时机,正好奉迎主上以顺从民意,这叫大顺;禀持大公无私以服天下之人,这叫大略;匡扶正义以招揽天下豪杰,这叫大德。若能做到这三点,就算逆臣叛将再多,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这里注意,荀彧力主迎献帝,并非出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阴谋,而是提出“大顺”、“大略”、“大德”,是基于忠君的观念,而非一种战略权谋,这是他与曹操观念的分野所在。

荀彧无力匡扶汉室,最终选择自杀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东征孙权之际,荀彧服毒自杀身亡。

为什么呢?当时种种迹象表明曹操已有篡位之心。尚书董昭拍马屁说,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哪个臣子对国家的功劳超过曹操,他提议朝廷应该晋升曹操为国公,加九锡,以表彰其伟大勋绩。加九锡本是天子对大臣最高规格的赏赐,不过,从王莽开始,加九锡的含义变味了,成为篡位夺权的前奏曲。

董昭建议一出,马屁精们纷纷举双手赞成。不识时宜的荀彧反对道:“曹公举义兵本为匡扶朝廷、安定国家,应该怀有忠贞之心,守住谦让的美德,不应当这么做。”曹操听了很不高兴。

当时荀彧是尚书令,主持朝廷机要。东征孙权时,曹操对荀彧很不放心,便命他离开都城,到前线犒军。显然曹操已经怀疑荀彧背地里会干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接到命令后,荀彧便动身前往,曹操找个借口把他留下,不放他返回朝廷,以便监视。

荀彧心里明白,曹操对自己已经不再信任了。这么多年追随曹操,是因为知道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从这点看,他是愿意追随曹操的。然而,以匡扶朝廷为己任的荀彧又不能坐视东汉朝廷被曹氏所取代,他内心矛盾,无法自拔。去了董卓、来了曹操,大汉帝国气数已尽矣。

他无法匡扶汉室,但他可以选择作为汉家臣子死去。他吞下毒药,自杀而亡。

为什么荀彧不投靠刘备

有人就会说,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跟着曹操混,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

由于《三国演义》的洗脑,很多人接受这么一种观念:刘备是正义的,是匡扶汉室朝廷的。其实不然,刘备的本质,与其他军阀没什么不同。他曾经想跟董承合谋干掉曹操,但是曹操一怀疑,跟他煮酒论英雄一番,他就马上逃走了。可见他想干掉曹操是实,想匡扶汉献帝,那是没有的事。

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汉献帝退位后,他就迫不急待登基称帝了。他还作秀一番,披麻戴孝,为汉献帝举办丧礼,追谥其为“孝愍皇帝”,其实汉献帝逊位后还活得好好的呢,给一个活人举办丧礼,这也着实闹了笑话。

刘备并没有对汉献帝忠心耿耿,更谈不上感恩戴德。他偶尔对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于攻击篡权的曹操,并不意味他有誓死保卫皇帝的决心。他为汉献帝搞所谓的“丧礼”,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大汉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有皇族血统,虽然这个“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怀疑。

当时前部司马费诗反对刘备称帝,他说:您当初离开许都,不就是因为曹操父子篡权吗?现在敌人还没消灭就要称帝,这会让人怀疑您当初讨伐国贼的用意。当年汉高祖刘邦击破秦国,攻克咸阳都还没称王,您还没迈出大门就自立为帝,这样不好。刘备一听勃然大怒,一脚把费诗踢到千里之外的永昌。

如果刘备真的忠君,他应该是讨伐曹操,迎献帝复辟,而不是自立为帝。因此,从忠君、匡扶汉室角度来说,刘备还真比不上荀彧。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汉,却跟着曹操这个“大奸贼”混,而不去投奔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这是为什么?

无他,天下大势如此。

荀文若何许人也?颍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龙”之后,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诸葛亮、张昭等人齐名的顶尖谋士。诸葛亮尚能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荀彧难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势吗?汉室倾颓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尽自己最后一份大汉臣子的责任“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现给了他一线曙光。

弃袁投曹

汉室倾颓,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无疑成为国家的柱石。但荀彧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是为何?

荀彧自投奔袁绍以后,看到的只有广交权贵、蓄养私兵的袁氏,而不是为国家分忧解难的袁氏。这个时候荀彧就已经意识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汉的他产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出现了。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严惩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任议郎时,为前朝窦武、陈蕃鸣冤不平。如今又刺杀董卓,起兵维护汉室。这一切在荀彧看来无疑是大汉最为忠诚臣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曹操阵营。

事实证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术第一个称帝。

为何不投刘备?

刘备的事业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当曹操大放异彩的时候,刘备还在跟着公孙瓒混吃混喝。

这等小势力还没有进入荀彧的眼中。

刘备真正出现在荀彧视野当中,应该是在得到徐州之后。但是徐州没守住,刘备还被曹操带回许昌。虽然在曹操眼里刘备是个人物,但荀彧不会看好一个连地盘都守不住的人。

汉室宗亲就能让荀彧来投吗?

别的不说,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那个不是汉室宗亲?那个不比刘备的势力雄厚?但这些所谓的“汉室宗亲”都干了什么,屁事没干反而借着汉室的名义积蓄实力搅动天下风云。所以说荀彧是个明白人,不会见到一个不值钱的皇叔就俯首称臣。

历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当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时候,就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为他们有礼仪、知荣辱,乱世降临让他们的理想无处安放。

荀彧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他一心匡扶汉室,但天下势力都与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曹操,最后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内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汉室授予他“三公”之职,他愤而拒绝。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兴复汉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愿意自己辅佐的曹操伤害汉室。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也许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荀彧一心向汉,可他不是一心向刘备,他为什么要投奔刘备呢?或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什么身份。他自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都不去说这个到底是真是假,要知道,从汉景帝到汉末,已经差了三百年,大汉的皇帝都换了快二十任了。像刘备这样的宗室,几乎是遍地都是,他又算的了什么?更遑论东汉的皇室早就和西汉差得远了,他刘备又能和东汉的皇室扯得上多少关系?

再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恐怕不能。实际上,代表汉朝政府的一直是曹操,而在各地流窜的刘备,只好叫军阀而已。一个军阀,仅仅因为他和皇家三百年前是一家,就说自己代表大汉,这未免也太自嗨了。况且,刘备似乎也没怎么亮明自己是大汉的身份,至少在他占据益州之前没有过。

再者说,荀彧也没有投奔刘备的必要。毕竟,他正是因为忠于汉室,才走到曹操身边,和他一起匡扶汉室。而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逐渐成了篡汉者,这是荀彧估计不到的。而在这个时候,荀令君已经和曹操之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草创基业的年轻人,有家有业的,你叫他怎么割舍掉去投奔那个在成都的刘备?



青言论史


熟读三国的人应对荀彧不陌生。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其职业生涯中对曹操所起的作用或能与诸葛亮对刘备在某些阶段所起的作用相媲美甚至赶超。对于本文所答之问题,可从荀彧劝谏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事件中所表露出来的态度看出端倪。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由此可见,荀彧对事业的追求类似于职业经理人,匡扶大汉、择良木而栖、借助好的平台实现心中的抱负应是他的职业操守,而非做某个人的“臣、奴”,当所谓的“开国元勋”。

荀彧选择曹老大而非刘老大,本人觉得是一个机缘的问题。荀彧投奔曹老大是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此时已为一方诸侯,是一个已初具规模又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独角兽”,上市也有可能“梦想成真”。那我们的玄德公在干嘛呢?公元191年,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被盗贼攻破,刘备不敌,逃奔青州,投靠青州刺史田楷。之后先任平原县令,后任平原国相。在平原国相任上,194年,时为兖州刺史的曹操进攻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救援陶谦。刘备自己这时候自有兵千余人,路上略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拨给刘备四千丹杨兵,驻屯在小沛。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在一起3年后,我们的玄德公才有兵千余人,名义上还是打工的,从正常人找工作的角度怎可能此时“弃曹从刘”呢!

那么,在荀彧的人生履历中,有没有可能和机会“弃曹从刘”呢?本人认为基本没有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荀彧去世的212年,正是刘备攻占益州的时间,那么从荀彧投奔曹操的191年-去世的212年,曹操的公司是日益壮大且独占鳌头,给荀彧的待遇也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担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而刘皇叔的公司直到荀彧去世才正式挂牌上市(三分天下初见雏形),荀主人公怎可能“弃曹从刘”呢!


我眼中的斑斓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荀彧一心向汉,正因如此,不会投奔刘备。

荀彧家族以及他对汉室的忠心

荀氏是颍川郡望,是绝对的大族世家,和袁绍家族一样。荀彧的祖父荀淑很有清望,生下八个儿子,世称“八龙”,都有声名于当世,其中荀爽做到司空,位列三公。荀氏属于清流,声誉极好,素有忠君思想,与汝南袁氏不同。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洛阳,曹操讨论是否逢迎天子,大多都不同意,荀彧力排众议,主张迎天子来许,他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看到没有,他认为曹操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之志,理应迎接天子。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汉贼,其实曹操是个天下少有的英雄,看他写的诗文就能知道他的心胸。这个人敢做敢为,开始做官就用五色棒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董卓乱政,曹操立即起兵讨伐。董卓逃到长安,联军都不敢进,是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虽然大败,但能说明他的胆略无人能及。

曹操那时是忠于汉室的,而且是天才少有的豪杰,所以荀彧在公元191年脱离袁绍投奔曹操,那时刘备还是县令级别的小人物,毫无名气。

汉献帝在洛阳,荀彧自然是要曹操逢迎的,而且他没说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顺应民意逢迎天子,这证明荀彧保持了荀氏的忠君思想,然而他因此惹怒曹操,送了小命。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劝阻曹操不要进国公、加九锡,曹操不满,荀彧处境艰难,在同年忧愤而死。也有说是曹操赐死,当时曹操送荀彧食盒,打开一看,空空如也,荀彧会意,服毒自尽,《魏氏春秋》有记载。

荀彧死前刘备的境况

建安十七年(212年),在荀彧死的同年,刘备正要起兵夺取刘彰的益州。

刘备东奔西跑,不断寄人篱下,就是因为没有一块根据地,这个时候有点气候,正要夺取益州成就自己的大业。

荀彧不选刘备的原因

第一,首要原因就是汉天子在曹操手里,忠于汉室的荀彧当然要选择留在曹操一方。

不管汉献帝有没有实权,荀彧都要留在那里,既匡扶汉室又辅佐曹操。曹操一生都没有成为皇帝的行动,他说,如果真能替代汉室,那就让我的子孙来做吧。荀彧辅佐曹操,既能保全对汉室的忠诚,也能保全对曹操的情谊。

第二,大汉气数已尽,当时有实力的割据势力没有一个忠于汉室。

这个众人皆知,因此诸葛亮才会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隆中对》最后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霸业自然是王图霸业,称王称帝;汉室可兴,是说刘备是刘汉宗室,理应延续刘汉天下,这和刘秀兴复汉室是一样的。

荀彧是和诸葛亮一样的聪明人,对天下形势很清楚,既各个势力都不忠于汉室(包括刘备),那为何还要离开曹操去选别人?曹操好歹还是群雄中实力最强大的。

第三,刘备不等同于汉室。

当时大汉宗室多了去了,有名的也有几个,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还有幽州牧刘虞,个个根正苗红,名气地位比刘备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何荀彧要看上刘备?再说,天子汉献帝也在,谁能比他更有资格代表汉室?

综上,注定荀彧不会选择刘备。


鬼山枫语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九月,曹操有些心烦意乱。他大营的对面,就是袁绍的“十万大军”,而他呢“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面对这样的形势,曹操有些力不从心,远在许都坐镇的荀彧,急忙鼓励他:“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三国前期一流的谋士,荀彧为何会为曹阿瞒尽心尽力?

荀彧家世显赫,颍川(今河南登封)人士,自古就有“汝颖多奇士”的说法,他祖父荀淑,在汉顺帝与汉恒帝时期,是当朝有名的才子,担任郎陵令,人称“神君”。育子八人,人称“八龙”。荀彧父亲绲,担任济南相。

正因得益家族的优良血统,荀彧年少时,就被南洋名士何颙评为“王佐才也”,东汉时,很流行专家点评,他们的评价,往往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途,这就是著名的察举制。出身卑微的曹操就是靠着名士许劭的那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名扬天下。

那时,荀彧蒙承皇恩,举孝廉,被授予守宫令职(东汉皇宫里头的初级小官员,主要帮皇帝保管一些御用文房器具,比如封泥、尚书台财物等)

后碰上董卓暴乱,荀彧看不惯,一气之下弃官回家,像他这种出身士族的公子,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家族荣耀和梦想。

回家后不久,全家就搬到冀州,因为颍川不合适再待下去,乃兵家必争之地。冀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荀彧成为袁府的座上宾,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府做官。

但没过多久,荀彧就觉得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此时的曹操在东郡(今河南濮阳)担任奋武将军。

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时候,荀彧就投奔了曹操,曹阿瞒非常开心,称赞他为“你就是我的张良”。


而那时的刘备,因为打黄巾军建有战功,被提升为平原县县令。有次北海相孔融被黄巾余党管亥所围,孔融派大将太史慈突围,向附近的刘备求援。刘玄德很惊讶“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还有个刘备!”。

当荀彧知道刘备的时候,是曹操举荐刘备为“镇东将军”,正准备对抗袁术对徐州的进攻。后来刘备的地盘被袁术拿走,甚至自己的妻儿刘备也没能保住,全都作了吕布的俘虏。

绝望之际,刘备带领残余势力投奔了正在许都的曹操,当时没人觉得刘备会是个人物,荀彧当然也不例外。看得起刘备的估计只有刘玄德自己,再就是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么深情的告白,当然不是罗贯中自己瞎编的!

由此可见,作为大名士荀彧要挑主公当然得选个风云人物,再怎么选也不会选无名小卒刘备。至于诸葛孔明选刘备,那也是刘备积累些威望值以后的事情。


本草百晓生


荀彧为何不投奔刘备?我很喜欢这种开脑洞的问题。我觉得先从两人的经历说。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可谓是名门之后,可算是门阀大族了。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当年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荀彧对此大为不满,遂辞官归乡,不久举家搬迁至冀州,当时冀州已归属袁绍,袁绍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很识人,觉得袁绍不堪大任,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称之“吾之子房(张良)”,这次的相遇,就是二十年的相伴啊。

再看我们的刘皇叔,当时的刘备还寄于人下,跟着公孙瓒混呢,屡次建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来才是平原国相。刘备当时没有什么根据地,还处于打击流寇的过程中。我估计那时的荀彧还不知道有刘备这一号人吧,毕竟当时刘姓宗亲众多,割据一方的也是不少,对于这个号称中山靖王(据说生了100多儿子的王爷)后裔的人,即使听说,也是付之一笑吧。

从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随曹操达到事业巅峰,天下三分有其二,同时期的刘备依然在寄人篱下,从袁绍、陶谦、吕布、刘表到孙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曹操就是那个能够恢复大汉天下的周公啊。荀彧这是对曹操是充满着希望的。

不过随着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给刘备转运的机会,刘备借荆州五郡,西进攻取西川,北上拿下汉中,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而这时曹操野心初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劝诫令曹操不满,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病逝,关于他的死亡,那一盒空食器,至今仍流传着,而同年的刘备刚刚开始进攻西川诸郡。

可见,从时间表上来看,荀彧事业的高峰期,刘备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荀彧去世的那一年,刘备才开始开疆拓土,那荆州五郡也是借来的。也就是说,荀彧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刘备的辉煌,留在曹操身边才是恢复汉室最好的选择。

其实他们也曾经有过交集,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帮助刘备击败吕布,刘备也曾在曹操那里混过,当时的刘备实在是看不出英雄像,虽然曾和曹操青梅煮酒,但我认为更多是曹操试探刘备而已,如果刘备真实曹操的威胁,曹操早就杀了他了,毕竟曹操不是啥好面子的人。

如果说荀彧是一心向汉,那代表汉的,只能是汉献帝刘协,而不是刘备,当时曹操迎接刘协时,荀彧就是非常支持的,可见荀彧认为曹操能够完成他的夙愿,而不是当时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而刘备之后的表现也证明,刘备是有自己的霸业理想的,对于汉献帝实在是不感冒。最好的证明就是章武元年(221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刘备马上称帝,在成都建立汉政权,别忘了汉献帝也没死(刘协熬过了好几个魏国皇帝),你着急称帝干啥,如果刘备代表汉,他理论上应该伐魏啊?为啥先称帝呢?而且同年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进攻东吴,可关羽是在上一年死的,难道第二年他才想起来吗?呵呵。可见刘备真枭雄也。


黑水布衣


归附袁绍

荀彧最开始归附袁绍,是随波逐流。

因为荀彧一开始是投奔韩馥的,后来袁绍强多了韩馥的冀州,荀彧就自动归入袁绍阵营了

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投奔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与刘备一起讨论天下谁是英雄的时候,曹操评价袁绍是冢中枯骨,也就是说袁绍色厉内荏,好猜忌,根本不是雄主。这一点,聪明人荀彧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毅然离开了袁绍,转投曹操。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当时荀彧虽然还没有真正施展才华,但是曹操慧眼识人,见荀彧来投,把他形容为汉初的张良,这评价非常之高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曹操非常看重荀彧,那么荀彧呢?

荀彧同样欣赏曹操,最重要的一点,曹操之前坚定地铲除国贼董卓,这一点比袁绍等人强多了。

我们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那会儿,曹操的表现: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袁绍等人每天喝酒吃肉看美女,曹操看不惯,大声斥责他们。在这之前,曹操已经跟董卓打了一仗,但是打不过。

所以起义兵时期的曹操,绝对忠于汉室,一心报国。荀彧和诸葛亮一样,是坚定的汉室粉丝,所以荀彧才会一门心思为曹操出谋划策。

为什么不投奔刘备

荀彧投奔曹操,是在公元191年,当时的曹操已经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导班子,那么刘备呢?这一年的刘备,还只是在公孙瓒那里做个小跟班,虽然公孙瓒跟他关系很好,但他们即将面对袁绍的雷霆一击,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

事实上直到5年以后,袁术才第一次听说有刘备这样一个人,那时刘备接手了徐州,袁术率军前来攻打。

袁术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

那么荀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公元191年,绝对不知道还有刘备这样一个角色。

至于后来,曹操一次次打赢战役,官职也一步步往上升,一直做到了魏公。公元212年,大臣们上疏汉献帝,建议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只有荀彧强烈反对。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因为封为魏公,也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你曹操就不再完全隶属于汉献帝管制了。荀彧是察觉到了曹操的不臣之心,可是已经无能为力,更不可能私奔到远在南方,正在入蜀道路上的刘备。


李杜文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两个因素有关:

  • 一是荀彧忠于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以及曹操在前期到底是何种形象。

  • 二是当时谁才能代表汉朝的正统,刘备还是曹操。

01

荀彧不是政客,而是政治家,曹操前期的表现确实是忠臣良将

政客和政治家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政治家是有政治理想的。荀彧与曹操阵营中很多人都不一样,他的政治理想是辅佐曹操完成中兴汉室的壮举,而不是像政客一样,以主公曹操的意愿马首是瞻。

荀彧有“王佐之才”,在曹操阵营当中是和诸葛亮在刘备势力中差不多的位置。每每曹操出兵作战,后方的支持、调度、镇守等等大事都交给荀彧,而荀彧也不负曹操所托,即使最为艰难的时刻,面临着敌军压境而守军不足的困境,同样能为在外作战的曹操稳固后方,这种能力足以让荀彧跻身于超一流谋士之中。

荀彧忠于曹操,其实是看到了曹操在乱世之初匡扶汉室的决心。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这是曹操在《述志令》中的自述,而当时的表现来看,曹操也确实是忠臣志士的形象,天下诸侯割据,纷争乱国的时候,也只有曹操有实力却真的想要为国建功,每每表露出对国家危难、人民倒悬的悲悯情怀。

就像曹操在《蒿里行》中所说的,对诸侯争私利表示愤慨,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而感到忧思: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军队征伐不扰百姓,兵败迁徙之时同样也携带百姓,这类事情使得朝野上下都对曹操赞不绝口。

这时候的荀彧自然会认为曹操是忠臣良将,于是给曹操制定策略,平定北方。又谏言迎归汉献帝,尊奉天子。在其他势力眼中认为曹操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在荀彧等谋臣的眼里,曹操是:

奉天子以讨不臣。

至于曹操虽然没有给天子实权,但是身为臣子的恭敬却是从未减少。当看到汉献帝日常用品极度缺乏的时候,曹操考虑天子的颜面,将自己的赠与的物品说成是之前君主对自己家族的赏赐,请汉献帝使用。

能做到这一点的曹操,在早期是真的希望能做一个中兴之臣的,这与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吻合的。所以荀彧一心辅佐曹操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但是,当曹操因为权势而野心膨胀的时候,违背了荀彧的初心,这才有了对曹操的抵抗。

02

刘备和曹操谁才拥有正统地位

受到《三国演义》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曹操是汉贼,刘备身为刘氏后裔,又有着“皇叔”的身份,自然是正统。

其实这种观感是错误的。当时能代表正统的只有曹操的势力。刘备的“皇叔”身份其实算不了什么,血缘关系也是极为淡薄的,说了一大堆的名头其实都是唬人的。

  • 第一、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后裔”,汉景帝十七代孙。

这个身份其实就表露了刘备的出身,追溯上去,做皇帝的先祖是汉景帝,而中山靖王刘胜只是第八子,并不是嫡系,而刘胜子嗣却120多人。从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来说,刘备从其第一代先祖开始,就没有了继承权。

从世代传承来看,关系如下:

可以看到,刘备和汉献帝那几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了,这个“皇叔”的身份其实就是贴金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实性。

  • 第二、只要汉献帝存在,正统就只有一个

汉朝姓刘的宗亲多了,比如荆州的刘表、刘琦,益州的刘焉、刘璋等,都是既有强大势力又有皇室名分的的汉室宗亲,其血缘关系总不见得比刘备还差。那靠着织席贩履为生,连个正常爵位都没有的刘备,凭什么代表正统?

所以,只要汉献帝还没有被废掉,只要曹操手中还有名义上的天子,所有的诸侯都必须认同他的正统地位。否则就是篡汉自立,要背上一个乱臣贼子的恶名。

所以刘备在取得益州两川的时候,只能上书曹操,请求加封汉中王,而不是自立为帝。刘备称帝,也是在曹丕代汉自立之后才进行的。

  • 第三、曹魏通过禅让取代汉室,就是正统地位

有时候形式就是这么重要,别管汉献帝是主动禅让还是被迫让位,只要有了这么一个行为,曹魏势力取代汉家天下就是被承认的。

所以,曹操打下的魏国势力,才能是真正的正统。《三国志》当中,也是以“魏国”为正统。

以此来看,荀彧只有追随曹操,才是真正的效忠汉室,投奔刘备等人是没有名分上的支持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