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在原始社會末期先人發明瓷器以後,就力圖將瓷器做得更潔白,一方面顯得更美觀,另一方面也因為白色的瓷器可以更好地進行裝飾。畢竟,白色歷來是純潔的象徵,而且白瓷是發展彩繪瓷器的基礎。

顧名思義,白瓷就是瓷胎和釉均為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要求胎和釉含雜質含量比青瓷更少,尤其是要克服鐵元素對呈色的干擾,因此燒製難度比青瓷更大。在沒有現代儀器的古代,一切要全憑工匠總結的經驗,難度可想而知。

在經歷了長時期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人們終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減少了鐵元素的影響,燒製出來原始的白色瓷器,但這種白瓷無論是胎釉的白度、燒成的硬度和吸水率均不能達到白色瓷器的標準,尤其是它的釉還是青色。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北齊時期白瓷四系罐,可見其比青瓷只是胎色略淺,釉還是青色

時間到了隋代,人們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此時期的白瓷已經看不出釉中閃黃或泛青的狀況,可以說白色瓷釉已經出現了。而且,此時人們已經會在瓷胎上施以化妝土以增加白度的方法。另一方面,隋代及後來的唐代長時間統一,社會穩定,制瓷業在北方和南方並駕齊驅地發展,逐漸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白瓷雞首壺,可見其釉不是青色,但遠非正宗白色

到了唐代,南方地區以越窯為代表,包括婺州窯、嶽州窯、壽州窯燒製青瓷;北方以邢窯為代表,包括曲陽窯、鶴壁窯等窯口燒製白瓷,“南青北白”的格局正式形成。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唐代邢窯白釉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代的邢窯是白瓷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其意義在於其首次燒製出真正意義上的白瓷,而且其產量也不低,完全達到了商業化的水平。唐代陸羽的《茶經》就說過邢窯“類雪”,邢窯中優質瓷器胎質堅實,薄如蛋殼,透明性極佳。當時的邢窯白瓷以還原焰燒成,純白色或白中泛青,扭曲變形或上釉不勻的情況極為少見,這些無一不表明當時燒瓷技術日臻成熟,對各道工序的管理嚴格。但到了唐代後期,由於附近瓷土日漸告罄,邢窯日漸衰落。北方的白瓷窯逐漸被河北的曲陽窯所取代,並最終發展為定窯。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唐代曲陽窯白瓷盤,可見其白色仍然不純正

宋代是中國古代陶瓷業的大發展時期。唐代的曲陽窯在經歷長時期發展後逐漸發展為定窯,並在宋代成為“五大名窯”之一,代表了中國製瓷業的最高水平。宋代定窯白瓷瓷胎細膩,胎薄體輕,釉色潤澤,白中閃青黃或灰黃,釉層極薄(厚度在0.05-0.1毫米之間)。宋代定窯的最大特點是此時期的瓷胎已經可以透過釉層完全反映出來(就是說在宋代以前肥厚的釉層會遮住胎質);另外造性地出現了覆燒工藝,在增加產量的同時也提升了瓷器的質量。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定窯覆燒工藝示意圖,可見其口沿部分會缺釉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景德鎮制瓷業的興起和南北方交流的頻繁,在北宋末年“南青北白”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全國逐漸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制瓷體系。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

元代北方白瓷以山西的霍縣窯質量最好,南方自然是江西的景德鎮。霍縣窯繼承了定窯技術和特點,製作精細、胎體潔白,釉色為乳白、灰白和米白,產品大多為日用品,有“新定窯”之稱。元代南方景德鎮燒製的白瓷釉色呈乳濁狀,略含青色,與鴨蛋和鵝蛋顏色相似,所以被稱為“卵白釉”;又因為此白瓷專供元代軍事機構樞密院使用,所以又被稱為“樞府瓷”。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霍縣窯印花紋盤

冰清玉潔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為純潔無瑕

元代卵白釉印雲龍紋高足碗

明代景德鎮在元代卵白釉的基礎上飛速發展,形成了各朝獨有各自的特點。在所有明代白釉中,以永樂、宣德朝的甜白釉最為優質。永宣時期的甜白瓷迎光透視會呈現肉紅或粉紅色,有的有暗印“永樂年制”款。此時期的甜白瓷分為薄釉薄胎和厚釉厚胎兩種,薄者光素可以光照見影,厚者凝厚肥潤有刻劃花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