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在原始社会末期先人发明瓷器以后,就力图将瓷器做得更洁白,一方面显得更美观,另一方面也因为白色的瓷器可以更好地进行装饰。毕竟,白色历来是纯洁的象征,而且白瓷是发展彩绘瓷器的基础。

顾名思义,白瓷就是瓷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要求胎和釉含杂质含量比青瓷更少,尤其是要克服铁元素对呈色的干扰,因此烧制难度比青瓷更大。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古代,一切要全凭工匠总结的经验,难度可想而知。

在经历了长时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人们终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减少了铁元素的影响,烧制出来原始的白色瓷器,但这种白瓷无论是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均不能达到白色瓷器的标准,尤其是它的釉还是青色。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北齐时期白瓷四系罐,可见其比青瓷只是胎色略浅,釉还是青色

时间到了隋代,人们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此时期的白瓷已经看不出釉中闪黄或泛青的状况,可以说白色瓷釉已经出现了。而且,此时人们已经会在瓷胎上施以化妆土以增加白度的方法。另一方面,隋代及后来的唐代长时间统一,社会稳定,制瓷业在北方和南方并驾齐驱地发展,逐渐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白瓷鸡首壶,可见其釉不是青色,但远非正宗白色

到了唐代,南方地区以越窑为代表,包括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烧制青瓷;北方以邢窑为代表,包括曲阳窑、鹤壁窑等窑口烧制白瓷,“南青北白”的格局正式形成。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唐代邢窑白釉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的邢窑是白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其意义在于其首次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而且其产量也不低,完全达到了商业化的水平。唐代陆羽的《茶经》就说过邢窑“类雪”,邢窑中优质瓷器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透明性极佳。当时的邢窑白瓷以还原焰烧成,纯白色或白中泛青,扭曲变形或上釉不匀的情况极为少见,这些无一不表明当时烧瓷技术日臻成熟,对各道工序的管理严格。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附近瓷土日渐告罄,邢窑日渐衰落。北方的白瓷窑逐渐被河北的曲阳窑所取代,并最终发展为定窑。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唐代曲阳窑白瓷盘,可见其白色仍然不纯正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唐代的曲阳窑在经历长时期发展后逐渐发展为定窑,并在宋代成为“五大名窑”之一,代表了中国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宋代定窑白瓷瓷胎细腻,胎薄体轻,釉色润泽,白中闪青黄或灰黄,釉层极薄(厚度在0.05-0.1毫米之间)。宋代定窑的最大特点是此时期的瓷胎已经可以透过釉层完全反映出来(就是说在宋代以前肥厚的釉层会遮住胎质);另外造性地出现了覆烧工艺,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瓷器的质量。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定窑覆烧工艺示意图,可见其口沿部分会缺釉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兴起和南北方交流的频繁,在北宋末年“南青北白”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全国逐渐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体系。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

元代北方白瓷以山西的霍县窑质量最好,南方自然是江西的景德镇。霍县窑继承了定窑技术和特点,制作精细、胎体洁白,釉色为乳白、灰白和米白,产品大多为日用品,有“新定窑”之称。元代南方景德镇烧制的白瓷釉色呈乳浊状,略含青色,与鸭蛋和鹅蛋颜色相似,所以被称为“卵白釉”;又因为此白瓷专供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使用,所以又被称为“枢府瓷”。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霍县窑印花纹盘

冰清玉洁的白瓷!千年的努力,只为纯洁无瑕

元代卵白釉印云龙纹高足碗

明代景德镇在元代卵白釉的基础上飞速发展,形成了各朝独有各自的特点。在所有明代白釉中,以永乐、宣德朝的甜白釉最为优质。永宣时期的甜白瓷迎光透视会呈现肉红或粉红色,有的有暗印“永乐年制”款。此时期的甜白瓷分为薄釉薄胎和厚釉厚胎两种,薄者光素可以光照见影,厚者凝厚肥润有刻划花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