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體的溼氣是不是經過大便排出來的?

方哥好粥道上海路店


溼氣,一部分可以通過大便排出來。但體內會留存溼氣的根源是在於脾臟,脾虛的人溼氣就重。

因為溼氣無所不在,包含我們喝水、吃飯、環境等。

北方的人相對來講患有溼氣的人要少一點,因為那是地域乾燥原因。而南方的人,還有大山裡的人往往患有溼氣的人比較多。

溼氣在體內,猶如天氣中的霧一樣,等太陽出來陽光灑進來霧自然就散開了。而這個太陽指的就是脾臟,脾臟功能的健運是能否化開霧氣的根本所在。

脾臟弱的人往往溼氣就重,因為他的脾臟沒有霧化功能。

脾臟功能弱的人不應該再吃油膩以及生冷食物比如:糯米做的食物以及肥肉和啤酒等。平時多加強一下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幫助脾臟化溼。

以上分享。


岐黃傳承—龍籽江


要知道溼是怎麼排出的,首先得明白什麼是溼。溼是人體吸收了卻沒有被利用的營養物質。那你可以想想了,怎麼可能由大便排出,那怎麼祛溼呢?如果是水,當然可以利小便了。如果是蛋白質你就不是利小便能出來的了,因為小便如果有蛋白質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腎有問題。中醫還有幾種方法祛溼,燥溼,就是用溫燥藥物把溼化掉,還有發汗散溼,發汗並非以出汗,排出汗就是祛溼,發汗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正氣恢復,把溼排出去,怎麼排出去呢?個人認為,溫燥,發汗,補氣這三種祛溼的方法都是提升人體正氣,正氣上升就能提高人體正常攔截過多的營養物質,還能更好的利用人體內已經吸收而未利用的營養物質。再進行正常代謝。這樣溼氣就祛除了。


添財9


黃元御:一氣周流、一炁化三清!

戊己中央土,故脾居未央宮、其餘臟腑居四周;脾土(電廠)居中軸生後天之中氣,其餘髒俯(電器)猶居圓周;中軸發動,圓周運轉;中氣升為陽,降為陰;升無力為陽虛,降無力為陰虛,升降皆無力則為雙虛。

肝木居左、心火炎上、肺金居右、腎水潤下;中軸脾土生中氣左升右降(依次沿肝-心-肺-腎方向)流轉而驅動臟腑工作,曰“一氣周流”中氣圈。

所以,(慢)病基本可分兩類:或為“虛症”、或為“鬱症”。中氣弱了為虛,電器(臟腑)失壓漸生鬱。

聖經啟示:一把塵土變軀體,先天元炁入命門藏於腎而曰[命火],故腎因藏命火而為先天之本。命火點火於脾土,脾生中氣;一炁化三清“氣津血”。命火醒脾而化氣、藏於肺,潤肺而化津、藏於腎,溫腎而化血、藏於肝,舒肝而化神、藏於心,心神則君臨。

注:黃元御(1705-1758)《四聖心源》中的四聖是指“黃帝、歧伯、秦越人、張仲景”。

中醫自洽性理論的概念辨析:

心主≠心胞(或心包),心主(或心神)對應君火(君火=熱)、心神居於玉堂穴;而心胞少陽對應相火(相火=暑)。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膽腸胃盲膀);第六髒(心胞)對應第六腑(三焦),心司五臟、焦管五腑。腎水少陰寒、肝木厥陰風、脾土至陰(或太陰)溼、胞火少陽暑、肺金明陽燥、心火至陽(或太陽)熱。




上帝聖約愛主守誡


溼排出體外的通道有三,汗,尿,和大便。要對症對部位用方。不是一個紅豆薏米粥能解決的。


中醫真美


脾虛包括脾本身虛和脾經堵,造成的後果是運化乏力


用戶55566236597


脾胃存食積,稍多產生溼。健胃消化強,排洩輕鬆知。清理內熱瘟,助力需時日。


用戶9827079837940


大便,小便皆可排溼。


水到渠成202676740


現在很多人體內都出現了溼氣,只是很多人自己還不知道,所以首先一定要學會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氣,其實判斷的方法很簡單,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看看有沒有頭暈、疲勞等症狀,另外上廁所的時候認真觀察大便,看看大便是否經常會粘在馬桶上,如果出現這些症狀的話,就可以證明體內出現溼氣了,那麼人體內的溼氣是以怎樣的方式排出體外的呢?


溼氣通過什麼方式排出?


溼氣就是身體裡面的垃圾,要把這些垃圾清理掉的方式就是排,排洩出身體裡面的垃圾。溼氣排出體外通常是從大便、或小便,也可以從汗液,或者從呼吸道以痰的方式排出。

具體還是要身體的溼邪性質分析,取決於醫生選擇的醫療手段。

如果溼邪趨向於下部,不粘滯,具體就是大便稀,排出後,一身清爽,沒有腹痛等不適感覺,俗話說溼氣過重排稀人就會很舒服了,小便多有力,排出來也是一身清爽。

如果溼邪偏於中部脾胃,具體表現身倦乏力消除,胃口變好,人精神也會慢慢好起來


如果溼邪趨向於從痰裡,從汗裡出來,和感冒又有差別,這種咳嗽也不強烈,只是機體為了排出痰和汗,呼吸更加舒適,順暢。

一般就是通過自調節,有些還需要藥力配合的。作為女性,溼氣過重造成水腫情況,可以多喝喝五穀雜糧,例如紅豆薏米水。

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體內水分調控失衡,溼留體內,影響身體健康。


怎麼祛除溼氣呢?主要從這幾方面下手

1.運動:

越懶越要動,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氣血循環,增加水液代謝。


2.飲食:

酒、還有一些油膩食物、甜食、油炸品不要過量,容易造成脾胃負擔,生冷食物也要少吃。保護脾胃功正常,水液代謝自然就好了。


3.環境:

保持居住環境乾燥,保持室內勤通風,因風能勝溼;勤晾曬被褥等床上用品,可在室內放置木炭,以吸收溼氣;保持汗出通暢,避免室內空調溫度太低。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正君堂健康學院


自身生活方式造成的


樂趣小阿文


“溼”其實說白了就是肥胖。得通過調理脾胃,節食等辦法來除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