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吴京,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攀登者》上映近半个月了,电影中有一个多次被提起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登山?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1960年,国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功夫,去登珠穆朗玛峰呢?

01、未登珠峰,北坡主权难以划定

峰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的北坡位于我国境内,而南坡,则处于尼泊尔境内。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划定珠峰北坡的主权时,尼泊尔政府拒绝承认北坡属于中国,他们认为:

中国人连登顶珠峰都做不到,凭什么拥有珠峰北坡的主权。

尼泊尔政府之所以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他们早在1953年的5月29日,就在英国登山队的帮助下,从他们境内的南坡,登顶了珠峰。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并且,当时登山运动在我国属于一片空白的阶段,对于怎样登顶珠峰,也是毫无头绪。

一时之间,珠峰北坡归属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但是在两国僵持的这几年里,中国从来没有放弃登顶珠峰的计划。

从1955年第一次奔赴苏联学习登山技术,到后来中国组织登山训练,独立攀登太白山,一直到中国独立攀登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攀登珠峰的计划才被正式提上日程。

但是中国准备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消息,却遭到了国外媒体"痴心妄想!"的评价。

从北坡登顶到底有多难呢?

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相对平缓,而中国境内的北坡横贯着世界上最长的冰坡,坡度也极为陡峭。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已经看过《攀登者》的朋友们,我想都会对电影里冰雪万里,狂风呼啸而来的镜头感觉到心惊。那种大自然残酷的压迫感,哪怕是隔着屏幕,都能渗透到我们的心底。更何况是身处其境呢?

登山实力强劲的英国登山队,在17年里7次尝试从北坡登顶,均以失败告终。

吃够了苦头的英国登山队,向世界宣扬珠峰的北坡,是一条"死亡之路"。

一个刚成立没几年的国家,竟然要从"死亡之路"登顶世界之巅,这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眼里,大概是""蜉蝣也敢捍象"的可笑吧。

但是,中国人不爱打口舌之战,从来的行事作风,都是用强有力的事实,把巴掌狠狠地甩在嘲笑者的脸上!

02、确定适应性行军计划,逐步适应高海拔向峰顶逼近

1960年2月,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正式成立,全队共有214人。

当时的登山队结合珠峰地形和以往经验,制定了适应性行军的方法:

分三次在海拔6400米,7000米,8100米的地方依次建立第3,4,6号营地,最后在海拔8500米的地方,建立突击营地并实现一举登顶。

第一次行军是从海拔5120米的大本营出发,向1,2,3号营地运送物资。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每个人负重50斤,坡度缓,路程长,从海拔5120米到海拔5400米,仅280米的高度,就让登山队员艰难跋涉了6个多小时。

第二次行军,登山队遇见了珠峰的第一道难关:北坳。

北坳,位于海拔高度6600米到700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道高度400多米,平均坡度40度的冰雪混合墙。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这里经常发生雪崩,冰崩,一旦发生崩塌,成吨的冰雪将猛然坠落。

为了争分夺秒地给大部队开辟好道路,副队长许竞带领侦察组,没有地图和向导,甚至都等不及好天气周期的到来,就出发了。

期间,大本营的气象站检测到,24小时后,将迎来适合攀登的二等好天气,但是此时登山队所在的三号营地,唯一的电台发生了故障,大本营无法将气象信息传达给登山队。

一旦错失了这次机会,下一次谁也不知道要到等多久

1960年那年,根据气象站的监测,珠峰的天气呈现风大雪多的特点,并不适合攀登珠峰。当时气象站给登山队的建议是:最好明天春天再来。

但是当年春天,在珠峰周围活动着来自10个国家的12个登山队,中国登山队今年不登顶,那就要眼看着别的国家登顶了。

于是,登山队只能抓紧气象站预报的每一个短暂的好天气周期,万不可错失哪怕一次机会!

紧急时刻,大本营的气象台当机立断,派出两名气象员轻装上阵,打算将气象预报送达到三号营地。

从海拔5120米到6400米,这个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硬生生地被两名气象员压缩到了24个小时。

一路上,他们甚至连害怕恐惧的情绪都没来得及出现,一心只想着赶紧把消息送达。

在一路披荆斩棘,最后筋疲力尽之下,成功地在24个小时内送达了消息。

登山队得以趁此机会,完成了第二次行军。

中国登山队想要登顶,光靠一线队员在前方冲刺,是不可能成功的。从电影《攀登者》里,我们也能看到,为了支持突击队的登顶,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和运输队的队员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努力,不是挥挥汗水就可以的程度,而是满怀家国大义,舍生忘死,以血肉之躯,为登顶珠峰铺路的觉悟。

我们每个人,真的就像蜉蝣般渺小,但是一个接一个的"蜉蝣"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勇气,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苍天亦可撼动,更何况是"象"呢?

在成功地完成了两次行军后,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都信心满满地,准备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就在此时,意外来临,登山队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第三次行军,在路过海拔7400米至7500米之间的大风口时,因为突遇大风雪,且御寒装备携带不足,尽管在海拔8500米处建立突击营地的任务完成了,但是许多一线登山队员包括队长史占春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有手脚冻伤的,有耳朵冻掉的,甚至是鼻子冻掉的。

中国登山队实力骤减,还能不能在今年实现登顶,成了个未知数。

03、重振旗鼓,突击顶峰!

在登山队全体气势低迷的时候,一条消息让他们炸了锅:印度的登山队,即将从南坡登顶。

一旦被他国登顶成功,我国珠峰北坡的主权划定一事,定会另起波澜。

绝不能让珠峰北坡落于他国之手!

大家内心的斗志被点燃,在开会讨论后,登山队决定重新组队再博一次!

一线的主力队员被冻伤,就从运输队和先遣队的二线队员里选拔。

最后,副队长许竞,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5人组成了突击小队。

当时已是5月中旬,珠峰山区到了6月就会是大风雪肆虐的天气。

这是当年最后一次的冲顶机会!

5月17日早晨,突击小组带着一面国旗和一座毛主席的半身像,从大本营出发。

在经过艰难跋涉,到达海拔8500米的最后一个补给站时,发现之前的坏天气,将物资都吹走了,更要命的是,十瓶氧气里有两瓶,已经空了。

因为氧气瓶储备的不足和副队长许竞的体力透支,第二天早上出发进击顶峰的,只有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四人。

他们在行至海拔8680米处时,遇见了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80米-8700米处,这一块近乎垂直的岩壁,几乎找不到落脚点。

1924年,英国登山队的马洛里与欧文,就是在第二台阶遇难的。

《攀登者》在电影开头对1960年首登珠峰的回顾中,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原型就是屈银华。

电影里,我们看到曲松林赤脚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站在队友的肩膀上,向上攀爬。

真实的历史中,当四人到达第二台阶时,发现根本无法直接攀爬,于是屈银华脱下沉重的高山靴,甚至怕打滑还脱去了袜子,在当时极寒的天气下,站在刘连满的肩膀上,花了一个多小时,在岩壁上打锥。

屈银华和电影里的曲松林一样,因为双脚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已经被冻坏,最后失去了脚趾。

屈银华在打好锥之后,登上了第二台阶,陆续把其余三人拉了上来。

至此,从北坡攀登珠峰,最艰难的一道关口,总算过了。

可这时,刘连满却倒下了。

已经体力透支的他没走几步就摔倒好几次,在海拔8700米的地方,他再次摔倒,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海拔8700米的地方,氧气稀薄,温度极低,将队友留在这样的地方,等于是放弃了他。

但是,还有一点点,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他们就可以登顶了。

最后,几个人在一起开了个小会议,决定留下一瓶氧气和少许食物给刘连满,其余三人继续登顶。

留下的刘连满,看着队友离去的身影,视线模糊,已经头脑不清楚了,他撑着最后一口气,写下了遗书,将氧气和食物放在一边留给之后下山的队友,自己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待死亡。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继续登顶的三人,在到达海拔8830米处的时候,氧气已经用完了。

没有氧气,也要继续前进,不知是身体的本能,还是不屈的意志力,直到走到无路可走,他们终于到达了山顶。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挥舞着他们带来的五星红旗,将白色毛主席半身像安置在了珠峰顶峰。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至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国家。

次年,中国与尼泊尔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正式划定珠峰的北坡,属于中国!

04、为国攀登,寸土不让!

"人为什么要登山呢?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攀登者》里方五洲的回答,并不能让人满意,他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探索未知。但是其实在预告片中,这段剧情方五洲的回答是:

"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攀登者》里没细说的历史真相:首登珠峰,比想象更加残酷

1960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大的心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来做登山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因为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因为民族尊严不容践踏!因为比吃饭更重要的,是骨气!

先辈们处在那样艰苦的灰色年代里,拼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头颅,绝不低头屈膝!

为国攀登,寸土不让!

不管是1960年首登珠峰,还是1975年第二次攀登珠峰,为的,就是带好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树起中国人民绝不认输的气势,为的是我泱泱大国,蒸蒸日上!

我们生在中华民族强大的今天,并不理解曾经的中国遭受过怎样的质疑与嘲讽。先辈们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进,无数人默默奉献,甘为基石,就是希望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巨轮,希望它载着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安稳前进!


文|莉莉元

图|网络

作者: 莉莉元,一个想要顶天立地的姑娘。


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请多多留言交流!

创作不易,请多多关注转发点赞留言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