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名字,在清朝的歷史中並不陌生,尤其在清初的歷史記敘中,顯得十分突出和重要。昔日的寧古塔就是今天黑龍江省東南部的寧安市。

寧古塔取自滿語“寧古”“寧公”,漢譯為“六”,或者為“六個”之意,“塔”“特”漢譯為“居址”之意,“寧古塔”漢譯為“六個居址”,有人譯為六個部落,也有人譯為“兄弟六個各居一處或六個貝勒”。寧古塔是滿族的發詳地之一,商周時為肅慎人故地,漢晉時為挹婁人的活動範圍,南北朝時期又改稱勿吉,到了隋唐時稱之為靺鞨。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粟末靺鞨人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自立為國,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冊封靺鞨人首領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所以又稱“渤海都督”。大祚榮建立的這個地方政權史稱渤海國。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其王都遷到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稱之為上京龍泉府,歷時171年,後為契丹所滅。遼代這裡屬東京道為生女真居地,金朝屬上京會寧府轄地,元朝屬遼陽行省開元路谷(古)州千戶所,明朝屬奴爾幹都司所轄,清朝初為寧古塔將軍駐地。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名字出現於明末文獻中,當時女真人的東海窩集部寧古塔路居住於海浪河流域一帶。公元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起事後先統一建州、海西女真各部,隨後便開始對海東女真(又稱東海女真)的統一步伐,並派大將額亦都率兵征討各部,隨著“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伐”戰略的實施,在海浪河邊建寧古塔城,這裡成為後金勢力發展的重要據點。隨著後金政權的鞏固,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滿洲鑲藍旗人興佳以牛路額真官職開始,率八旗軍隊正式到這一地域駐防,其治事的衙門就選在寧古塔舊城(今海林市舊街)。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1644年清軍入關後不久,黑龍江流域就不斷遭到羅剎(俄羅斯)的侵擾,在寧古塔駐防的官吏及八旗兵要負責巡邊抵禦羅剎,發生多次反擊羅剎的戰鬥,維護了東北部邊疆的安全。由於時局變化和形勢的需要,寧古塔設制官吏突顯重要,由牛錄章京(佐領)升格為梅勒章京(副都統)、昂邦章京(都統),也稱過寧古塔總管。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清順治十年(1653),清廷任命沙爾虎達為昂邦章京駐守寧古塔,鞏固邊疆,多次率軍反擊沙俄侵略軍,並取得勝利。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其職傳於其子巴海接任。這時寧古塔八旗駐防的任務很多:一是巡邊抗擊羅剎的侵略,護衛疆土的完整;二是修通驛道、加強邊疆與內地之間的聯繫;三是繼續招撫遠在東海及深山中的各少數民族來歸順,以擴充人口;四是開始興建官莊,安置遣戍到此的流人,增強抗擊羅剎入侵的力量。鑑於寧古塔的位置十分重要,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決定正式設立“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簡稱為“寧古塔將軍”,統管盛京將軍的北廣闊地域的軍政事物,其衙署就設在海浪河邊的寧古塔舊城內。寧古塔將軍管轄範圍為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以東、北到外興安嶺等地的軍務、旗務和邊務等事宜。由於寧古塔舊城的城池狹小,又因位於海浪河邊上,地勢較低,每年夏秋之時因海浪河流域屢發洪水,經常會沖毀城池。再加之因舊城狹小,內部十分擁擠,與寧古塔將軍的任務不適應,時任寧古塔將軍的巴海派人另選新址,在距此地30公里左右,位於牡丹江邊上用了三年時間興建了寧古塔新城,公元1666年5月(清康熙五年四月),寧古塔將軍衙門從舊城正式遷入寧古塔新城,這裡也成為清初東北關外七大重鎮之一。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又移駐吉林烏拉城(今吉林省吉林市),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二年後的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並在寧古塔城內設副都統衙門治事,此後寧古塔一直由副都統鎮守。公元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在寧古塔又增設泰寧縣,專理漢人民事,與寧古塔副都統同城治事,後於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將其裁撤,其事務仍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管轄。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將位於三岔口的綏芬廳遷入寧古塔,與副都統衙門同城治事。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裁撤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第二年改為寧安府,民國後改為寧安縣。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寧古塔的名字曾伴隨著清朝的始終,而寧古塔將軍的名字則存在了一百多年,在清初東北歷史進程中有著十分輝煌的一頁。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歷史淵源十分厚重。在寧古塔這塊地域上,滿族作為東北幾大存在的民族之一,始終生活在這裡,年代連續不斷,特點十分突出,文化傳承較為明顯,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遺址存在,形成十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鶯歌嶺文化。位於鏡泊湖南部的鶯歌嶺遺址曾在上個世紀有過許多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六十年代的發掘中,曾發現多處居住址,還出土了許多文物,其中以陶豬、陶狗、鹿角鋤,石器、骨器等聞名,經專家考證這個遺址上層文化屬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是肅慎人居住和生活過的地方,其陶豬的發現說明肅慎人善於養豬“食其肉、衣其皮”的特點,而鹿角鋤的發現說明肅慎人的原始農業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後來又在東康、大牡丹村等地陸續發現許多挹婁、勿吉人生活過的遺址,並發現了石砮、碳化的穀物,居住地等,這都說明自肅慎、挹婁、勿吉都有人們生活於此,活動於此,傳承著古老的文明。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渤海文化。建於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的渤海國,屬於歸附唐朝的地方政權,這個由粟末靺鞨人為主體建立的渤海國,因其地位重要,特產豐富、文化發達而被稱之為“海東盛國”,存在了200多年,其三代王大欽茂將都城遷至上京龍泉府(今寧安市渤海鎮)就有171年,當時號稱五京十五府一百多個州縣,疆域方五千裡,臣服於唐朝。其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就設在這裡,被契丹滅後留下的各種遺址遍佈於寧古塔大地,尤其保存基本完好的上京龍泉府遺址中的王城址更是十分難得,是我國曆史上中世紀都城中較大的一個,也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處。這裡曾有許多重大考古發現,併為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多國的學者和專家們所關注。

寧古塔文化。明末清初,建州女真的先人們曾生活在牡丹江流域,這裡是女真人的故鄉之一,也是他們走向興旺發達的龍興之地,從後金崛起後在寧古塔設制,宣示了對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及其以東以北廣大地域的主權。建立巡邊制度,維護領土主權,接納各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朝貢方物、代表朝廷管理所屬地域的各種民族事務,對朝貢的各少數民族首領及時賞賜,負責管理旗務,成為東北的重要軍政重鎮之一。如果詳述寧古塔文化應包含有四個主要內容。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首先流人文化。因清初這裡成為重要的流放地,接納了大量流人。自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幾朝中,寧古塔成為清朝著名的流放地,大批官吏、文人、士紳等以各種不同原因獲罪而被流放至寧古塔,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清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江南闈科場案中方拱乾、吳兆騫等一大批舉子及其親屬被流放寧古塔,其中著名詩人吳兆騫在這裡生活了23年後才被贖歸。正是這一大批文人的到來為我們留下一大批著名詩歌和遊記,詳細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寧古塔的風土人情、民俗民風及流人的生活。方拱乾的《絕域紀略》是寧古塔第一部風土記,真實記錄了清代寧古塔的天時、土地、風俗、流傳,飲食等內容,是研究黑龍江、吉林兩省清代歷史文化的第一手珍貴文獻。他所著的詩集《何陋居集》收入在寧古塔流放流放期間的的詩歌千首,稱得上是黑龍江省第一部詩集。吳兆騫在寧古塔流放期間寫成了《秋笳集》,還與張縉彥等七名流人結成“七子之會”,又稱“七謫會”,是黑龍江大地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他們“月凡之集,分題腳韻,”即興賦詩。其子吳桭臣不僅將其父詩稿整理成《秋笳集》《歸來草堂尺牘》等,並根據其在寧古塔的謫戍生活寫成《寧古塔紀略》。著名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將兩次來寧古塔的所見所聞,寫成《柳邊紀略》。著名流人張縉彥曾為明崇禎朝的兵部尚書,降清後因黨爭也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大地上游歷山川,將其所見寫成《寧古塔山水記》《域外集》,為寧古塔的山川命名寫志,是黑龍江、吉林第一部山水專志,史料價值極高,他還為寧古塔新城西山腳下的泉水命名——潑雪泉,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名泉。還有眾多的流人帶來了書籍、繪畫、戲曲、中醫等,在寧古塔大地上傳播文明的火種,為我們留下豐厚的文化。


「邊疆時空」文化·地理 | 說不盡的寧古塔


其次戍邊文化。流人到謫戍地寧古塔後,有的從軍列入八旗各營,有的到官莊、驛站,由於抗擊沙俄戰事,流人們又進入水師營,擔任工匠或幫丁,直接參加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所以康熙朝寧古塔流人為衛國戍邊貢獻巨大,他們用詩歌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形成了許多的愛國、戍邊、保家為主題的名篇,被人們稱之為戍邊文化,其代表人物為吳兆騫、方拱乾、張賁等,以吳兆騫的詩最多,最為著名,如《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沙俄)》《送阿佐領奉使黑斤(赫哲)》《奉送大將軍按部海東》《奉送副都統安公之烏龍江》等。方拱乾的《海上凱歌》,張賁的《寧古塔雜詩·其七》“是年五月大雪夜破賊。”祁班孫的《復遷》,以及後來海鐘的《赫哲烈婦歌》等,都是戍邊詩的代表作品。清末來寧古塔的欽差吳大澂,長駐於此並與俄方查勘邊界,居寧古塔時曾寫有《題寧古塔行館抱江樓兼呈容峻峰都護》,以及幕僚胡傳寫的《過寧古塔忽然有感》。這些詩歌看出當年的先人們以其一腔熱血衛國衛疆的壯志和激情。

其三純樸的滿族文化。寧古塔地域原屬東海女真(又稱海東女真或東海窩集部),與在遼寧新賓為中心的建州女真,吉林烏拉、葉赫為生的海西女真有一定的區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因所處地域與中原較近,其生活習俗等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多,開化較早而被稱之為熟女真;而東海女真因其地域遙遠,保留了滿族原生態的民族傳統較多,被稱之為生女真。其使用的滿語帶有方言地域特點,保留至今的傳統家祭帶有十分鮮明的原始風格,鷹神祭、野神祭等都是其家族獨傳的。另外在民俗中的:農耕、漁獵、婚喪俗,飲食起居、信仰等許多方面都有著濃郁的原生態風格,為寧古塔地域所獨有,保留至今成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是民俗研究的寶庫,滿俗之鄉,為別處所不可替代。

其四闖關東流民文化。清代雖然將東北視為“龍興之地”,不準關內流民進入,並設有“柳條編”,以阻止流民,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割斷寧古塔與關內的聯繫。清初寧古塔設制時就有“四十八家老民”居於此,隨著流人的到來也帶來大批家屬、僕人,隨後關內河北、山東、山西連年受災,人們無法生存,大量人口拼死闖關東謀生,他們將寧古塔視為第二故鄉,在寧古塔的大山森林中放山(採參)、採藥,到江河中去捕漁、採東珠,採沙金,到森林中去伐木或開荒種地,他們帶來糧食及蔬菜的種子,採用先進的耕作技術,使農業大獲豐收,改變滿族人種地落後的“免耕、棄耕”之法。許多人還選擇了經商,將寧古塔的人參、藥材、皮張帶入關內,販運回來棉布、陶瓷,手工藝品等。許多手工藝人也來到寧古塔,他們來此開店、燒酒、熟制皮革、加工各種皮具、加工糧食、打製鐵具、制蠟燭、開設各種店鋪,甚至設錢莊。這些流人有錢之後在寧古塔買地建立直隸(河北)會館,山西會館(與關帝廟合建於城內)和山東會館,位於城北的山東會館保存至今,其建築彰顯當年的輝煌,會館是同鄉之感情所在,對闖關東之同鄉給予一定照顧,在這些同鄉因病客死異鄉之後,由同鄉之會館買墳地安葬或派人趕著大車將其遺骨運回關內老家,使其魂歸故里。這些闖關東的流民為開發寧古塔傾力奉獻,一代又一代人耕耘和生活在這塊黑土地上,視這裡的山山水水為自己的故鄉。

寧古塔的歷史文化從遠古走來,不同時代都有各具特點的文化傳承,經過日積月累十分厚重,如果研究黑龍江省的歷史、文化、人物、民俗都會涉及到寧古塔,再加之這塊土地上還有風光旖旎的鏡泊湖,這個全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還有火山口森林公園,這些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牡丹江這條母親河日夜流淌,風光無限,是名聞各地的塞北江南、魚米之鄉,仔細地的回味,意猶未盡,真是說不盡的寧古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