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宁古塔这个名字,在清朝的历史中并不陌生,尤其在清初的历史记叙中,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昔日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宁安市。

宁古塔取自满语“宁古”“宁公”,汉译为“六”,或者为“六个”之意,“塔”“特”汉译为“居址”之意,“宁古塔”汉译为“六个居址”,有人译为六个部落,也有人译为“兄弟六个各居一处或六个贝勒”。宁古塔是满族的发详地之一,商周时为肃慎人故地,汉晋时为挹娄人的活动范围,南北朝时期又改称勿吉,到了隋唐时称之为靺鞨。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人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自立为国,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靺鞨人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所以又称“渤海都督”。大祚荣建立的这个地方政权史称渤海国。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其王都迁到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称之为上京龙泉府,历时171年,后为契丹所灭。辽代这里属东京道为生女真居地,金朝属上京会宁府辖地,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谷(古)州千户所,明朝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清朝初为宁古塔将军驻地。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宁古塔这个名字出现于明末文献中,当时女真人的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居住于海浪河流域一带。公元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起事后先统一建州、海西女真各部,随后便开始对海东女真(又称东海女真)的统一步伐,并派大将额亦都率兵征讨各部,随着“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伐”战略的实施,在海浪河边建宁古塔城,这里成为后金势力发展的重要据点。随着后金政权的巩固,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满洲镶蓝旗人兴佳以牛路额真官职开始,率八旗军队正式到这一地域驻防,其治事的衙门就选在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不久,黑龙江流域就不断遭到罗刹(俄罗斯)的侵扰,在宁古塔驻防的官吏及八旗兵要负责巡边抵御罗刹,发生多次反击罗刹的战斗,维护了东北部边疆的安全。由于时局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宁古塔设制官吏突显重要,由牛录章京(佐领)升格为梅勒章京(副都统)、昂邦章京(都统),也称过宁古塔总管。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清顺治十年(1653),清廷任命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驻守宁古塔,巩固边疆,多次率军反击沙俄侵略军,并取得胜利。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其职传于其子巴海接任。这时宁古塔八旗驻防的任务很多:一是巡边抗击罗刹的侵略,护卫疆土的完整;二是修通驿道、加强边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三是继续招抚远在东海及深山中的各少数民族来归顺,以扩充人口;四是开始兴建官庄,安置遣戍到此的流人,增强抗击罗刹入侵的力量。鉴于宁古塔的位置十分重要,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决定正式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为“宁古塔将军”,统管盛京将军的北广阔地域的军政事物,其衙署就设在海浪河边的宁古塔旧城内。宁古塔将军管辖范围为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北到外兴安岭等地的军务、旗务和边务等事宜。由于宁古塔旧城的城池狭小,又因位于海浪河边上,地势较低,每年夏秋之时因海浪河流域屡发洪水,经常会冲毁城池。再加之因旧城狭小,内部十分拥挤,与宁古塔将军的任务不适应,时任宁古塔将军的巴海派人另选新址,在距此地30公里左右,位于牡丹江边上用了三年时间兴建了宁古塔新城,公元1666年5月(清康熙五年四月),宁古塔将军衙门从旧城正式迁入宁古塔新城,这里也成为清初东北关外七大重镇之一。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又移驻吉林乌拉城(今吉林省吉林市),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二年后的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并在宁古塔城内设副都统衙门治事,此后宁古塔一直由副都统镇守。公元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在宁古塔又增设泰宁县,专理汉人民事,与宁古塔副都统同城治事,后于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将其裁撤,其事务仍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管辖。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将位于三岔口的绥芬厅迁入宁古塔,与副都统衙门同城治事。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裁撤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第二年改为宁安府,民国后改为宁安县。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宁古塔的名字曾伴随着清朝的始终,而宁古塔将军的名字则存在了一百多年,在清初东北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辉煌的一页。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历史渊源十分厚重。在宁古塔这块地域上,满族作为东北几大存在的民族之一,始终生活在这里,年代连续不断,特点十分突出,文化传承较为明显,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遗址存在,形成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莺歌岭文化。位于镜泊湖南部的莺歌岭遗址曾在上个世纪有过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六十年代的发掘中,曾发现多处居住址,还出土了许多文物,其中以陶猪、陶狗、鹿角锄,石器、骨器等闻名,经专家考证这个遗址上层文化属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是肃慎人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其陶猪的发现说明肃慎人善于养猪“食其肉、衣其皮”的特点,而鹿角锄的发现说明肃慎人的原始农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来又在东康、大牡丹村等地陆续发现许多挹娄、勿吉人生活过的遗址,并发现了石砮、碳化的谷物,居住地等,这都说明自肃慎、挹娄、勿吉都有人们生活于此,活动于此,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渤海文化。建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的渤海国,属于归附唐朝的地方政权,这个由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因其地位重要,特产丰富、文化发达而被称之为“海东盛国”,存在了200多年,其三代王大钦茂将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渤海镇)就有171年,当时号称五京十五府一百多个州县,疆域方五千里,臣服于唐朝。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就设在这里,被契丹灭后留下的各种遗址遍布于宁古塔大地,尤其保存基本完好的上京龙泉府遗址中的王城址更是十分难得,是我国历史上中世纪都城中较大的一个,也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处。这里曾有许多重大考古发现,并为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国的学者和专家们所关注。

宁古塔文化。明末清初,建州女真的先人们曾生活在牡丹江流域,这里是女真人的故乡之一,也是他们走向兴旺发达的龙兴之地,从后金崛起后在宁古塔设制,宣示了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以北广大地域的主权。建立巡边制度,维护领土主权,接纳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朝贡方物、代表朝廷管理所属地域的各种民族事务,对朝贡的各少数民族首领及时赏赐,负责管理旗务,成为东北的重要军政重镇之一。如果详述宁古塔文化应包含有四个主要内容。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首先流人文化。因清初这里成为重要的流放地,接纳了大量流人。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朝中,宁古塔成为清朝著名的流放地,大批官吏、文人、士绅等以各种不同原因获罪而被流放至宁古塔,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江南闱科场案中方拱乾、吴兆骞等一大批举子及其亲属被流放宁古塔,其中著名诗人吴兆骞在这里生活了23年后才被赎归。正是这一大批文人的到来为我们留下一大批著名诗歌和游记,详细记录了三百多年前宁古塔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及流人的生活。方拱乾的《绝域纪略》是宁古塔第一部风土记,真实记录了清代宁古塔的天时、土地、风俗、流传,饮食等内容,是研究黑龙江、吉林两省清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珍贵文献。他所著的诗集《何陋居集》收入在宁古塔流放流放期间的的诗歌千首,称得上是黑龙江省第一部诗集。吴兆骞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写成了《秋笳集》,还与张缙彦等七名流人结成“七子之会”,又称“七谪会”,是黑龙江大地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他们“月凡之集,分题脚韵,”即兴赋诗。其子吴桭臣不仅将其父诗稿整理成《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并根据其在宁古塔的谪戍生活写成《宁古塔纪略》。著名流人杨越之子杨宾将两次来宁古塔的所见所闻,写成《柳边纪略》。著名流人张缙彦曾为明崇祯朝的兵部尚书,降清后因党争也被流放宁古塔,他在宁古塔大地上游历山川,将其所见写成《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为宁古塔的山川命名写志,是黑龙江、吉林第一部山水专志,史料价值极高,他还为宁古塔新城西山脚下的泉水命名——泼雪泉,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泉。还有众多的流人带来了书籍、绘画、戏曲、中医等,在宁古塔大地上传播文明的火种,为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


「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说不尽的宁古塔


其次戍边文化。流人到谪戍地宁古塔后,有的从军列入八旗各营,有的到官庄、驿站,由于抗击沙俄战事,流人们又进入水师营,担任工匠或帮丁,直接参加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所以康熙朝宁古塔流人为卫国戍边贡献巨大,他们用诗歌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形成了许多的爱国、戍边、保家为主题的名篇,被人们称之为戍边文化,其代表人物为吴兆骞、方拱乾、张贲等,以吴兆骞的诗最多,最为著名,如《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沙俄)》《送阿佐领奉使黑斤(赫哲)》《奉送大将军按部海东》《奉送副都统安公之乌龙江》等。方拱乾的《海上凯歌》,张贲的《宁古塔杂诗·其七》“是年五月大雪夜破贼。”祁班孙的《复迁》,以及后来海钟的《赫哲烈妇歌》等,都是戍边诗的代表作品。清末来宁古塔的钦差吴大澂,长驻于此并与俄方查勘边界,居宁古塔时曾写有《题宁古塔行馆抱江楼兼呈容峻峰都护》,以及幕僚胡传写的《过宁古塔忽然有感》。这些诗歌看出当年的先人们以其一腔热血卫国卫疆的壮志和激情。

其三纯朴的满族文化。宁古塔地域原属东海女真(又称海东女真或东海窝集部),与在辽宁新宾为中心的建州女真,吉林乌拉、叶赫为生的海西女真有一定的区别,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因所处地域与中原较近,其生活习俗等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多,开化较早而被称之为熟女真;而东海女真因其地域遥远,保留了满族原生态的民族传统较多,被称之为生女真。其使用的满语带有方言地域特点,保留至今的传统家祭带有十分鲜明的原始风格,鹰神祭、野神祭等都是其家族独传的。另外在民俗中的:农耕、渔猎、婚丧俗,饮食起居、信仰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浓郁的原生态风格,为宁古塔地域所独有,保留至今成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民俗研究的宝库,满俗之乡,为别处所不可替代。

其四闯关东流民文化。清代虽然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准关内流民进入,并设有“柳条编”,以阻止流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割断宁古塔与关内的联系。清初宁古塔设制时就有“四十八家老民”居于此,随着流人的到来也带来大批家属、仆人,随后关内河北、山东、山西连年受灾,人们无法生存,大量人口拼死闯关东谋生,他们将宁古塔视为第二故乡,在宁古塔的大山森林中放山(采参)、采药,到江河中去捕渔、采东珠,采沙金,到森林中去伐木或开荒种地,他们带来粮食及蔬菜的种子,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使农业大获丰收,改变满族人种地落后的“免耕、弃耕”之法。许多人还选择了经商,将宁古塔的人参、药材、皮张带入关内,贩运回来棉布、陶瓷,手工艺品等。许多手工艺人也来到宁古塔,他们来此开店、烧酒、熟制皮革、加工各种皮具、加工粮食、打制铁具、制蜡烛、开设各种店铺,甚至设钱庄。这些流人有钱之后在宁古塔买地建立直隶(河北)会馆,山西会馆(与关帝庙合建于城内)和山东会馆,位于城北的山东会馆保存至今,其建筑彰显当年的辉煌,会馆是同乡之感情所在,对闯关东之同乡给予一定照顾,在这些同乡因病客死异乡之后,由同乡之会馆买坟地安葬或派人赶着大车将其遗骨运回关内老家,使其魂归故里。这些闯关东的流民为开发宁古塔倾力奉献,一代又一代人耕耘和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视这里的山山水水为自己的故乡。

宁古塔的历史文化从远古走来,不同时代都有各具特点的文化传承,经过日积月累十分厚重,如果研究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人物、民俗都会涉及到宁古塔,再加之这块土地上还有风光旖旎的镜泊湖,这个全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还有火山口森林公园,这些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牡丹江这条母亲河日夜流淌,风光无限,是名闻各地的塞北江南、鱼米之乡,仔细地的回味,意犹未尽,真是说不尽的宁古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