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唱歌的共鳴是由口型形成的,練了好久共鳴沒有進步,是口型不對

唱歌的共鳴是由口型形成的,練了好久共鳴沒有進步,是口型不對

我們練習唱歌的時候,當練到共鳴的時候總會覺的很難突破這一塊,比如練高音的時候,老師一定會教我們要先練好氣息然後練頭腔共鳴,找到頭聲的發聲點,有些人練了幾個月甚至更長也很難找到頭聲,在音樂界有人做過測試在三大男高音唱歌的時候放一個測音的感應品在很遠的地方,後來發現帕瓦羅蒂的聲音傳的最遠,而且他的聲音裡有很多的金屬的泛音,後來大家把這種泛音稱做為頭聲,但是科學研究發現,人是跟本不存在頭腔共鳴的,頭腔裡是沒有什麼能產生共鳴的空隙的,所以不可能產生什麼頭腔共鳴,那麼所謂的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鼻腔共鳴是從哪裡來的呢?

唱歌的共鳴是由口型形成的,練了好久共鳴沒有進步,是口型不對


經過多年的研究其實共鳴真的存在,但是是因為口腔的形狀的改變而產生的,通過丹田之氣,我們在頭部畫一個十字線,而這個十字的中心點正好位於口腔軟口蓋與舌頭交接之間,我們把十字橫線以上的位置稱為高位置,十字橫線以下為低位置,把十字豎線靠近嘴唇的一面為靠前位置,十字豎線嘴唇相反的一面為靠後位置,我們看很多的歌唱家在唱高音的時候口型大部分呈雞蛋狀,這樣的口型就可以讓我們的十字的中心向上移動,從而聲音也會向上走,最重要的是這個口型可以讓我們的聲道打開的更大一些,也類似於很多人用打哈欠的方法練習高音共鳴是一個道理的,關於嘴型的變化產生不同的音色,共鳴,混聲,穿透力的變化還有很多要學習的,這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唱歌的共鳴是由口型形成的,練了好久共鳴沒有進步,是口型不對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