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是不是隋煬帝修的?

小胖歪說


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北起於北京市通州區經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終於浙江省杭州市。京杭大運河定性於元朝。元朝定都於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到了元朝,中國的政治中心已經完成了從西到東的過渡,也就是從今天中國大西北陝西西安到河南省西部的洛陽,再到河南省東部的開封。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燕京,將燕京更名為中都。金朝中都是在遼代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但是金中都沒有進行大運河的開鑿或疏通。元朝滅金朝、南宋王朝,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

元世祖忽必烈開鑿疏通的大運河,聯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淮河以南的部分基本利用了原來的隋唐大運河的舊道。

京杭大運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吳國開鑿的邗溝渠(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溝渠的修建為吳國走出偏安東南的吳越地區走人中原,為吳國的爭霸創造了條件。邗溝渠成為後來隋唐大運河溝通黃河、淮海、長江的重要通道。據說隋煬帝之所以開鑿大運河就是因為想方便他經常通過運河開船從洛陽到揚州看瓊花。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完成後經常去揚州遊玩,並最終在揚州被手下人弒殺。有歷史評論家對隋煬帝修鑿大運河的功勞頗為讚賞:唐朝著名詩人皮日休寫詩瓚道: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裡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雖然京杭大運河最終定型在元朝,但是隋煬帝才是真正奠定後來京杭大運河的功臣。

明清時期大運河仍然發揮重要的作用。清代在運河沿岸的淮安府設立漕運總督,專門管理大運河事務。晚清以後,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鐵路出現後,大運河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優勢。一些運河沿線重要城市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尤其是隋煬帝嚮往的揚州。現在的京杭大運河也只有山東濟寧市以南的運河具備通航條件,京杭大運河什麼時候能恢復往日的繁榮值得期待!


東野洛


一說起京杭大運河,好多人就會想到隋煬帝,也會認為是他把修建京杭大運河作為一項國策實施並完成的。但事實上,京杭大運河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的,是無數勞動人民的心血鑄就而成的。這不能夠歸功於一個人,這應該屬於那些勇於付出而又默默無聞的中國人民。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隋煬帝把它作為一項政策實施的定鼎之功,因此,他對大運河的形成是功不可沒的。那麼京杭大運河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運河初成

據《左傳》記載,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從《左傳》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春秋吳王時期,就已經開鑿邗溝,疏通江淮。即從江都(今揚州市)邗口至山陽(今淮安市)淮安末口}。到了戰國時代,又開鑿了大溝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二、運河形成

眾所周知,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古代中國經濟的重心發生了變化。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但是大一統國家的政權中心卻是在北方。所以,南方的物資供給北方,在隋朝時已是迫在眉睫了。

大業元年(605年)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大業三年(608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隋煬帝時期,大運河迎來了它繁榮的時期。隋煬帝動用了兩百餘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400千米。

元朝時,由於元定都大都(今北京),統治者放棄了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進而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至此,“京杭大運河”的名稱由此而來。

三,運河影響

京杭大運河在我國的古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促進了運河沿岸的發展,也促進了南北經濟的融合。即使到了現在,大運河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據預測,2015年、2025年京杭運河浙江段貨運量將分別達到10770萬噸和15640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