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開學第一天,本想聊聊各個國家開學那些事兒,但卻被家長群中兩張截圖生生打亂了計劃: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有一個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因為沒有完成暑假作業,如此一件看起來小到極致的事件,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幾年來,每到開學季、考試季,總會有幾個孩子選擇輕生。原本我總想避開這個話題,但兩個月前那一段母親抱著跳樓的女兒的屍體,那一聲慘絕人寰的嚎哭還猶在耳,作為同樣老母親的心,實在已經看不得任何其他的信息,只想著好好追究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教育改革了這麼久,青少年關愛保護了這麼多,自殺趨勢卻是愈演愈烈?

查找了一堆資料,數據卻更讓我心驚肉跳,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毫不為過: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中顯示:

  •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 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
  • 更有5.85%
    的孩子曾計劃自殺
  • 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 將近1/3的在校大學生曾有過自殺念頭
  • 自殺死亡已佔至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數據顯示:

  • 全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
  • 高校約有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15%屬於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親友進行疏導;
  • 3.5%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症狀;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現實與幻覺

中國兒童的自殺率,已經是全世界第一!

中國兒童的自殺率,已經是全世界第一!

中國兒童的自殺率,已經是全世界第一!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因為,我曾親歷過自殺未遂

在我小學6年級的時候,同樣也是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女。我的母親因為“想證明自己的女兒不比別的男孩差”這一執念,對我的成績要求非常嚴格。我可以不做任何家務,提任何物質上的要求,但考試不能下前三名,不然就是一頓暴打。每次考試,不論大考小考,對當時的我來講不啻於一次生死判決。

那種恐懼,不僅僅是對於皮肉之苦的害怕,還來自於對自我否定的恐懼

——我就是這麼笨,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望,我是個沒用的人,我對不起她,她會不會絕望離開我。

但於此同時,又有一種厭惡在身體裡蔓延

——我討厭母親咆哮的嘴臉,討厭老師注視第一名的目光,討厭探頭來討論成績的同學,討厭無能的自己,我真的希望讓一切消失。

我清晰記得一次單元測試,語文成績低於了95分,回家後母親把試卷拍在茶几,開始尖叫斥責,然後抓住我的頭髮打了一耳光。那一耳光讓我突然有了萬念俱灰的感覺,我拍開她的手,跟她說,你不就是覺得我不行麼,對,我是不行,你再去生一個吧。

說完我便開始朝陽臺窗子上爬去,母親一愣,轉頭到餐桌旁坐下,一聲不吭開始吃飯。

我家當時在六樓,我在陽臺外搭的不鏽鋼花架子上坐了很久。風很涼,吹得我腦子冷靜下來,心跳從如鼓聲砸著耳膜,咚咚作響,隱隱生痛,到逐漸沒了聲響。然後就開始害怕,沒有一鼓作氣跳下去,就失去了勇氣和衝動。

我從花架子上又爬了回來,一聲不吭走到門口打算穿鞋離家出走。母親這才奔過來狠狠把鞋甩到一邊,拉著我的手嚎啕大哭起來。她這一哭,我的心立馬軟了,這一次我記憶中最大的危機,就這麼過去了。

這件事後母親依然對我的成就要求嚴苛,也會因為成績問題揍我,但我卻再沒有了自殺或者離家出走的念頭。

多年後我也問過母親,當時我爬上陽臺,你為什麼不來拉我,你不怕我真的跳嗎?母親的回答是:

“怕,但是我知道不能去拉你,我一過來,不論是求你別跳還是激將你跳,你都可能真的跳下去了。”

“那如果我真的跳了呢?”

“那我也只能認了,大不了陪你跳下去了。”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我很慶幸我們家陽臺上有那麼一個花架子存在,它讓我在那一分鐘的衝動時有了5秒的緩衝期,不然,新聞裡又會多一個家破人亡的報道。

但也正是由於在花架子上經歷了情緒的爆發崩潰到慢慢平靜,我對這些選擇一死了之的孩子,多了很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和理解。

面對青少年自殺問題的分析,大篇報道都一面倒地歸咎於三個問題:

  • 獨生子女溺愛導致孩子玻璃心,受不得批評和挫折
  • 應試教育壓力太大,孩子情緒陷於抑鬱
  • 原生家庭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上處理不當,導致孩子心理問題

這三個問題的的確確存在著,但我仍覺得,那一瞬間的衝動,絕對不止這三條。

青少年的時期,心底總有一股無名之悸動在湧動,時不時地發作出來:

有時候表現為人來瘋,因為旁人的一句或真或假的讚賞就突然覺得激動起來,恨不得把自己完全展示成讚賞所描述的那個樣子,有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衝動;

有時候表現為莫名的悲傷,自暴自棄,因為父母的那些要求,自己定的計劃,總是達不到。不是不願意去做,是無法控制偷懶,而一想到父母那失望的表情,慚愧之餘又隱約有著快感;

有時候表現為突如其來的暴躁,感覺有什麼怒火將從心底衝出去,任何一句聽不過耳的話都會變成導火索,恨不得大喊大叫咆哮出來才舒服。

專家把這些歸咎為青春期荷爾蒙作祟,身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不相匹配造成,誠然是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青春期問題存在的原因。但孩子自己究竟該如何調整?父母究竟該如何去做,才不會成為給孩子遞刀的“禍害”?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孩子所需的,只有兩個字:“平等”

無論是嬰兒的第一叛逆期,還是“狗都嫌”的第二叛逆期,到“碰不得說不得”的青春期,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一直在做的就是一件事情:

不斷地學習本領,讓自己能夠脫離於對父母的依附,達到證明自我存在,能夠獨立做主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感到自己能力不夠,會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但絕對不會願意父母藉此控制自己。如果感覺到了自己事事被父母所牽制,就會出現或強或弱的反抗;但於此同時,如果尋求幫助而不得,又會產生不安全感。

為人父母,就是在孩子的需要和逃離之間,搖搖擺擺地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些幫助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獨立生存,這個搖擺的度,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平等。

若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孩子,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庸,而認可他是和自己一樣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完整人格、情感的人,能夠對孩子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他”,便能自然地把握好這個“度”的問題。

回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他們情緒不穩定、爭吵、做出格的事情、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都不過是在向父母老師宣洩一個事實:

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有獨立自主的思想,你別想控制我,若你要控制我,那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閱歷還不足讓他們用迂迴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目的,他們的衝動和他們的感情一樣直接而熱烈,但衝動並不代表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父母所說的道理,他們都懂,他們只是不能忍受父母和他人的“看輕”,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惰性但又不能忍受別人揭穿這個事實,”失掉面子“,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可能導致”惱羞成怒”的反抗,也可能導致“自暴自棄”的消極。

開學季成自殺季,為人父母該把握對待孩子的那個“度”

做一對“旁觀者”父母,不是失職,反而是優秀

我遇到過很多父母,總在不停地幫孩子做非常瑣碎細節的安排,小時候餵飯穿衣整玩具,大一點陪做功課安排興趣課計劃,再大一點安排專業工作乃至結婚生子。似乎不這麼做,就不是“合格”的父母,就對不起孩子。甚至在抱怨孩子”啃老、什麼事情都不會”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滿足和沾沾自喜的。

這些家長,也往往會在看到別的孩子摔跤、受傷的時候,指責別的孩子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責任”。

但問題卻往往出現在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管理中:

  • 因為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覺得自己失去了自由,產生憤懣和怨恨;
  • 因為父母不敢放手的管教,忘記了孩子是個獨立的主體,強加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給到孩子;
  • 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讓孩子獨立過,孩子的羽翼不會自己強大起來,所以越來越多啃老、玻璃心的孩子出現;
  • 因為習慣了父母的安排,所以一旦沒安排好,就是父母的錯,孩子從來不找自己的原因。

就如我一個朋友的抱怨:

“小時候控制我交朋友,大一點不讓我體驗戀愛,現在罵我不懂的社交,也不會交男朋友,是我的錯嗎?”

放開手,不要逼孩子,不要愛護過頭,不要為孩子的將來憂慮,做一對“旁觀者”父母,可能,我們的孩子就不會再有這麼大的壓力和憤慨,我們的孩子也可以自由自在、快樂地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