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开学第一天,本想聊聊各个国家开学那些事儿,但却被家长群中两张截图生生打乱了计划: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有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因为没有完成暑假作业,如此一件看起来小到极致的事件,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几年来,每到开学季、考试季,总会有几个孩子选择轻生。原本我总想避开这个话题,但两个月前那一段母亲抱着跳楼的女儿的尸体,那一声惨绝人寰的嚎哭还犹在耳,作为同样老母亲的心,实在已经看不得任何其他的信息,只想着好好追究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教育改革了这么久,青少年关爱保护了这么多,自杀趋势却是愈演愈烈?

查找了一堆资料,数据却更让我心惊肉跳,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毫不为过: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显示:

  •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 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 更有5.85%
    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 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 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
  • 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

  • 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
  • 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
  • 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已经是全世界第一!

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已经是全世界第一!

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已经是全世界第一!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因为,我曾亲历过自杀未遂

在我小学6年级的时候,同样也是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我的母亲因为“想证明自己的女儿不比别的男孩差”这一执念,对我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我可以不做任何家务,提任何物质上的要求,但考试不能下前三名,不然就是一顿暴打。每次考试,不论大考小考,对当时的我来讲不啻于一次生死判决。

那种恐惧,不仅仅是对于皮肉之苦的害怕,还来自于对自我否定的恐惧

——我就是这么笨,我无法满足母亲的期望,我是个没用的人,我对不起她,她会不会绝望离开我。

但于此同时,又有一种厌恶在身体里蔓延

——我讨厌母亲咆哮的嘴脸,讨厌老师注视第一名的目光,讨厌探头来讨论成绩的同学,讨厌无能的自己,我真的希望让一切消失。

我清晰记得一次单元测试,语文成绩低于了95分,回家后母亲把试卷拍在茶几,开始尖叫斥责,然后抓住我的头发打了一耳光。那一耳光让我突然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我拍开她的手,跟她说,你不就是觉得我不行么,对,我是不行,你再去生一个吧。

说完我便开始朝阳台窗子上爬去,母亲一愣,转头到餐桌旁坐下,一声不吭开始吃饭。

我家当时在六楼,我在阳台外搭的不锈钢花架子上坐了很久。风很凉,吹得我脑子冷静下来,心跳从如鼓声砸着耳膜,咚咚作响,隐隐生痛,到逐渐没了声响。然后就开始害怕,没有一鼓作气跳下去,就失去了勇气和冲动。

我从花架子上又爬了回来,一声不吭走到门口打算穿鞋离家出走。母亲这才奔过来狠狠把鞋甩到一边,拉着我的手嚎啕大哭起来。她这一哭,我的心立马软了,这一次我记忆中最大的危机,就这么过去了。

这件事后母亲依然对我的成就要求严苛,也会因为成绩问题揍我,但我却再没有了自杀或者离家出走的念头。

多年后我也问过母亲,当时我爬上阳台,你为什么不来拉我,你不怕我真的跳吗?母亲的回答是:

“怕,但是我知道不能去拉你,我一过来,不论是求你别跳还是激将你跳,你都可能真的跳下去了。”

“那如果我真的跳了呢?”

“那我也只能认了,大不了陪你跳下去了。”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我很庆幸我们家阳台上有那么一个花架子存在,它让我在那一分钟的冲动时有了5秒的缓冲期,不然,新闻里又会多一个家破人亡的报道。

但也正是由于在花架子上经历了情绪的爆发崩溃到慢慢平静,我对这些选择一死了之的孩子,多了很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和理解。

面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分析,大篇报道都一面倒地归咎于三个问题:

  • 独生子女溺爱导致孩子玻璃心,受不得批评和挫折
  • 应试教育压力太大,孩子情绪陷于抑郁
  • 原生家庭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上处理不当,导致孩子心理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的确确存在着,但我仍觉得,那一瞬间的冲动,绝对不止这三条。

青少年的时期,心底总有一股无名之悸动在涌动,时不时地发作出来:

有时候表现为人来疯,因为旁人的一句或真或假的赞赏就突然觉得激动起来,恨不得把自己完全展示成赞赏所描述的那个样子,有着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有时候表现为莫名的悲伤,自暴自弃,因为父母的那些要求,自己定的计划,总是达不到。不是不愿意去做,是无法控制偷懒,而一想到父母那失望的表情,惭愧之余又隐约有着快感;

有时候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暴躁,感觉有什么怒火将从心底冲出去,任何一句听不过耳的话都会变成导火索,恨不得大喊大叫咆哮出来才舒服。

专家把这些归咎为青春期荷尔蒙作祟,身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不相匹配造成,诚然是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问题存在的原因。但孩子自己究竟该如何调整?父母究竟该如何去做,才不会成为给孩子递刀的“祸害”?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孩子所需的,只有两个字:“平等”

无论是婴儿的第一叛逆期,还是“狗都嫌”的第二叛逆期,到“碰不得说不得”的青春期,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在做的就是一件事情:

不断地学习本领,让自己能够脱离于对父母的依附,达到证明自我存在,能够独立做主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感到自己能力不够,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但绝对不会愿意父母借此控制自己。如果感觉到了自己事事被父母所牵制,就会出现或强或弱的反抗;但于此同时,如果寻求帮助而不得,又会产生不安全感。

为人父母,就是在孩子的需要和逃离之间,摇摇摆摆地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帮助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独立生存,这个摇摆的度,关键就在于两个字:平等。

若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庸,而认可他是和自己一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完整人格、情感的人,能够对孩子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他”,便能自然地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

回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他们情绪不稳定、争吵、做出格的事情、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都不过是在向父母老师宣泄一个事实:

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你别想控制我,若你要控制我,那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阅历还不足让他们用迂回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目的,他们的冲动和他们的感情一样直接而热烈,但冲动并不代表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父母所说的道理,他们都懂,他们只是不能忍受父母和他人的“看轻”,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惰性但又不能忍受别人揭穿这个事实,”失掉面子“,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可能导致”恼羞成怒”的反抗,也可能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

开学季成自杀季,为人父母该把握对待孩子的那个“度”

做一对“旁观者”父母,不是失职,反而是优秀

我遇到过很多父母,总在不停地帮孩子做非常琐碎细节的安排,小时候喂饭穿衣整玩具,大一点陪做功课安排兴趣课计划,再大一点安排专业工作乃至结婚生子。似乎不这么做,就不是“合格”的父母,就对不起孩子。甚至在抱怨孩子”啃老、什么事情都不会”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满足和沾沾自喜的。

这些家长,也往往会在看到别的孩子摔跤、受伤的时候,指责别的孩子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责任”。

但问题却往往出现在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管理中:

  • 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产生愤懑和怨恨;
  • 因为父母不敢放手的管教,忘记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主体,强加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给到孩子;
  • 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让孩子独立过,孩子的羽翼不会自己强大起来,所以越来越多啃老、玻璃心的孩子出现;
  • 因为习惯了父母的安排,所以一旦没安排好,就是父母的错,孩子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

就如我一个朋友的抱怨:

“小时候控制我交朋友,大一点不让我体验恋爱,现在骂我不懂的社交,也不会交男朋友,是我的错吗?”

放开手,不要逼孩子,不要爱护过头,不要为孩子的将来忧虑,做一对“旁观者”父母,可能,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压力和愤慨,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自由自在、快乐地长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