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麥積後川村:從農耕模式到“農家樂”的華麗轉身


麥積後川村:從農耕模式到“農家樂”的華麗轉身


 □記者 洪波

在麥積區麥積鎮後川村,如果要問起改革開放40年來村裡最大的變化,相信得到最多的回答一定是“當然是我們村的‘農家樂’了。”經歷過從無到有,經歷過一次次的提升改造,這個曾經的朱家後川,依靠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村民質樸勤勞的品格,用日漸成熟的“農家樂”經營理念告別了農耕模式,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


麥積後川村:從農耕模式到“農家樂”的華麗轉身


從無到有

傳統農莊辦起“農家樂”

初秋時節,走進麥積鎮後川村,走進這方靜臥於碧翠林海環抱之中的小山村,旅遊旺季帶來的餘溫尚未散去。放眼望去,整潔平坦的道路兩旁,一座座鄉土氣息濃郁、排布錯落有致的“農家樂”遍佈整條街道。

“40年前,後川村可不是現在這樣。”今年42歲的後川村黨總支書記楊江東自小在後川村長大,在他記憶中,早先的後川村由於地處偏僻,曾經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傳統農業村莊,生活在這裡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解決溫飽。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的年輕人陸續外出打工開闊了眼界。從1990年開始,隨著麥積山、仙人崖旅遊業的逐步興起,村民開始嘗試著在景區蹬黃包車,賣小吃、旅遊紀念品等,利用農閒時間在家門口搞起第二產業。

“40年前後川也就100多戶500餘人,而現在全村所轄8個自然組,314戶1344人。通過異地搬遷,尤其是退耕還林後,村民不再種地,以往牛羊滿街牛糞遍地的現象看不到了,村裡的衛生環境好了,這些條件都有利於辦‘農家樂’。”楊江東說。

自此,後川村找到了一條適宜本村實際的發展路子,開始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傳統農業村莊向著現代旅遊業的美好鄉村轉變,而嚐到經營“農家樂”甜頭的村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4年,全村“農家樂”發展到17戶,當年戶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隨著村民發展“農家樂”旅遊業的勁頭越來越足,村裡開始擴大“農家樂”規模,到現在全村已發展到88戶,“農家樂”旅遊業逐漸成了後川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麥積後川村:從農耕模式到“農家樂”的華麗轉身


 幾度變遷

“農家樂”規模化發展

“當年,我可是村裡第一個帶頭開‘農家樂’的人。”68歲的老黨員朱成喜至今記得,因為他家的老院當時位置較偏僻,所以第一年收入只有800元,而位於路口的一家則收入了4000元。

經歷過短暫的興盛之後,到了2010年,村上再次組織幹部先後到陝西袁家村等地考察,於2011年經過整體規劃設計,開始對後川村老舊“農家樂”進行改造提升,共完成了總投資1012萬元的“農家樂”改造提升一期工程。2017年,村上又爭取省級“千村美麗”項目資金300萬元,對後川村46戶農戶院落進行拆建和改造提升。

如今的後川村,前面主街搞餐飲,後面巷道搞民俗,12米寬的街道兩旁“農家樂”呈統一的仿古二層建造式樣,涼亭屋簷下一個個大紅燈籠與綠樹鮮花相映成趣;煥然一新的背街小巷裡,青瓦白牆間,文化牆上的一幅幅畫卷講述著這個村莊曾經的古老歷史……

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使得後川村“農家樂”接待檔次大幅提升,目前可接待4000人就餐,年戶均純收入10萬元左右,已形成集“餐飲、娛樂、休閒、住宿”為一體的農家庭院休閒度假服務體系。近年來,該村先後被市、區命名為“全市農家樂建設先進村”“全區農民收入十強村”“全區新農村建設先進村”,並於2016年榮獲“甘肅省衛生村”稱號,2017年榮獲“甘肅省旅遊示範村”稱號。

“記得2011年村上統一對路南14戶‘農家樂’涼亭進行改造的時候,我還是第一個帶頭的,當時施工還未結束就有客人前來消費,那一年我的收入就已經過萬。”經營“農家樂”15個年頭,從最初的年收入幾百元、幾千元,到現在10多萬元,說起辦“農家樂”的經歷,村民朱成喜臉上滿滿的都是笑容。

“改革開放40年,因為有了政府的扶持,以及村上的合理規劃,才有了今天后川‘農家樂’的繁榮。我們村現在一年的遊客接待量為50多萬人次,全村平均每兩戶一輛私家車,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農家樂’則年收入平均在10萬元左右。依靠著‘農家樂’,村民們的觀念變了,文明素養高了,絕大多數人都過上了好日子。”楊江東自豪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