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讀書·治學·寫作》|散文寫作

《讀書·治學·寫作》|散文寫作

,散文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體,“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正如魯迅所說“任意無談,無所顧忌”,他還推崇曹操及魏晉散文的“力主通脫” 。寫真實的“我”是散文核心特徵。寫作沒有靈感時,就沒有寫什麼東西迫切的願望,這時什麼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也不想寫,如果勉強動筆,則寫出的東西是味同嚼蠟。宋代詞人辛棄疾寫過一首詞牌叫《醜奴兒》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要勉強說愁,則感情是虛偽的,空洞的,寫出的東西連自己都感動不了,如何能感動他人呢?因此,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散文寫作技巧:1、多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有一個鋼琴家,他旅居國外,聞名遐邇。外國的音樂批評家都說他的彈奏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優美深刻、從容大度的風格,是歐美鋼琴家所沒有的,使聽者耳目一新。這位鋼琴家說,這得力於他的父親,他年幼時,父親每天讓他背一首唐詩宋詞之類的舊詩詞。積之即久,心中熟記的那幾百首舊詩詞對他心靈的陶治,不覺形於鋼琴彈琴中,從而產生讓人讚歎的效果。閱讀文學作品不限於年齡、專業,職業,都需要多讀點文學作品。文化修養的高與低,表現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應對進退上,有與沒有,高與低,給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 劉禹錫 《陋室銘》文學作品能增長人的知識,開闊眼界,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潛移默化中陶治人的性靈,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和鑑賞水平。但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需要有選擇的閱讀。


《讀書·治學·寫作》|散文寫作

2、寫作需要“慘淡經營”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只要留心觀察一點會有收穫。一個老婦人佈滿皺紋的臉上的微笑,一個學生琅琅的讀書聲,一個教師住房窗口流出來的燈光,幾隻小貓咪在公園大樹旁的地上嘻戲翻滾著。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但是,倘一深入體會,也能體會到許多動人的含義。把這些常見、習以為常的、平凡的現象,涵潤在心中,融會貫通。“彷彿一個釀蜜的蜂子,醞釀再醞釀再,直到醞釀成熟,使情境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在自己心中成了一幅“成竹 ”,然後動筆把成竹畫下來。這樣寫成的文章,怎麼能不感人呢? 我的意思是說,要細緻觀察,反覆醞釀,然後下才筆 ” 。 —季羨林創作的素材和激情有了,簡練揣摩的功夫也下過了,怎樣下筆?寫一篇散文要有邏輯性,還需要有藝術性。古人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又說:“不學詩,無以言。”散文語言十分重要。寫散文絕不能平鋪直敘,像記一篇流水賬,枯燥單調。首先要注意遣詞造句,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要講究語言的技巧,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相傳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寫一首詩,中間有一句,原來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他覺得不好。改為“春風又過江南岸”,他仍然覺得不好。改了幾次,最後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自己滿意了,讀者也滿意,成為名句。“綠”本來是形容詞,這裡卻改為動詞。一字之改,全句生動。又如有名的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原來是“僧推月下門” ,“推”字太低沉,不響亮,一改為“敲”,全句立刻活起來。中國語言裡常說的“推敲” 就由此而來。散文作家,不僅僅限於遣詞造句,整篇散文都應該寫的生動、詩意盎然。中國古代詩人,主張神韻、把詩寫的新鮮動人、不能陳陳相因。要像寫詩那樣來寫散文。光煉字、煉句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煉篇。煉篇的內容很廣泛。首先是怎樣開頭?寫過點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開頭難。在中國古詩詞和現代散文中,如果細心揣摩,可以讀到不少開頭好的散文和詩詞。有的起得突兀 ,如奇峰突起,出人意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從長江著筆,用“浪淘盡” 把大江與歷史人物聯繫起來,佈置了一個廣闊悠久的時空背景。精彩開頭的語言樣式,語言要富有文采,生動貼切的情感描述,激發想象。“ 曾在翻譯詩裡愛過希臘廢墟的蔓草荒煙,曾在風景明星片上愛過夏威夷的明媚海灘,曾在線裝書裡迷上“黃河之水天上來”,曾在江南的歌謠裡想自己架一葉迷途於十裡荷香的小舟……” —— 張曉風 《情懷》


《讀書·治學·寫作》|散文寫作




​ 文章開頭好,並不等於整篇文章都好。對於文章的結構需要煞費苦心,慘淡經營。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扣一環,有一咱內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文章的氣勢也不能太過單調,也不能陳陳相因。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不同的風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濃豔,陶淵明、王維的樸素、徐庾的華麗、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文章的中心部份寫完了,到了結束的時候。才發現開頭不易,結尾更難。例如:杜甫那首著名的詩篇《贈衛人處士》,最後的兩句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洋洋灑灑數百言,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最後的結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也使人有餘味無窮的意境。還有一首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把讀者帶到一個永恆的境界中去。上面講了一篇散文的開頭、中間部份和結尾。都需要認真對待,字斟句酌的同時,並且需要有一箇中心的旋律貫穿全篇,不能寫到後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散文有變化而又完整,嚴謹而又生動,奇峰突起而又順理成章,必須使他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要像譜寫交響樂哪樣來寫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