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重磅|中國頂尖經濟學家解讀中國新態勢,一文看清亮點


本文觀點整理自網絡,不代表南方基金觀點,僅供參考。

這個週末,

重磅事件不僅是颱風山竹的來襲。

更有超高含金量的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暨50人論壇成立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

會議於9月16日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會議彙集了中國頂尖經濟學家,共商我國改革開放當前遇到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見。

接下來,小南為大家簡述下,其中幾位經濟學家的核心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針對最近出現的“消滅私有制”聲音,吳敬璉認為這是一種不和諧聲音,但是他們有他們的道理。吳敬璉提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而大量的投資又造成了槓桿率的過高,造成了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危險。

而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是提高效率。效率能不能提高,歸根結底要靠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

總體來看,我國金融市場開放仍以“管道式”開放為主,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不足,便利性有待提高,金融業國際競爭力仍需要加強,金融制度環境與國際接軌程度有待提升,外資金融機構營商環境需進一步改進。

易綱表示,下一步,應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堅持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行業的定位,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原則,繼續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

“多關注供給側,不要總惦記著需求側的刺激政策”。

樓繼偉提醒業內:結構性改革必然發生在供給側,但需要需求側方面的政策進行配合。

其次,“三去一降一補”是針對產能過剩、庫存高起、槓桿偏高等結構性問題提出的來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但現在很多的做法卻把目標、任務當手段,為了“去產能”就給各省下指標,這是用傳統辦法,靠行政手段“去槓桿”,屬於計劃經濟時代的“關停並轉升”的措施,真正的改革做法不多。

樓繼偉指出,下一步推進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制約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市場發揮作用。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

我國的營商環境還不是非常完善,企業如果都照章辦事,就會遇到困難。但是我國有個特惠模式,在營商環境不完善的時候,地方政府會為某些特定企業提供特殊的幫助和保護,使得這些企業可以克服不良的營商環境所造成的阻礙。

特惠模式會帶來很多問題,並非最優安排,而僅是次優安排。但是,當前普惠模式尚未完善,白重恩提出,應盡力完善普惠制度,同時在普惠制度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討論是否需要繼續容忍一些次優安排。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林毅夫提出,中國經濟學家應更多從全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從世界歷史經驗看,少數幾個成功發展經濟體,都是抓住國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際轉移的窗口機遇,使其實現從農業社會變為現代化工業的社會的轉變。

而中國現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從世界的製造業大國當中的有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來看,會逐漸輸掉比較優勢。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要抓住向世界轉移的窗口機遇期,就要有一些必要條件,比如必須有基礎設施的完善。

而2013年以後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過去18年來我們的中非合作發展,強調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強調產能合作,這確實是可以給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繁榮帶來一個歷史上難得的機遇期。

中央財經領導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

1、逐步取消所有制分類。楊偉民認為,長期應該逐步淡化並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按照十九大要求,凡是在中國境內註冊的企業,在法律上要一視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對待。

2、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新時代僅僅是“簡化”這種簡政放權還不夠,需要同步的推進減政減權減稅減費的改革。

3、提出“各級行政單位應該減少行政層級”。他認為改革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到位,所以檢查是越來越多,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層級太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以雙軌制為基礎的漸進改革,兩種力量的存在,往往容易導致腐敗的滋生和收入差距的拉大。那麼它的目標應該是向單軌過渡,就是要下決心向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步地推進。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

“我們的宏觀稅負已經高到了可能會使我們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

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財富的繼續湧流,同時政府分割國民財富沒有一種有效的約束機制。

1、2010年以後到現在,我們的一般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已經增長了1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我們的一般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比GDP要快,它的比重在增加。

2、2017年土地財政收入遠遠高於往年。

3、新稅改其實是在增加宏觀稅負。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整個經濟大的格局發生變化,國進民退。其突出原因有四:

1、今年整個形式穩重有變,變化不少。受衝擊的民企過不下去了。

2、“三去一降一補”,使得產業鏈條相對的優勢地位發生變化。供不應求的情況使得上游國企大賺一筆。

3、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影子銀行受到了抑制。而過去民企大多靠影子銀行融資。

4、雖然主流政策上強調要給小企業、要對民企不歧視,但事實上是歧視的。所以很多企業過不下去了,尋找國企做庇護傘。

李揚認為,這正是推進國企改革的一個契機。國企來收購民企的時候,注入資本,不要派幹部,不要換人。可以藉機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

改革的新使命就是讓國家全面進入法制軌道,讓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力能得到充分保護,讓人民選舉的政府能在法律授權下依法行政。改革進入各方利益優化配置期,只有通過法律手段調整各方利益,維護各方權益,社會才能避免無序動盪;

雖然近年來司法改革取得長足進步,但是離黨所提出的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還有不小的差距。未來的改革使命就是要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公正司法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社會信心。

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當前科技有四個重要定位需要我們明確:

第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造財富,科技非常重要。

第二:科技在財富的分配上非常重要。例如中國手機制作的量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所有利潤比不上蘋果公司創建智能手機的公司。所有它是靠科技來分配利潤。

第三:在真正的軍事實力中,科技佔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現在在國際的政治、國際的外交,甚至包括軍事、經濟,各種國際關係裡,科技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中興的問題,一個懲罰措施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這就變成了不僅僅是一個公司的問題,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