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重磅|中国顶尖经济学家解读中国新态势,一文看清亮点


本文观点整理自网络,不代表南方基金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周末,

重磅事件不仅是台风山竹的来袭。

更有超高含金量的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9月16日北京举行,主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使命。会议汇集了中国顶尖经济学家,共商我国改革开放当前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见。

接下来,小南为大家简述下,其中几位经济学家的核心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针对最近出现的“消灭私有制”声音,吴敬琏认为这是一种不和谐声音,但是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吴敬琏提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又造成了杠杆率的过高,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危险。

而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效率。效率能不能提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仍以“管道式”开放为主,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便利性有待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仍需要加强,金融制度环境与国际接轨程度有待提升,外资金融机构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改进。

易纲表示,下一步,应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坚持金融业本质上是竞争性行业的定位,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原则,继续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

“多关注供给侧,不要总惦记着需求侧的刺激政策”。

楼继伟提醒业内:结构性改革必然发生在供给侧,但需要需求侧方面的政策进行配合。

其次,“三去一降一补”是针对产能过剩、库存高起、杠杆偏高等结构性问题提出的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但现在很多的做法却把目标、任务当手段,为了“去产能”就给各省下指标,这是用传统办法,靠行政手段“去杠杆”,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关停并转升”的措施,真正的改革做法不多。

楼继伟指出,下一步推进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制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我国的营商环境还不是非常完善,企业如果都照章办事,就会遇到困难。但是我国有个特惠模式,在营商环境不完善的时候,地方政府会为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特殊的帮助和保护,使得这些企业可以克服不良的营商环境所造成的阻碍。

特惠模式会带来很多问题,并非最优安排,而仅是次优安排。但是,当前普惠模式尚未完善,白重恩提出,应尽力完善普惠制度,同时在普惠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讨论是否需要继续容忍一些次优安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林毅夫提出,中国经济学家应更多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从世界历史经验看,少数几个成功发展经济体,都是抓住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使其实现从农业社会变为现代化工业的社会的转变。

而中国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从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当中的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会逐渐输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抓住向世界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就要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必须有基础设施的完善。

而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过去18年来我们的中非合作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能合作,这确实是可以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带来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期。

中央财经领导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

1、逐步取消所有制分类。杨伟民认为,长期应该逐步淡化并取消国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类,按照十九大要求,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在法律上要一视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对待。

2、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时代仅仅是“简化”这种简政放权还不够,需要同步的推进减政减权减税减费的改革。

3、提出“各级行政单位应该减少行政层级”。他认为改革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所以检查是越来越多,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层级太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以双轨制为基础的渐进改革,两种力量的存在,往往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和收入差距的拉大。那么它的目标应该是向单轨过渡,就是要下决心向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步地推进。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

“我们的宏观税负已经高到了可能会使我们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财富的继续涌流,同时政府分割国民财富没有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

1、2010年以后到现在,我们的一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经增长了1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一般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比GDP要快,它的比重在增加。

2、2017年土地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往年。

3、新税改其实是在增加宏观税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整个经济大的格局发生变化,国进民退。其突出原因有四:

1、今年整个形式稳重有变,变化不少。受冲击的民企过不下去了。

2、“三去一降一补”,使得产业链条相对的优势地位发生变化。供不应求的情况使得上游国企大赚一笔。

3、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影子银行受到了抑制。而过去民企大多靠影子银行融资。

4、虽然主流政策上强调要给小企业、要对民企不歧视,但事实上是歧视的。所以很多企业过不下去了,寻找国企做庇护伞。

李扬认为,这正是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契机。国企来收购民企的时候,注入资本,不要派干部,不要换人。可以借机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

改革的新使命就是让国家全面进入法制轨道,让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力能得到充分保护,让人民选举的政府能在法律授权下依法行政。改革进入各方利益优化配置期,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各方利益,维护各方权益,社会才能避免无序动荡;

虽然近年来司法改革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离党所提出的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的改革使命就是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公正司法稳定社会预期,增强社会信心。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当前科技有四个重要定位需要我们明确:

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造财富,科技非常重要。

第二:科技在财富的分配上非常重要。例如中国手机制作的量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所有利润比不上苹果公司创建智能手机的公司。所有它是靠科技来分配利润。

第三:在真正的军事实力中,科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现在在国际的政治、国际的外交,甚至包括军事、经济,各种国际关系里,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中兴的问题,一个惩罚措施让我们毫无还手之力,这就变成了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问题,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