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南科新入選“長江學者”教授劉青松:時刻走在科研和教學第一梯隊

南科新入選“長江學者”教授劉青松:時刻走在科研和教學第一梯隊

2018年6月,教育部印發《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名單》,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青松入選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成為南科大培養的首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我們在創園的一座辦公樓裡採訪了劉青松。走進他的辦公室,兩個書櫃映入眼簾,一架書櫃玻璃窗裡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一架書櫃裡整齊地擺放著專業書籍。每個榮譽對劉青松來說都是奮鬥的見證,科研的路上他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高。


“長期努力堅持,就能脫穎而出”

得知好消息時,劉青松正和愛人在校園裡散步。他第一時間把消息告知了領導和同事,讓他們分享這個喜悅。其實,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不倦耕耘數十載,劉青松已經是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獲得了許多重大的獎項,這次入圍,並不意外。

對於獲得這個榮譽,劉青松坦然地說:“在以後的科研路上,我會更加時時要求進步和創新。科研在一直向前發展,我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希望對學科領域的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對於做科研,劉青松認為必須具備的素質是有堅持的決心和毅力,有情商、會合作,還要有樂觀精神。

在劉青松看來,科學家分兩類,一類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少數的天才科學家;另外的大部分,則是天分不那麼突出,但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能夠堅持到底的。他把自己歸於第二類。他堅信在科研道路上能夠取得成就的不是一開始就走得最快的,也不是最初最聰明的,而是不斷克服苦難堅持到最後的。

劉青松向我們介紹了他信奉的“冒泡理論”。通俗地說,在任何環境裡,自己要主動向上,向第一梯隊看齊,經過長期努力堅持,就能夠脫穎而出。

南科新入選“長江學者”教授劉青松:時刻走在科研和教學第一梯隊

海陸對比研究圖

劉青松一直堅持在地質學海洋學的研究領域。他說,社會不僅需要有人去發展科技創造社會財富,也需要有人能夠沉下心來去做科學發現,提高認知。

劉青松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亞洲粉塵與西風帶演化研究”。他介紹說,亞洲內部分佈著廣闊的沙漠,西風帶揚起風塵搬運向北太平洋方向。落入海洋的粉沙富含著營養物質,又影響著海洋生態的變化。這一過程對該區氣候和生態有著深遠的影響。劉青松這個項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追蹤風沙發展歷史,判斷西風帶演化規律,預測未來。


“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

劉青松出生在河北涿州,母親是小學教師,很重視家庭教育,對他的學習成績坦然看待,更多的是注重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讓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自由發展。劉青松小時候有比較寬鬆的學習環境。“那個年代不用被逼著上興趣班和補習班,全靠自由發展,後來反而能做出些成績來,很多人都是這樣。”這對他後來培養和教育學生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1989年他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憑藉著踏實的努力,獲得了班裡唯一的一個保研名額。研究生畢業時,他選擇了出國留學去看看世界科學研究的面貌。在國外,劉青松對自己的要求相當嚴格,學習和工作到晚上12點是家常便飯,憑藉著這份熱愛和執著,他拿到了在歐盟享有盛名的瑪麗居里獎學金,並獲得英國國家海洋中心的Lecturer職位。從美國到歐洲,留學英美有8年之久,也獲得了不少科研機構拋來的橄欖枝。

南科新入選“長江學者”教授劉青松:時刻走在科研和教學第一梯隊

劉青松暢談人生經歷

當我們問到劉青松是否有過一直留在國外的念頭時,劉教授很坦然地說,出國只是追求科研理想使然,自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長,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他深深認同“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這句話,從未想過要缺席中華民族崛起的關鍵時刻。只有把所學帶回國,才對得起國家的培養。在劉青松看來,在國外的學習經歷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多角度地去看問題,把在國外研修的視角帶回國內,從而開拓科研的格局。

2007年底,他藉著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機會,回國到中科院做科研和任教。在這裡一工作就是近十年。新興的南科大的濃厚寬鬆的學術研究氛圍和國際化的戰略定位吸引了他。2016年8月,他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加入了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

在這所優秀的學校,他認為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一直和優秀的教師隊伍一起工作和學習。在優秀的群體裡要想不掉隊很有挑戰性,但也更有動力,他樂在其中。


最看重的榮譽是“優秀書院導師”

2017年,在第33個教師節,劉青松被評為南科大“優秀書院導師”,發表感言時他說“被評為優秀導師,這是我最為看重的一種榮譽,沒有之一。”

南科新入選“長江學者”教授劉青松:時刻走在科研和教學第一梯隊

劉青松作為2017年 “優秀書院導師”代表發言

回國任教以來,劉青松深受學生喜愛。在中科院工作時他曾獲得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在生活上我會很關心學生的成長,但在學習和科研上我很嚴厲。”說這話時他面色一緊,導師的威嚴便瀰漫開來。

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導師角色的重要性他深有體會。他國內的博士導師朱日祥院士做學問非常嚴謹,選擇學科方向非常前沿。這樣的科研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至今。“做科研,一定要選擇最有挑戰性的前沿問題,而不是因循守舊,偏安一隅,簡單重複。”留學期間,美國的老師Subir Banerjee教授和英國的合作老師Andrew Roberts教授都很平易近人,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早年求學成長的經歷,讓他知道自由發展的重要性。現在他努力把這些優秀導師的思想傳遞下來,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們。

“每個個體不同,發展路徑不同,導師要主動引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方向,發展有時不是設定的,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這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對於學生的科研之路,他認為首先要有堅實的基礎,學習踏實,廣泛涉略,倡導自學,在導師的幫助下明確自己的方向。他認為,學習態度決定學生之後的差別。

採訪前在查看劉青松相關材料的時候,他和學生的一個對話扎進心裡。故事是這樣的:

劉青松的一個博士後在寫基金時,方法很創新。

博士後最後很不自信地說:“老師,我們將來的結果沒有其他數據可對比,怎樣才能說服別人?”

劉青松回答說:“能否逆向思維,正是因為創新,走的是別人沒走的路。逆向思考一下,我們的數據將來就是別人對比的基礎。我們開創了一種新方法,如果成功,則後續會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別人也可能跟進。單一的數據確實無法讓別人完全信服,還需要數據的重複性,數據是否具有全球統一性等等。但是目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原理是否正確?方法流程是否正確?推理是否正確?所以基金題目應該是《...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學生又問:“這樣的題目很可能無法通過評審。萬一不通過,那不就白忙活了麼。”

劉青松回答:“有句名言,人每天應該向死而生,才能感受今天的快樂。做事也一樣,有著能承擔失敗的勇氣,才能真正做好事情。目前基金資助僧多粥少,大部分人的努力是沒有即時回報的,這是常態。但是要堅信,創新的思維一定能感染人,要敢於把自己的思想拋出和評審人碰撞,最後肯定會有火花。”

時代的日新月異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現在和未來的一切都很難預測,劉青松堅信南科大的海洋磁學中心在未來一定也像現在這樣,保持著年輕和活力。以現代科學發展的速度,他認為哪怕未來10年也不好預測,能做的就是保持在第一梯隊,保持先進。

在採訪劉青松前後,他的課題組有多篇新論文被國際頂級自然指數期刊接收,其中有兩篇分別在《PNAS》以及《自然通訊》上。

採訪最後,劉青松寄語南科大學子:“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是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探究最深入的年代,南科大學子趕上了最好的大學,是最具新時代烙印的大學。珍惜現在,打好基礎,未來不可限量。”

人物簡介

劉青松,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海洋系黨支部書記。2005年獲得歐盟的瑪麗居里獎學金。2007年獲得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做研究的Lecturer職位,同年年底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國執教和做科學研究。201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5 年入選中科院特聘核心骨幹研究員,入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首批“鰲山人才”卓越科學家。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2016年8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目前帶領團隊在中國相鄰海區辛勤耕耘,在未來幾年中,他計劃打造出一支世界一流的海洋磁學團隊,為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自2007年回國以來,劉青松先後主持了10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技術專項子課題、中國大陸架鑽探計劃專題子課題等。

劉青松的研究方向為“海洋磁學”,主要在岩石與礦物的複雜磁性機理、沉積剩磁獲得機理與地球磁場演化、海洋磁學、大陸架沉積物年代學與古環境演化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在邊緣海與大陸架沉積物定年與沉積體系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共發表SCI論文150餘篇,引用5000餘次。

精彩鏈接

心之所屬,一以貫之 —— 南科大程春教授的教育思考與實踐

南科大陳朗、程春榮獲2018年“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 南方科技大學 ---

新媒體中心

採訪 | 苗雪寧 童小晉

文字 | 苗雪寧

圖片 | 王凱強 南科大教育基金會

封面設計 | 丘 妍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