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鄭州市工商局/供圖

李蓮英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拿到執照的鄭州個體戶,十個月掙了一萬元,成了名人。1982年鄭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時,被推舉為主任,此後開始了長達30年為個體戶奔走的歲月,直至2012年退休。

1985年,時任鄭州市常務副市長鄧建民,為被打的燴麵館個體戶鳴不平,其背後,更是為當時不入流的個體經濟正名和護佑。

如今,30多年已過。已退休6年的李蓮英,回憶往事如數家珍,鄧建民也已85歲高齡,身體硬朗。

聽聞要做改革開放40年報道,他們均欣然接受採訪。對於他們來講,這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時代,更是一個留下了無數美好回憶的激情年代。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改革前】

賣粽糕改賣稀飯,攤主被判3年

1958年2月,因為私改經營品種,將賣粽糕改賣了江米稀飯,李德培被鄭州市二七區法院判處群眾管制3年,並被罰款500元。沒錢交罰款,他不得已用兩間房屋來抵交。

那會兒,他不會想到22年後的秋天,自己會被平反,要回兩間房產。

獲得同樣罪名的還有飲食商販李國順,不過是發生在1963年。當年,李國順未經批准私自跨行業,既幹飲食又搞肉食。李國順和兒子倆人合用一個營業牌照,在一家集貿市場以每斤0.4元、0.54元不等的價格,購買羊肉53斤,煮熟後高價出售。

他又私自批發燒餅給肉食商販,比平常規定的25%毛利率還要高7.7個百分點。這些事被管城區工商科通報,並處罰款40元。

那個時候,他不會想到23年後,鄭州市會規定“凡經批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允許一業為主,多種經營……”

那個時代,改革開放遠未到來,個體商業無處施展抱負。凡是從事長途運輸、轉手倒賣、僱工包公、居間牟利,即被視為“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破壞無產階級專政的犯罪行為”。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至暗時刻】

不允許單幹,個體戶上吊自殺未遂

期間,發生了一個商販自殺未遂事件,足以說明當時個體經濟所遭遇的環境困局。

據《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檔案裡的記載,1963年,商販被要求上交牌照,不再允許私商單幹經營。當時45歲的管城區飲食業商販李皮鬥,已經從國營退出單幹約一年時間。無路可走情況下,李皮鬥只能要求加入合作商店。不過按照規定,他必須重新繳納當時退店時退回的80元股金和傢俱。就因為這80元股金,李皮鬥和飲食業管理組發生爭執。

6月16日,李皮鬥打了愛人一耳光,並撂下一句話“孩子我不管了”,進屋上了吊。愛人聽到有凳子響聲,趕忙喊人將他救了下來。

在分析自殺原因時,當時的主管部門稱,李皮鬥單幹思想嚴重,因為單幹掙了不少錢,蓋了3間房子(值800多元),永久車1輛,愛人價值140多元的手錶一個,家裡傢俱齊全。

“這次入店是形勢所迫、無路可走,實際上他思想沒認輸。”主管部門總結稱。

個體戶生存空間被嚴重擠榨的事件發生在1966年,社會上要求取締個體工商戶的呼聲越來愈多。不少個體戶感覺到走的是一條資本主義道路,沒有前途,紛紛向政府交回牌照、另謀職業。

據統計,交照的老個體商販共541戶,臨時個體商販752戶,個體手工業442戶。1969年,國家正式宣佈取締個體商販,號召上山下鄉,從事農業生產。

此後,個體工商戶進入萬馬齊喑的十年。

【改革後】

第一批拿到執照後,模具女工成了“萬元戶”

1979年11月,老墳崗市場在關閉15年後,重新開放。這個發跡於1937年的老字輩市場,日客流量一度達到五六萬人次,是當時鄭州5個自由市場之首。

這是個信號,集日、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商品交換活動得到鼓勵,個體經濟開始抬頭。

這已經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第一個年頭。也是在這一年年底,只不過22歲的姑娘李蓮英,申領了個體戶執照,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拿到證照的個體戶。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那會兒,李蓮英剛下學,憑藉祖傳的手藝,給紡織廠、印染廠、具管廠做模具外包生意。她父母均是工廠的模具工人,從小耳濡目染,曾一邊上學一邊看圖紙。父親告訴她,“跟我學點手藝,比啥都強。”

就是這門手藝讓她一下子成了名人,甚至被美國記者採訪。她向河南商報記者回憶,“有了執照後,接的活兒特別多,很多工廠排著隊找我,得跟我說好話。我一個人幹不完,全家老少齊上陣。”

當時媒體以“十個月收入一萬元”對她進行報道,而那會兒身為高級技術工人的父母,一個月工資才一百元。李蓮英回憶,1982年結婚時,她手裡已存下三四千元。而當時婚嫁必備的“三轉一響”老三樣,置備齊只不過需要幾百元。

1982年,對於李蓮英和鄭州市個體經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12月,鄭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個體戶有了“孃家人”。

因為“又紅又專”,而且年輕,25歲的李蓮英被推到前排,當上了個體勞動者協會主任(後改為副會長)。此後,她開始了長達30年的協會生涯,與個體勞動者休慼與共,直到2012退休。

【地位提升】

燴麵館老闆被打,政府加碼個體經濟發展

不過,重見天日的個體經濟社會地位很低。“一說誰幹個體的,就找不到媳婦。大眾看不起,覺得這不是正當職業。在火車站,擺攤的個體戶經常被追得到處跑。”李蓮英稱,當時甚至流行有“一國營二集體,不三不四幹個體”的說法。

真正讓社會、政府對個體戶重視起來,不得不提1984年發生的飲食商戶被打事件。

《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檔案中記載,鄭州市建中街派出所民警黃某,經常到個體戶馮全成的燴麵館吃燴麵,多吃多佔。一次,因為店內夥計招待不周,黃某將馮全成打成重傷,邊打邊罵,“我在這一片20多年,沒人敢給我難看,你這狗臉,以後咱們走著瞧。”

這個事件被曝光,並報送至時任鄭州市市委書記。當時中央領導看到後,專門批示,“此事值得注意,請各省市檢查一番,對幹部教育一番。每項新政策要經過多次教育,幾番周折,甚至懲辦幾個才能生根。”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此後,關於扶助個體經濟的政策加碼。1984年6月,時任鄭州市工商局副局長的賈常先號召,全力支持城鎮居民、待業青年和農民從事個體經營。

1985年4月,時任鄭州市副市長鄧建民在個體戶表彰會上稱,“進一步提高對個體經濟的認識,規劃、城建部門要積極為個體戶安排經營場所。”

1985年10月,規定今後個體醫生開業不進行工商業登記;1987年,鄭州市私營企業開始試行登記,一年後開始正式登記。

【風波】

一晚上27名個體戶棄業逃稅

此後,個體經濟不再是貶義詞,“萬元戶”成了人人豔羨的對象。不過,個體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這中間出現過棄業逃稅風波。

曾在鄭州市工商局就職、現已退休的李哲宏所著《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有記載,1989年,鄭州市友愛路市場100多戶棄業逃稅。火車站地下商場僅9月8日一晚上,就有27戶棄業。

1982年,鄭州25歲姑娘憑一手藝成了“萬元戶”,接的活多到幹不完

原因是:個體戶對稅收大檢查有顧慮,認為政策要變,紛紛取走存款、停業關門。不規範收費增加了個體戶負擔,比如公安部門下文加收“公共場所許可證”辦理費,有派出所收取治安費,每次應交2元,卻收100-200元;每戶交1000-2000元的計劃生育費押金,個體戶、私營企業需認購170元/人的金融債券……

此外,整頓飲食攤的要求較高,比如每個攤點要有下水道,個體戶一時難以達到。金水區230名個體戶中,僅有37戶合規。

這一棄業現象進入決策層視線。此後,鄭州市政府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以任何理由亂收費、亂攤派侵犯個體戶的合法權益”。

【成績】

十年個體戶數量增長近二百倍

這僅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史上的一朵小浪花。此後,重回大眾視線的個體經濟,像被按下了快進鍵,發展突飛猛進。

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查詢得知,鄭州市城鄉個體(合夥)工商業戶數,1979年為288戶,1990年達到了55523戶。

如今,已經從鄭州市個體私營經濟協會任上退休6年的李蓮英,身體硬朗,回憶往事,仍歷歷在目、如數家珍;曾極力護佑個體經濟發展的鄭州市常務副市長鄧建民,也已85歲高齡;曾在八十年代主抓花園路、老墳崗、中原等三大集貿市場建設鄭州市工商局局長賈常先,76歲高齡,說起話來聲如洪鐘。

聽聞要做改革開放40年報道,他們均欣然接受採訪。對於他們來講,這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時代,更是一個留下了無數美好回憶的激情年代。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實習編輯 熊子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