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专家呼吁平台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相信人们已经习惯了微信、支付宝等工具带来的便利。可是泥萌有没有想过,如果使用移动支付时不小心转错账了,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新华每日电讯近期的一篇报道,再次让大众关注起移动支付“恐怖”的一面,并引发热议。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专家呼吁平台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在广东中山市工作的黄先生通过微信给表妹转账,但误将钱转给了与表妹微信名相同的好友,没想到等他意识到错误,向该用户索要时,对方将他拉黑了。后来,黄先生就陷入了维权难的“死循环”:向腾讯求助,平台让他们“自行协商”;报案,警方说“不构成立案条件”;去法院,法院必须要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才能立案。

转错账事件时有发生

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类似事情在多个地方也发生过。河南焦作市民程先生通过微信给微信名为“大海”的朋友转账,却手误转错了人,此“大海”非彼“大海”。程先生知道转错人后发现,“对方把我微信删了,后来发信息、打电话都没回。”然后,当这位程先生求助腾讯微信,遇到的困难和广东那位黄先生一样,陷入四处碰壁困境。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专家呼吁平台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去年3月,周先生本要将5000元钱转给生意伙伴,但由于正在开车,一不留神就误把钱转给了一名与生意伙伴微信名称特别像的男子。当周先生告诉对方转错后,对方并没有立即回复,周先生连发5条微信讲清原委,随后该男子回复了句“谢谢老板红包”,但只字不提归还。当周先生表示要报警后,该男子直接就把他拉黑了。

如果你有心在网络搜索“微信转错账”,将能看到一系列相关报道,可见“转错账”从很早就已经开始困扰用户!那么,腾讯是如何看待此类问题的呢?

平台有义务为用户追回转错的钱

据了解,针对之前出现转错账无法要回的案例比较多,腾讯公关相关人员强调,保护用户隐私是互联网公司的底线。他们要对所有用户负责,只要司法机关要求微信官方协助,他们肯定义不容辞,但如果是个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线。

对用户来说,微信要保护用户隐私当然很棒,但伴随着技术手段日趋完善,难道腾讯不能在保护财产方面做的更好一些吗?特别是目前微信转账时,只显示对方姓名的最后一个字,没有实名验证环节,很容易转错账。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专家呼吁平台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作为对比,支付宝转账给陌生人时,一定金额以上需要输入对方正确姓氏校验成功才可完成转账。要是支付宝好友之间已经转错账了,可以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95188,在不透露对方隐私的情况下支付宝小二会直接联系对方,协商帮助找回(不能保证一定可以)。

整体来看,腾讯的回应会让消费者感到微信并未承担起帮助用户的义务:支付宝的处理方式比微信更人性化,虽然支付宝也无法保证消费者的错账可以收回——对比传统银行业的做法,包括用户可向银行求助,拿到转账证明,然后去派出所报案,或者是找法院立案,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挽回损失(能否追回另说)来看,微信确实还有不少改进余地。

专家:应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在专家看来,“个人所使用的支付手段、支付方式、支付过程都是在平台完成的,当个人不能协商解决的时候,平台应从中进行调解。”也有专家指出,“用户在移动支付平台转账超过一定额度时,平台需强制用户输入身份确认信息,例如手动输入收款方的“姓”,或者把收款方的名字补齐,进一步保护用户的金融安全。”

此外,根据央行防范电信诈骗有关要求,不少银行都提示客户在限定时间内可以申请撤销汇款。目前,微信和支付宝都提示“转账发起后,资金将无法撤回”,因此移动支付是否有必要增添转账“反悔”功能,也值得考虑(由此可能引发的诈骗事件,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业内人士还指出,如今手机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了,各方应借此次转错钱一事,出台一系列有关手机支付的法律法规,以免产生维权难“死循环”这类的尴尬。

用户该怎么办?

那么,在当前状况下,用户该怎么做,才能尽量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首先,用户在“转账前请谨慎确认收款方信息,以避免转错或被骗”,在转账时也请尽量加上转账说明;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专家呼吁平台加强转账安全设计

其次,完成移动支付时可考虑“2小时到账”和“24小时到账”,从而再出现类似事件时,为报警或者联系微信官方处理赢得一定时间;

此外,努力通过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手段来收集更多证据,方便自己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返还不当得利),达到追回损失的目的。

写在最后

从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转错账维权依然相当困难,有时候即使用户做了相当大努力,依然会遭遇维权难题。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微信等公司对平台义务和责任的进一步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