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腾势,成立于2010年,由比亚迪与戴姆勒双方以50:50的股比共同设立。这个当时被称之为以技术换技术的对等合作,赢得一片叫好声。双方都表示要在新能源领域大干一场。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自2014年第一款量产车腾势上市以来,销量一直不佳,截止去年年底,腾势已经亏损26.1亿元,其销量更是不好意思说出口——4年来累计销量不足1万台。不得已,5月28日,双方再次各增资4亿元,为腾势续命。本次增资后,双方注入的资本已达41.6亿元。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其实,造成这般结果,早在合作之始就有预兆——双方各怀目的。那时新能源车兴起的苗头已现,但戴姆勒苦于传统汽车很强,新能源车却是空白;而比亚迪恰恰相反。如此一合作,双方可以各取所需。于是这场合作中,戴姆勒提供整车设计和安全技术,比亚迪则贡献电池、电机与电控等技术。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为了打造第一款车——腾势,比亚迪拿出了看家本领:特别为该项目开发的电机、电控,最好的动力电池;而戴姆勒则拿出了奔驰B200的底盘。熟悉奔驰的读者想必都清楚,B200只是奔驰的一款小众车型,并不能代表奔驰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一款拿钱买个车标的产品。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奔驰的一点私心——尽量避免对奔驰现有主力车型造成冲击。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若说以奔驰的设计水平,一个B200的底盘,照样可以打造出惊艳的产品,例如同样诞生于该平台的CLA。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但在腾势的设计上,看不到其真实实力。作为一款新能源车,前脸造型中庸,尾部造型另类——既不像两厢车,也不像三厢车。那时,SUV已经开始上火,该车从侧面造型上看,还是很有潜力定位为中国首款新能源SUV,可惜并没有。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最为让人吐槽的还是内饰设计,用料算是上乘,但是中控扶手也忒小气了点,狭窄得已放不下手,实在对不起1850mm的车身宽度。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如今,三年多过去了,双方在这款车上也只是小改,增加点续航,改点前格栅。于是,腾势500出来了。这款车设计上更是没多少诚意可言,补贴后价格并不见降下来,前格栅和车灯的改动还不如以前来的自然顺眼。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目前,双方合作已经七年多了,都没有透露出要再开发出一款新车型来。如果说前几年,比亚迪还冀希望于腾势,打造出一个高端品牌,但如今比亚迪已经有王朝系列,秦唐宋元搞得风生水起;而奔驰,新能源车也已经有EQ,即将于2019年上市,并在2020年之前推出不止一款产品。造型设计上腾势与之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腾势已是鸡肋,但比亚迪戴姆勒为何还不能痛快分手

自合作以来,比亚迪确实从中学到了一些整车开发的流程,戴姆勒想必也在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的开发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2017年净利润达到109亿欧元奔驰来说,再增资4亿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2017年全年利润40.66亿人民币的比亚迪来说,可就不那么轻松了——何况2018年一季度净利润仅为1.02亿元。另外,双方合作中,车型由比亚迪代工,为了一个月几百台的销量,还得搭上一条生产线,可谓是舍命陪君子。

此时此刻,双方合作怕是已形同鸡肋,却为何还要如此纠缠下去?难道是为了打造一个无人应和的高端品牌,以后好卖个好价钱,一把收回投资?可惜,对于一个没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谁会要呢?那么这场虐恋,何时才能痛快分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