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导语:

“超前消费”这个词近两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购物网站纷纷联手推出分期付款、打白条,可以超前消费的商品包括数码产品、运动装备、食品饮料、家具家电等,应有尽有。

“一个五一回到解放前”“这个月相约吃土吧”,五一假期刚刚结束,大二学生李同学一边刷着手机的账单,一边抱怨道。

又到月初,蚂蚁花呗发来短信通知他上个月的账单该交了,李同学的账单显示,他是一个用“分期付款”方式购物消费的老手。这意味着,未来的时间里,他都需要为自己的超前消费买单。

一 分期诱惑,难以把控消费欲望

为了了解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情况,笔者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关于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问卷,收集到200份答卷。

数据显示69%的同学有过

超前消费行为。而在有超前消费行为的同学中57%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借贷或网络分期进行消费。

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分期消费都是用来购买数码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女生会购置衣物、化妆品,甚至奢侈品。

“开学的时候,我分期购买了一部新手机,花了两千多元。分期下来,每期还款不到200元。”人文学院大二读书的周同学说到,除了张口跟家里要钱,这是目前能获得心仪手机的唯一方式。同时,周同学周围的朋友也有不少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到了自己喜欢的数码产品。

一次次超前消费了自己喜欢的电子产品,尽管每次都说“再买剁手”,可还是不忍放下手中的鼠标,这就是大多数有超前消费行为学生的心理。

除此之外,在某个针对大学生分期消费的网络电商平台上,除了可以购买实物,还可以信用借款,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借款的理由五花八门,请吃饭、去旅游、玩游戏……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二 借贷“魔爪”伸入大学校园

2017年4月11日,

厦门华厦学院一名裸贷57万的大二女生

因不堪承受压力而自杀。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引发网络借贷。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追求新潮与时尚,消费欲望活跃,他们也成为商家竞相抢夺的“大蛋糕”。很多时候,大学生总是更容易成为商业的目标。在一些学校,借贷广告随处可见,教室、走廊、外墙,甚至宿舍门上。

大学生置身超前消费的漩涡中。而校园也是这个消费主义盛行时代的镜子。 

在兰州上大学的何同学除了“网购者”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家分期网站的校园代理。在分期付款购物者的背后,何同学因为他们的消费而获利。

每个月为各大分期服务商发放广告宣传单,吸纳新用户,为新用户签约,发展新的校园代理是他的日常工作。很多工作在校园里就可以完成,每个月能拿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工资,只要能寻找到新的签约用户,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

目前,何同学发展了近10个同学加入代理行列。随之而来的,是每个月上百个注册签约的新用户,这些用户都是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三 谁来承担难以偿还的风险

无论一次性购买还是分期消费,最终都由购买者全额负担,而分期消费还需购买者付出一定的利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工作,需要家里供给生活费,因此这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

杨同学今年读大三,目前她所欠的债务总额已经近三千元,面对这笔钱,如何偿成了她的心病。

“我从大二开始接触大学生信用分期消费,刚开始分期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当时家里每个月给我1200元的生活费,感觉还一部手机挺轻松的。”杨同学坦言,这种轻松的“错觉”让她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小到买衣服、化妆品,大到请客吃饭、娱乐游玩,都通过网络借贷的方式来实现。

大学生消费泥潭——超前消费

逐渐地,她发现家里给的生活费已经无法负担起每月需要还贷的金额,自己除了找兼职,还要从同学那里借钱来维持。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运转,远远超出了她的还款能力。

和大多数欠款的同学一样,最终这笔欠款很可能需要杨同学的父母来买单。

虽然杨同学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这确实是当今大学校园内现况的缩影。

超前消费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多半是看上去很美,适合不适合,还要看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赚钱的能力。

策划:新闻策划小组

呐,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