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摩拜和ofo到底是靠什么盈利的?长期低价包月不会破产吗?

千潮科技


互联网模式的奇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盈利也会过得资本的青睐,但是一旦资金链断裂,那互联网公司就危险了,比如现在的ofo,即将资金链断裂。也正如摩拜CEO 胡玮炜所说,资本给你的最后都会拿回去。



Ofo一直没有盈利,即使是通过单次骑行来盈利,但是也不过一块钱。而由于和摩拜的竞争,其实大多数时候骑行免费的,所以摩拜和ofo真正的资金沉淀只有用户的200元押金。

但是如果资金跟不上,那就只能去挪用用户押金了,所以在2017年底爆出摩拜和ofo小黄车挪用总金额高达60亿元,而现在在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资金链又紧张了,最后只能增加骑行费用,同时开启车身广告,然后又取消押金。

摩拜和ofo两家公司在国内投放的车辆分别为700万和1000万辆,平均每天的骑行数达到3000万到3500万次。但自行车的运营成本又很高,所以摩拜和ofo成本居高不下。仅单车成本一项,摩拜花费就超百亿,这还不含任何运营及人力成本。

当风口过去,一大波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只能资金链断裂死掉或者把自己卖给别人,摩拜卖了,ofo也不会远了。


毛琳Michael


现在的共享单车的竞争是为了挤死其他对手,争夺行业霸主地位,未来盈利应该靠这些方面:

1. 靠流量

摩拜和ofo是比较常用的共享单车,市场的占有量比较大,使用的人比较多,能带来非常大一笔流量,这也是受益的来源。

2. 靠骑行付费

骑行大部分开始有固定来源的,当成本一定时,使用的人越多,利润就越高,虽然骑行每次的费用不高,但是累计额也是一比大数据。

3. 靠广告

广告逐渐成为单车的获利来源,听闻ofo近日已经有了5秒的开屏广告,未来会不会更多,还是未知数。

4. 靠数据

共享单车带来的骑行数据,能为企业所利用,当下数据、资料就是一笔巨大的宝库,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5. 靠企业合作

当然单车的未来很有可能和企业合作发展,一项消费可以联动带起多个消费,甚至还包括活动的收益,比如举办骑行赛事等。

总结:当下的优惠活动都是为了抢占市场,以后的盈利才是企业的长久之计。


我是农民工“懂事长”李合伟(抖音号:hws666888),20多年创业经验,非著名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更多有关创业的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合伟说,与我一起聊聊创业那些事!


合伟说


恰恰包月是一种暴力模式,而不会导致破产。

包月可以死死的套住你的押金,你不可能在包月期间去退掉押金。每人5元,1000万人交押金是多少钱,肯定不止1000这么个数字吧,而同时1000万人每人不止100的押金即是放到支付宝来说万元每天1块零几的收益,就拿膜拜来说每人299乘以1000万那天收益是多少?自己算。


自行车维护费用有多低,想必大家也都骑过,就拿初中三年来说维护费用绝对用不了100块,最常见问题,车胎没气,车链出现问题等等吧,找不到10天频道问题。自行车由来已久所以各种问题,在发展期间不断磨合抵消,故障率很低了。再则以共享为名,产品问题百出的话,大家也不会选择去骑行。所以说共享首相质量需过关,否则更没法玩了。


再则包月是源源不断的,同一时期集中爆发也是开始新模式时期,后期虽然少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去选择的,如果我是学生,共享对我来说最好不过了。


管锥


1、大宗采购和单独购买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决定了共享单车的制造成本是和我们平时买的自行车成本是不一样的,远低于我们的购买成本。

2、共享单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自行车的闲置现象,使自行车被充分的使用起来,所以1辆自行车1天被多次骑行变成了现实。

这样提高了共享单车的使用次数,增加了收入。

3、共享单车初期的时候,是要求缴纳押金的。这使得共享单车的平台,变成了一个融资的平台。在初期收到了一部分融资的回报(现在拼的狠,押金绝大多数平台不要了)。

4、共享单车的流量效应,使得广告业很快会渗透到共享单车上的。而广告可以是物理性的(车身广告),也可以是APP或微信小程序的。

以上就是我能找到的共享单车目前已知的盈利模式。

只要能实现盈利,资本就会继续投入的,直到市场上只剩下2个品牌互相都烧不动钱的时候,再整合。(参考滴滴)


不是解放托


1、没有盈利

摩拜和ofo都没有实现盈利,所以我们看到,摩拜卖身美团,ofo如今也问题重重。在摩拜卖身美团之前,二者的投资者意图让两者合并,实现资源互换和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事情推动的过程中由于ofo方对自主运营权的坚持,让合并案破产,最后摩拜卖身美团,也从侧面印证了,共享单车并不能作为有持续供血能力的完善商业模式存在。

虽然,共享单车并没有盈利,但是它庞大的用户量和市场曝光量,仍然是它巨大的商业价值所在。


2、造血能力不足的ofo开始走广告变现之路

不同于无奈卖身的摩拜,坚持独立运营权的ofo在拒绝资本推动的合并案之后,就已经做好了靠自身盈利的准备。

在app上,ofo接受了许多广告的投放,靠广告投放来获取现金流,而在ofo单车本身,也准备了十分充足的广告位面向广告主开放,据有关报道显示,ofo车身,车篮,车架,车后座,所有广告位一律明码标价对外开放,企图通过如此高效的商业化来弥补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


3、取消免押金服务,靠押金赚钱

取消大部分城市免押金服务,只保留北、上、杭、深、厦门几地免押金的功能,这意味着,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城市,用户需要支付押金才能骑行。重回ofo资金池的押金,也能成为ofo现金流的一部分。


4、用户量和曝光量是最大的商业价值

其实有很多大互联网公司,都没有盈利,然而它们拥有巨大的用户量和可持续的流量入口,这才是它们最大的商业价值。如同被美团收购的摩拜,就算ofo撑不下去了,也会有资本来收购,收购ofo的用户,收购ofo的市场曝光机会,收购ofo持续发展的未来。

现在还远没有走到最后一步,ofo还有发展的机会,希望ofo能坚持下去。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吴怼怼


主要就是盈利模式没想好,盲目扩张,粗放式经营,才导致现在的局面,摩拜被收购,ofo被曝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

当时,大家都是为了抢用户,所以设计各种优惠,等着资本的青睐,或者跟着资本的想法走;在运营上比较粗放,扩张的太厉害,你看ofo甚至进军海外。

共享单车粗放体现在哪里呢?

1、乱停乱放:虽然APP上也告诉用户要停哪里,但是没有明确奖惩措施;

2、车辆损坏:零件坏的,比如刹车,这个很危险;整个车坏的,扫码开锁后不能骑;

3、扫码失效:也与乱停乱放有关,部分是灰尘雨水侵蚀;部分也有可能是恶性竞争搞破坏,非常影响骑行体验;

4、调度无方:

短途出行很多是单行线,比如我可能骑到地铁站,但没人从地铁站骑回去,所以这个时候要靠运营调度;但现实是很多都是某个地方非常多,某个地方一辆都找不到。

共享单车没有做起来,不能一味责怪用户素质低,商业不能过多依靠用户道德,而要制定商业规则和执行方法。

共享单车如何才能做起来?

1、停放规划管理:还是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运营,与交管部门、城管部门合作,规划和设立停放点,否则势必会占领和浪费城市资源;

2、大数据精准调度:这个其实很难,但必须做,根据短途出行人口数据和历史出行数据,确定起始位置各要多少量车,有多少辆在流动中等等;

3、事故车及时维护:排除事故车,及时维修或更换,这个可以通过用户举报得知,可给予一定奖励。

共享单车的本质是短途高效出行和资源优化配置,关键在于每个用户都能够随手可骑,

要方便和高效但又不能占据过多的城市空间,不能出现找不到车、扫码失效这种现象。


上木木说,专注互联网商业模式、品牌策划和自媒体运营,让懂品牌的人先富起来!


上木木说


分两个思路回答。一个用盈利模型推算,另一个用打比方解释。

第一个思路是用盈利模型推算。共享单车现金来源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押金,二是使用费。可以做个数据假设,计算出怎样盈利。

假设摩拜买了100辆单车,押金300元一辆,100辆可以收到3万元押金,平均每辆单车每天使用0.6次,单车成本价300元。一年365天,每辆单车收到219元,100辆单车一年回收2.19万元。网传单车1000元一辆,100%是夸大。

押金总共3万元,用来做投资,算每年投资的收益率8%,一年投资得到2400元,加上单车使用费用2.19万,那么一年可以回收24300元,如此循环,而且,收到的单车使用费是滚动的,也可以用来做投资,实际上,一年收到的回报大于24300元。姑且忽略使用费带来的滚动收益。第二年的资金,是第一年的24300元收益加上原本的3万押金,总共是了54300元,这54300元继续做8%年收益率的投资,第二年回收本金与投资收益可以达到58644元,加上第二年单车使用费2.19万。第二年总共资金可以滚动到58644+21900=80544元。这是没有扣除任何运作费用的总收益。相对于第一年年初投入的3万元,第二年年底回收80544元,两年净增加现金50544元,显然是高回报。

当然这个模型是简化的,数字也需要按照实际调整。比如单车有损耗率,损耗率不会太高,因为大部分人不会闲的蛋痛破坏单车。极少部分人会搞破坏。100个人中,不会超过1个人砸车。可能是几百分之一的损坏率。再扣除运营费用,共享单车显然是赚钱的。用押金的投资收益填补运营费用绰绰有余。亏钱的单车是因为管理混乱。风控不行,比如,将押金拿去投资,结果大亏本,单车也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低。

从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共享单车是怎样盈利的。

第二条思路,打比方,共享单车本质和公交车一样,只不过自行车是单人使用的公交车,但收费一样,可是比公交车多了一个押金,而且,自行车成本也很低,几百块,网上讲一千一辆,绝对是夸大的。几百块的自行车,每天回收一块钱,一年差不多回本,两年必定赚钱,收回固定成本后,都是利润。一辆车用几年?这可是铁疙瘩。没看过公交车公司破产吧?公交车的业务,是不能开放的哦,私人想进入,没机会,因为很赚钱。所以,共享单车模仿公交车运作,是可以赚钱的。


西格玛的化学


永久低价包月甚至是免费包月,肯定是会破产的,现在ofo和摩拜发免费月卡是有目的的。摩拜和ofo在一轮优惠福利补贴给用户后,出现了以往行业竞争经常出现的情况“第一名和第二名打架,结果老三、老四死了”,在共享单车行业,ofo和摩拜可以说是行业的第一、第二,酷奇单车和小蓝单车则是行业内的第三、第四。在这轮低价包月和免费福利下,酷奇单车和小蓝单车双双进入危机。

比标准答案更经得起考验的是马太效应,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第三名。

而6-8月份也是共享单车行业投放和价格大战打得最火热的时候。摩拜在6月16日完成6亿美元的E轮融资,而ofo也在7月6日完成了7亿美元的E轮融资。两巨头已经远远将其他的共享单车企业甩在后头,延续投放圈地的战争的同时大肆铺开优惠活动。

酷骑单车表示,酷骑单车的资金实力不如两巨头,本身的现金流无法满足运营需求。当时整个行业被动陷入“优惠大战”,ofo和摩拜等巨头推出“1元骑1个月”的活动,即使酷骑高峰时期的日订单将近300万,但是流水甚低。

而且越是在后面的共享单车玩家,越是希望通过加快速度推广占领市场,从而在共享单车行业中占有更高的市场地位,所以很多共享单车企业常常抽取用户押金来用在造车上,甚至是透支企业资金链来投放市场。在资本不投资输血、用户大量流失后,就连押金也没有足够的数量给用户们退了。


媒体训练营


虽然我不知道两家共享自行车公司是否可以合并,但很明显这两家公司目前都没有盈利。

但他们如何生存?让我们来看看获得投资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ofo的融资高达数百亿,因此能够维持公司的运营并不奇怪。

我们来看看Mobai的:也有超过80亿元。我这么长时间没见过这么多钱.........

他们烧钱后会赚钱吗?今年6月底,戴伟还表示,2018年国内外可以实现全部利润;朱小虎说,这两次合并将是有利可图的。虽然盈利能力似乎无处可见,但这些知名人士对我们的担忧更加自信。

每个人还记得以前的外卖战争,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战争中,奋斗直到炎热。然而,战争的烟雾已经消退,百度外卖被出售,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主流市场。也许共享单车将在不久的将来有这一天。


智慧城市研究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更多有趣资讯等着您哦。

盈利了吗?摩拜和ofo都没有盈利啊。

看看大佬是怎么说的。在上个月的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同时也是ofo的投资人)在第三届谈到“共享单车大战”时表示,目前共享单场行业的格局已经确定,基本上前两家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

虽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是摩拜和ofo并没有盈利啊。朱啸虎表示这两家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

虽然不知道这两家共享单车企业能不能合并,但是很明显这两家是目前来说还没有盈利的。

但是它们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呢?我们来看看ofo获得投资的情况:

(数据来源IT桔子)

我们可以看到ofo的融资情况多大上百亿,所以能够维持企业的运营并不出奇。

来看看摩拜的:

摩拜没有那么多,但是也有80多亿元。小编我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那么它们把钱烧完之后会盈利吗?今年6月底,戴威还说ofo在2018年能实现海内外全面盈利;朱啸虎说两家合并会盈利。虽然盈利像是遥遥无期,不过这些大佬都这么有信心,我们就更加不担心啦。

大家还记得之前外卖大战,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在上一段时间的外卖大战上,斗争直至白热化。不过战争的硝烟褪去了,百度外卖被卖身、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主流市场。或许共享单车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这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