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近期,這些新的糧食市場特徵和趨勢值得關注

結合美國農業部相關報告和近期中外糧食市場的表現,梳理了以下十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特徵和趨勢,希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市場。

1、全球大米連續14年產大於需,庫存充足。美國農業部6月預測,2018/19年度全球大米產量為4.89億噸,同比增長130萬噸,連續第三年增產;消費量為創紀錄的4.886億噸,同比增加1.5%。由於連續14年全球大米產量均高於消費量,因此庫存量預計將增加90萬噸至1.447億噸,僅次於2000/01年度創出的1.467億噸的歷史水平,庫存消費比預計為29.6%,基本與上年持平。

2、中國大米去庫存壓力大,非口糧消費將增加。2018/19年度中國大米消費增長預計達到1.45億噸,同比增加1.6%。不過,絕大部分的增長預計將用於飼料、工業和加工消費,並非作為口糧。這與我國當前大米庫存量巨大有關,這些庫存主要是儲備了好幾年的陳米,不能用作口糧,因此這對非口糧市場有較大沖擊。美國農業部報告指出,中國庫存量為全球大米庫存增長做出了主要貢獻,預計中國2018/19年度大米庫存量將同比增長3.5%至9730萬噸,僅次於1999/2000年度創下的9735萬噸的水平,摺合稻穀近1.4億噸,與我國的數據相近。2013年以來,我國已連續5年啟動了稻穀託市收購,年託市收購量均保持在3000萬噸左右,然而,國庫卻遭遇“賣糧難”,2014年以來,政策性稻穀銷售緩慢,累計銷售不足3000萬噸,光是這部分庫存就達到1.2億噸以上。國有糧庫倉容趨緊,財政壓力也很大,稻米去庫存箭在弦上。

3、與中國相反,泰國大米去庫存進程已到尾聲。美國農業部預測,2018/19年度泰國消費量將大幅下跌10%至1000萬噸,主要因為政府出售的用作飼料和工業消費的低價大米庫存即將消耗完畢。2011年,泰國前總理英拉執政的時候,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政府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大米,造成大米價格上升,但也使得泰國政府手中囤積了大量稻米。泰國新政府跟英拉的做法相反,上來就拼命去庫存。當前,泰國大米庫存已下降至320萬噸左右,較2013/14年度的1200萬噸減少了近1000萬噸。

4、越南大米價格較泰國相近等級大米高出20美元/噸左右。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近一年,值得關注。傳統上,越南同等級大米較泰國售價要低30-50美元。以前以低價搶佔市場的越南大米,近年品質有明顯提升。越南貿易商表示,泰國政府銷售的大米與越南大米相比沒有競爭力,泰國政府銷售的大米中約80%為工業消費。泰國銷售的大米均為陳季劣質供應,只能用於食品加工或者賣給貧困國家以及人道主義援助。越南有穩定的出口市場,這些市場更青睞優質新季大米。

5、日本和南韓大米消費下滑將成為長期趨勢,因多元化的飲食結構和人口老化所致。作為飲食文化相近的吃米大國,我國很可能會迎來同樣的消費趨勢,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實際上,當前我國稻穀食用消費已經連年穩定在1.5億噸的水平了。

6、中國大米淨進口量或將繼續下降。美國農業部預計2019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進口量將達到550萬噸,同比保持不變,但較2016年創紀錄的590萬噸要低。不過,出口量預計也將達到130萬噸,為近年新高。隨著國內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市場化調整,在當前國際大米價格整體走高的背景下,國內外大米價差將下降,這對進口大米形成抑制。

7、全球小麥生產、貿易格局變化,未來,黑海地區對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長期以來,全球小麥生產主要集中在12個國家(地區),加起來佔全球小麥總產的90%。這些地區包括歐盟、中國、KRU地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烏克蘭)、印度、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多年來,這些國家的產量佔比都比較穩定,但2000年以來結構變化了——表現為KRU地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烏克蘭)增長,而美國減少。這導致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過去幾年,歐盟國家(尤其是法國,歐盟最大的小麥主產國)的出口被俄羅斯和烏克蘭低價小麥衝擊,數量減少。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而美國出口量雖保持2500-2700萬噸左右的穩定水平,但份額有所下降。

而進口方面,過去十年進口量的持續增長,使得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小麥進口地區。歷史上,北非和中東是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地區。但過去十年,這兩個地區小麥進口量的增速就比不上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了。

7、與大米消費的趨勢相反,全球小麥需求顯示出堅挺、明顯的增長趨勢,這與人口增長、城市化推動,以及消費偏好的變化有關。一方面,儘管部分進口國小麥產量增加,並且小麥飼用消費因麥價的上漲而預計減少,但小麥需求仍受到人口增長,尤其是低收入國家的支撐。另一方面,以大米為主要口糧的國家,正在消費更多的小麥。如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這兩個地區的人民逐漸建立了消費更多小麥的膳食偏好,導致進口需求擴大。

8、剔除了中國小麥庫存的增長,全球小麥主要出口國庫存下降。美國農業部預計,2018/19年度全球小麥期末庫存上調180萬噸,至2.662億噸,但仍低於上一年度創紀錄的2.724億噸。由於中國政府仍實施小麥保護價,庫存增長明顯(預計增長1180萬噸),如果不計算中國的話,全球小麥庫存將減少1480萬噸。幾大小麥主產國的庫存都在下降,尤其是主要的出口國,將要動用結轉庫存來維持全球較高的小麥出口規模。從這個角度看,國際麥價有被推高的可能。

9、2018/19年度全球粗糧消費量預計增長2%,不過總體上,過去二十年的粗糧消費均低於3%的增長率。很多國家的動物養殖數量都在增加,隨著GDP的增長,人均動物蛋白的消費量提高了,飼料消費量也相應地增加。但發達國家的飼料消費已經入穩定階段,如美國近三年均保持在1.44億噸的水平。

中國是全球糙糧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但其飼用糧的價格高企,尤其在“飼用消費赤字”的南方,進口需求強烈。同時,中國支持玉米飼料加工企業,但近期對高粱徵收高關稅的政策,導致高粱消費大減,玉米和進口大麥在飼用比例上就取而代之提高了。不過,當前,中國已經停止對美DDGS和高粱進口雙反調查,未來進口飼用糧對國產玉米的替代將加大。

生產方面,烏克蘭和俄羅斯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得最多,而這兩個國家過去是很少種植玉米的。當前,兩國加起來的出口量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5倍。烏克蘭成為主要的玉米出口國,排在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2018/19年度,烏克蘭和俄羅斯粗糧產量預計達到8370萬噸,玉米和大麥產量分別為4900萬噸和2600萬噸。

10、中、美糙糧庫存大幅下降,我國玉米供需格局已開始轉向。由於全球糙糧產量連續第二年低於消費量,2018/19年度庫存預計將下降3720萬噸至1.855億噸,玉米庫存的下降成為主要因素,預計同比減少3570萬噸,將是2012/13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美國糙糧庫存下降1310萬噸。而中國糙糧庫存下降幅度更甚於美國,預計減少1910萬噸,減幅達到24%。因此,中國玉米庫存在全球玉米庫存的比例中從3年前政府尚未取消臨儲收購政策時(2015/16年度)的53%大幅下降至38%。中國玉米庫存佔全球比例曾下降至28%,上一次中國玉米庫存明顯下跌出現在其2001年加入WTO 之後。

當前,我國玉米供需格局已開始轉向。從趨勢上看,國家“減玉米、增大豆”的種植結構調整思路越來越明確,長期來看,玉米國內供給將縮減。而市場需求仍在膨脹,尤其是玉米深加工需求增長空間較大,導致玉米總消費量增加,這一減一增之間,玉米供需從寬鬆變為有缺口,並且不斷在擴大。但總體而言,中國玉米庫存佔全球比例仍然較其產量佔全球比例要高得多。考慮到仍有1.4億噸左右的臨儲玉米庫存,儘管年度供需結餘出現缺口,國內總體供應依然能夠滿足需求。不過過去幾年庫存大量累積,供給嚴重過剩的局面難再現。

作者:鄭文慧;來源: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