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中國首批人造小太陽磁體支撐產品交付ITER國際組織

中國首批人造小太陽磁體支撐產品交付ITER國際組織

中國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交付儀式。 吳凡 攝

中新網貴陽6月9日電 (冷桂玉 楊茜)6月9日,中國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交付儀式在貴州遵義市匯川區舉行,標誌著中國成為首個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批量交付核心產品的國家。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簡稱ITER)是由中、美、俄、歐盟、日、韓、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實驗堆,以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由於其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相似,因此也被稱為“人造小太陽”。

此次交付的產品全部由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製造,包括重力支撐(GS)、極向場線圈支撐(PFCS)和校正場線圈支撐(CCS)三個部分共18套。

中国首批人造小太阳磁体支撑产品交付ITER国际组织

中國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交付儀式。 吳凡 攝

“產品質量非常好,我們對此充滿信心,項目產品整個製造過程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從產品鍛造部分到最終的成品,再比如一些具體產品的焊接,都有相關的檢驗員把關,整個過程都得到高效管控,期間所遇到的困難最終得到了解決,為該項目順利推進做出了極大貢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磁體支撐採購包負責人Kees介紹。

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萬東海介紹,此次公司交付的“人造小太陽”項目磁體支撐產品,是ITER重要結構安全部件之一,負責支撐整個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核心裝置——磁體,其質量和進度關係到整個ITER裝置的運行穩定性和裝配進度。下一步,公司還有6個批次的產品將陸續批次交付,整個計劃是在2020年的3月份將所有的磁體支撐產品採購任務全部交付到ITER國際組織。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驗堆主要是模擬太陽及其他星體上發生的核聚變,通過氘—氚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核聚變所需的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而氘—氚反應的產物沒有放射性,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安全性高,是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驗堆同國際空間站、歐洲加速器、人造基因組計劃一樣,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該計劃約需耗時35年,耗資100億美元,設計領域包括超導研究、高真空、生命科學、納米材料等多種學科。合作承擔ITER計劃的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等7各成員涵蓋全世界主要核國家。(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