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屈原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主張“美政”,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進獻讒言,後被頃襄王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去尋找他的屍體,怕他的屍體給魚龍吃掉,就用竹筒裝米投進水裡來祭祀他。後來傳說他們投的米食被蛟龍偷竊,於是劃龍船趕走蛟龍,再用練樹葉包粽子並以五色絲帶縛綁,這樣蛟龍害怕。此後,端午節人們劃龍船、包粽子就沿襲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習俗。

粽子不似平常的米飯、麵食,它的做法很講究,也很麻煩。所以每年五月初五之前,人們就開始尋找好的蘆葦葉子,好的糯米。在包粽子之前,還要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煮一煮,把準別好的糯米和紅棗還有必不可少的花生米分別洗一洗。先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就開始包粽子了。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媽媽的做法是: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大紅棗,接著再放上糯米,中間再加幾個花生米,最後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好了。一會兒就包了一堆了。

當你拿起來一步步按著做時,發現粽葉根本不聽話,包來包去,總是很多的米流出來,不成形狀,明明包裹時紮緊了的,等煮熟一看,粽子軟踏踏,沒有立體感。

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不會包粽子了,家裡面大多是老人一個人在包。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每到五月初五,老人總是提前將粽子煮好,包好,然後分送給忙碌的兒女們。不管平日裡關係如何,做老人的,此時心裡只裝著兒女,只惦記著哪個兒女吃不上,哪個孩子不會做,喜歡吃什麼餡兒的,然後想辦法做好,滿足不同兒女的需求。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兄弟姐妹間也是這樣。但凡有一個學會包粽子的,到了端午都會多稱點米,做多一點,然後分送給其他兄弟姐妹,此時,家家都飄著粽子的清香。那些父母不再健在的家庭,兄弟姐妹就是這樣維繫著他們之間的親情。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過節,有人惦記著你不會做吃不上,本身就是你的福氣!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屈原去了,為紀念他而興起的粽子卻在民間傳遞著溫暖,演繹著愛的真情。

屈原的悲情故事,卻讓人間演繹著愛的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