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全国很多地方的方言是统一的,浙江却一个县都有多种方言?

西甲二人转皇马爱巴萨


全国各地都有方言,北方地区方言范围比较广,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南方各地的方言就比较杂,范围也比较小,而浙江的方言就更多,使用区域也更小。本人所在的金华地区就有很多种语言,有的县与县之间,方言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听不懂,比如,金华与兰溪口音相近,东阳与义乌口音相近,前两个县与后两个县之间,有部分可以听懂,但与普江、永康的语言完全不同,也无法听懂。

虽然说浙江绝大部分都同属于吴语体系,但即使同一个县内,也有多种口音的变化,相差10里就可能有差异。形成这种语言环境,在资讯发达的现代人看来,完全不可理解。我想,可能由于地形的原因,浙江在远古时期是个蛮荒之地,远离文明,交通闭塞,各地之间没有交流,形成封闭的生活环境,因此,语言繁杂,方言差异大。


老是睡不着


我们所说的吴语,指的是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以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虽然都叫做吴语,吴语区内部各地讲的方言却相差很大,要不然也就不会一边顶着吴侬软语的称号,一边贡献了“娘希匹”这样的PG18级的脏话。

苏州话软,上海话嗲,姑且还符合吴侬软语的气质,到了宁波话这儿就有些偏硬了,而温州话更是被调侃为鸟语。而至于杭州话,恍惚间你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在听河南话。

1、地理位置,浙江离中原较远,所以说中原官话的少,邻省江苏、安徽、福建方言都不同,所以他们的方言也比较多。

2、历史原因,江浙一带划归中央统一管理的时间虽然不短,但是一直以来管理不是非常的严格,或许是离古都(咸阳、洛阳、北京之类)比较远,所以方言管理力度不大。

3、地理条件,浙江多山,素有7山2水1分田之称,所以各地区的交流往来古时不是很平凡,深山相隔很远才有一个城市,所以导致方言差距大。


扶秀


地方方言是一种文化。过去,由于户口限制的原因,中国各地的人口流动都不大。所以,在中老年人的口语中大多数以方言为主。原因有两个。一、学习工作都在本地,方言交流很方便。何必要拿腔拿调学讲普通话?虽然在校学习都学过普通话,出了校门就讲方言者多。工作后基本都是方言,长期不用偶尔讲普通话自觉有点怪怪的,不正宗。所以不常讲,有点怕被人笑话。所以很少讲普通话。 二、是本地生活用语和谚语都是用方言表达的,用普通话讲不押韵,讲出来有点“不三不四”。许多人平时讲普通话,一讲到地方生活谚语就不自觉地马上改用方言表述,这是常见的景象,不可笑。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在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早已习以为常了。他们大多上网看视频,看电视,考虑到以后去外地读书工作所以很注重普通话的标准。同样,他们也都不在乎用不用本地方言表述本地谚语。所以,方言不用已经习惯,但是能听懂长辈的方言话都会不成问题。这就是江浙一带方言繁多的原因,估计三十年后,江浙一带讲方言的人将会更少。


大鹏4308188


①在先秦时期,浙江一带被称为百越地区,本来就有相当多的不同土著居民,不同土著有着不同的方言。

②由于受较好地理环境影响,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浙江地区一直是人口流入地区。江浙一带经济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其中大的移民有三次:东晋时期中原人口流入、南宋时期开封人口流入、南明时期北方人口流入!当代网上就有戏称杭州人为“豫杭”与南宋时期临安作为南宋都城有关。

③太平天国时期,浙江省地区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进行决战的主战场之一。当时浙北人口经过战争后十不存一,损失有90%以上。战后又有大量移民进入浙江,比如现在的湖州市,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人口就有300万,但经太平天国运动后,到现在一百五十年之后人口还没到300万。当地人对太平天国恨之入骨,称之为“长毛”。现地道的湖州人只是仅处于东部平原的吴兴区和南浔区!像安吉、长兴、德清等人口,祖籍非本地。

④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而炸毁黄河花园口,造成灾害,当地大量人民南下逃荒至江浙一带。

⑤当代浙江经济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一直是人口流入地区!

浙江省其实就是国内最大的移民省份,像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一样!所以各县方言就特别多!




经天纬地安邦定国


说起浙江各个地方的方言,总给人一种类型繁多的地方。在浙江的一些城市像是宁波,甚至是不同的区方言都有部分的不同。其实,浙江的方言总的来说只有一种,那就是吴语。不过,吴语体系还是非常庞大的,内部分支众多,所以才导致了目前的这个现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和浙江的历史进程有关。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曾强行推广过语言的标准,像是北方很多城市,主要就是纠正这些地方的人们的读音。久而久之,这些地方的发言也就日趋相同。不过浙江古代虽然繁华,却少有这样的措施,所以这么多差异的方言才能保留下来。究其原因,可能是浙江在古代政治上的重要性比较低,所以也没怎么被重视过。

与此同时,浙江很多地方像是杭州和宁波在交通上又是异常得方便,这也就使得全国各地的文化都能够传到浙江的各个城市。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浙江各个地方本土的特色相结合,就形成了现在多种多样的浙江方言文化。

不过,现在的浙江方言文化,却面临着一个不小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浙江人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而且方言发音标准的人也越来越少。之前有过一个统计阿拉宁波的年轻人会说方言的比例居然在省内垫底。方言的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无形的文化瑰宝,如何将其保存下来,值得深思。


西门町吃在宁波


哈哈,浙江在一个县里会有四五个相对独立的方言区。

方言区内部差不多一村一方言。相邻的几个村子尽管交流没问题,但是一听就知道哪个村的,因为许多字的发音不一样,语调也不一样。要是相距十里以上,老人们就有交流障碍。年轻人好得多。

方言区之间的跨区交流其实也不太难,因为相似性还是很大的。但是除了有跨区域经历的人,要实现跨区交流不大现实。所以,以前乡村初中生如果想读高中,有些是要学习高中所在地的方言的。当然,现在高中生大多用普通话交流,没有那个负担了。

浙江方言特别多,大概与战争和移民有关。尽管浙江多山,但是不属于战略要地,易被攻取,无论难民还是逃兵都能在这里存活下来,所以浙江保存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很多地区的方言。

如果到县城的公墓去看一下墓碑,你会发现那里有中国绝大多数的郡望。


Tony150663978


你所说的地方言较为统一,指的是北方和平原地区,南方方言通常一省多样。中国的行政区划的目的是让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带动落后的原则,当然,我也听过,让不同文化差异的人划到一个省,利于中央政权 的稳定。我觉得让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带动落后的区划原则才正切合实际。

再说地方言的形成。地方言其实形成于诸侯国时代,长期的诸侯割据,使交流天然的减少了。当然,近代以前,各地区其实还是流通较低频的,所以,方言就一直这么传承下来。近代以后,方言其实在慢慢走向消亡的。


打油诗服饰


先纠正几个问题。第一,并非浙江方言很多,其实浙江相比福建,方言还是相对统一的,吴语占据绝对优势。甚至相比湖南,浙江方言也是相对统一的。第二,所谓一个县几种方言,浙江其实并不多,最典型的是苍南,包括了温州话(吴语),闽南语,畲客话,蛮话(古闽语),金乡话(吴语)在内的多种方言。苍南其实是特例,浙江大部分地区方言还是统一的,越往北其实方言越统一。

方言的形成和保留,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是地理原因,交通不便的地方往往容易形成方言保留方言。第二是文化和政治原因,地域性的共同文化或者共同行政区划也容易产生方言。所以。从地理上说,像福建湖南乃至广西这种山多的地方是容易产生方言并保留下来的。

浙江方言的形成也是跟这两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

首先,地理上浙江属于闽浙丘陵地区,浙北地区相对平缓,而浙南地区地理条件要差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哪怕同属吴语区域,但其依然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文化上。当前的浙江主要为吴语文化区,但是浙南地区其实历史上为闽中郡,深受闽语系文化影响,浙西地区则深受徽州文化影响。因此,严格意义上,浙江包括了三大文化派系。彼此的交融必然产生从文化到语言上的差别。

最后,主要是迁徙影响。浙江的方言复杂主要体现在浙南地区,也就是原东瓯国地区(闽中郡地区),也就是当前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历史上,浙南地区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和迁徙。当前浙南地区人口结构主要以福建移民为主。历史上经历了唐末五代、清初和清末,三次大规模的福建移民迁入。尤其是温州地区,主体人群基本上以福建移民为主,这也造就了以吴语为底融合了闽语的温州话存在。同时,清代两次大规模的闽南移民进去,使得闽南语成为温州的第二大方言,同时还出现了说畲客话(客家方言)的畲族移民。而存在于温州苍南和泰顺的蛮话和蛮讲,实际上是早期进去温州的闽语系移民以古闽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方言。外界一直在传的自卫反击战期间用温州话为通讯语言,其实是误传,解放军真正使用的就是蛮话。另外,苍南地区的金乡话,则是明初汤和在温州建立卫所制,由浙北地区兵丁带来的一种方言。实际上,金乡话是温州地区最接近当前吴语的一种方言。


搬砖老师傅


提这个问题怕是没去过南方,南方几乎每个县都不一样,有的一个县还有好几种音调


两个肉丸


浙江话里东阳话和温州话实在太深奥,别的能猜出个大概,大学同学五年,每次这两个同学打电话我是一句都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