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是“英国病”?

梦荆公


“英国病”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的持续衰退,但英国的衰退并非始于战后,而是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最后30年是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这两个资本主义后起之秀的经济发展,如发育期的青年茁壮成长,而英国的经济发展,却如步履蹒跚的老人。英国的工业总产量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在20世纪初被德国超过。1870至1913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160%,德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180%,而英国只增加了89%。同时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22%下降到15%。英国农业也急剧衰落。

一战以后,英国被美国全面赶超,不仅从盘踞了250年的海运垄断地位上跌落下来,而且从一战前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远超英国。192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7%,将近一半,而英国仅占10%。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被纽约取代。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两度袭击英国。1931年,英国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1.04亿英镑的国际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放弃金本位制是英国经济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病”的说法开始流行。至70年代,世界舆论开始将英国称为“欧洲病夫”。“英国病”的症状可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缓慢,增长速度在战后居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倒数第一位。第二,产业结构老化,产业比重失调,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三,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低落,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穷亲戚”。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并蝉联三届,成为19世纪末索尔兹伯里勋爵后,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上台后即大刀阔斧地进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改革,使英国经济开始止跌企稳回升。撒切尔夫人在位期间创造的业绩,被称为“撒切尔奇迹”。“英国病”开始“痊愈”。


冯玮


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英国的经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需求和消费的关系似乎断开了:一方面人们没有钱,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物价快速上涨,好像人们有数不完的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胀”现象,通称“英国病”。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购买力疲软,物价下跌。随之市场缩小,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失业率上升。因此20世纪50年代,欧洲很多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实行福利政策。即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需求:人为扩大市场,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当时,英国也是这样治理二战后的萧条的。


后来,凯恩斯主义的神话渐渐被打破,因为扩大消费的必然手段是扩大公共开支。公共开支太大,尤其是福利开支太大,造成的恶果就是税收增加。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率,妨碍投资,生产效率下降,失业率下降。因此产生了前文所说的“英国病”。

此外,战后英国大量进口外国产品,随之导致收支失去平衡。英镑危机和贬值加剧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病”愈加严重,人们要求增加工资的呼声更为强烈。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认为,英国病是“好战的工会制度,低劣的管理,政府的原地踏步政策,在文化上对刻苦工作和企业家进取精神持否定态度,劳动力不能流通等混合在一起的综合征”。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肯尼迪,著有《大国的兴衰》

为治理“英国病”,在不同时期,英国政府采取了控制市场价格、制定提薪法规和收紧银根等一些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很少能长久发挥作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实施货币主义政策,逐步改革,一定程度上治疗了英国病。

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

70年代,北海油田的发现与开采,为英国赚取了大量外汇,使得英镑升值。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英国把自己拴在欧共体实行的农产品高价政策上,同时还把国内市场敞开,滞胀现象好转。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经济衰退趋势呈现出一种平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历史研习社


英国病(The British disease)指的是英国在二战后经济滞涨的几十年,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世界工厂”地位动摇,衰退状态一直持续到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才有所好转。其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英国在二战后民生凋敝、生产率极低,多年殖民扩张给国内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而政府一直奉行凯恩斯主义,即认为经济衰败是由于需求减少,要想复苏应该采取扩展性经济政策,靠增加需求才能稳定增长。这种把社会经济活动过度简化为供求关系平衡的理论确实有一定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就业领域。但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这一理论不是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政府对凯恩斯主义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忽略。 其次,英国的工业化开始较早,城市化进程也早,这一人口从乡村涌向城市的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带来产业结构失调、城市犯罪率高的问题,这也属于“英国病”的症状之一。最后一点就是,这一时期英国国民当中,尤其是年轻人当中,弥漫着一种严重的民族怀疑情绪,普遍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悲观,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其实就是一种由于经济不稳定带来的社会心理失序。


胡哲


英国人有病吗?说心里话英国人却是病的不清。不要喷我,我是正理歪解。头条问答是对英国过去的那种经济病态说事,我说的英国人病的不清,是说另一个方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是日幕西山了,还在充世界老大。鬼子就是鬼子,没什么好心眼,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都可以看到英国佬的鬼影。美国佬就是英国鬼的爹,爹说一句,儿子马上应声。造谣诬蔑,弄虚作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英国佬得的是疯牛病,狂犬病。都快变成三流囯家了,还对别的囯家指手划脚,真是不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对付这种流氓囯家不用客气,打两个耳光,脸上吐口吐沫它就变成孙子了。这就是英国病,碰见硬的装孙子,碰见软的装强盗。该揍就揍不用客气,就像老子打儿子一样,不听话揍一阵就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