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如何識破理財騙局,哪些瞞天過海的理財詐騙都有這些特點

三十六計看理財—瞞天過海篇

三十六計作為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很多人對於三十六計的認識,還停留在軍事上——行軍打仗,攻城略地,這才是三十六計的主戰場。

實際上,三十六計裡蘊含的智慧,遠不止用於軍事這麼單一。

由於三十六計是人性本源出發,研究雙方或者多方博弈的一類學問,所以有人在的地方,有博弈在的地方,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亦或是我們日常的理財當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鑑價值。

那麼,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如何利用三十六計中的經驗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財。

前段時間開兩會,有兩位在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領導,出來喊話群眾,讓我們增加理財風險防範意識。

一個就是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郭樹清說,比如聽到保本高收益,要舉報!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金融欺詐。

另一個人就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他說,“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兩位高層可謂是苦口婆心,從他們講話我們不難發現兩點,第一就是現在金融理財詐騙確實很多,所以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另外就是老百姓在理財方面,確實是風險防範意識不高,所以一聽到保本高收益,就很容易被“忽悠”了。

如何識破理財騙局,哪些瞞天過海的理財詐騙都有這些特點

其實,對於這類保本高收益的金融詐騙,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看穿了。

三十六計第一計,就直指這類金融理財詐騙的本質,戳穿了其帶著偽裝的本來面目。

這第一計的名字就是——瞞天過海。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原典。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啥意思呢?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防備的周全的時候,就容易思想懈怠,經常見到的東西,就往往不會懷疑。陰謀往往隱藏在讓你覺得確定的事物或情景中,而不是出現在不確定的事物中。越確定的事情裡,往往蘊含著大風險。

當您去買理財的時候,您是不是非常希望買保本理財呢?這就是我們的人性,追求保本,追求確定性。

當您聽到某家理財公司跟您講述自家平臺的理財產品完全保本,按月付利息的時候,您是不是也非常心動,甚至當時就有購買的慾望。這個時候,您的人性,被那些理財騙子們充分掌握並完全利用了。

瞞天過海這個計策,就告訴我們了,越確定的事情裡面,就可能越蘊含著大的風險!

放到理財這件事兒上來說,越強調承諾保本的理財,就越容易出風險!

理財詐騙犯罪是一種高智商犯罪,因為這些設計騙局的人,都在利用我們的人性。

理財騙局的設計,往往就是盡全力製造各種假象,讓你感覺到確定,讓你感覺到放心。

比如,理財騙子公司為了彰顯自己有能力實現保本高額的回報,往往會宣稱自己有著多麼強大的資產管理團隊,讓您相信理財團隊的“專業性”。

還有一些理財詐騙,是以塑造某一個人的形象,來騙取老百姓信任,“股神”,“理財大師”等頭銜經常會往他們頭上扣,目的讓人更加崇拜這個所謂大師,相信這個專家是多麼厲害,培養追隨者。

所有的這些手段,都是為了讓你感到確定,直至你放鬆你最後一層防備心,習以為常的接納,畢竟“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嘛!

想要破這樣的騙局,實際上很簡單,就是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你懂瞞天過海,我也懂,知己知彼嘛!

在購買理財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註重審核那些“理財規劃師”的語言,當你聽到他總是提到“保本沒問題”,“我們團隊是很專業的”,“我們總監是股市神童”,“你沒看廣告嗎,那個當紅大明星代言的”,“我們家人都把錢投給公司了,按月發收益,年化10%肯定沒問題”等等言論的時候,我們就更應該提高警惕,多個心眼兒,不上當受騙。

在鑑別可以投的平臺上,除了應該多個心眼,還應該具備一定的選擇技巧。

首先,我們應該選擇真實的,可以查證的,並且具備大資金實力背景的平臺。

一般情況下,安全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具有真實國資背景,上市公司背景,獲得風投鉅額投資,創業型網貸平臺。

第二,必須合規。監管出臺了很多網貸平臺規定,特別是銀行資金存管,在我們投資的時候,務必認真考察下,該平臺到底有沒有資金存管,或者在平臺管理方面有沒有不合規的地方。

第三,信息披露好,透明度高。信息披露作為網貸平臺備案考核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非常重要,信息披露的越詳細,平臺透明度越高,該平臺就越可信,風險也就相對較低。

第四,保障模式。很多騙子公司都依靠“口頭保障”,僅是口頭宣稱是保本,並沒有實際保障措施。而正規的平臺,往往都有各種實際的保障條款,比如第三方擔保,保險公司承保等等。

第五,平臺存續時間要長,不要短。平臺標的收益率要適當,不要太高。

網貸平臺成立時間越長,存續期越久,越穩健。平臺標的收益率越高,越不靠譜。

第六,網貸備案正在緊鑼密鼓,能夠通過備案的企業往往就是“真金”,屆時再投資通過備案的網貸平臺,也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