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我不愿在热闹的人群中独自一人

前一阵子,在一个大学讲课时,听他们说起,现在的大学生有个常态——再怎么样,也不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如果吃饭没人约、找不到人“陪吃”,就宁可买回宿舍自己吃,也不愿在热闹的人群中独自一人。“这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其中一个学生说到。

我不愿在热闹的人群中独自一人

闯荡社会的我们,现在似乎也有这种状态。

人类是群居生物,天生就需要情感连结,需要有份归属感,在人际互动中成长与茁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高曼曾经提出:“人类的大脑设定原来是用来适应群体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这称为‘社会脑’。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社会适应能力下的‘副产品’”。

“就演化的观点而言,高等生物之所以选择群居,是因为能在群体中可以善用群体的优势,让其后代在自然的演化竞争中生存下来。”

渴望情感连结与归属感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只是,生命那么长,我们免不了孤独一人。虽然多数人并不会太过在意,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孤独的状态只是暂时的。自己仍有家人、朋友或可回归的团体。他们甚至能享受独处的乐趣。换言之,孤独不会给他们带来不安,相反这正是他们认为现阶段足够安全表现。

但如果非常(甚至极度)害怕孤独,又是怎么回事呢?

日常工作之余,我们常忙着经营各种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或出自于工作上的需求,或出于利益相关,或源自学校,儿时建立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让我们透过人际的互动,相互取暖(或各取所需);然而,不少人积极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却是为了逃避内心的孤独感。

我不愿在热闹的人群中独自一人

曾有一个来访者对于可能存在的孤独有着极度的焦虑。她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职场女性。初入社会的她告诉我,自己极度痛恨孤单一人的时候。

虽然她在一间大公司里任职,白天和一大群同事一起工作。下班后,总是邀请好友共进晚餐,接着逛逛街、喝喝小酒、或者唱歌直到深夜。而假日也不闲着,一定会邀请好姊妹一同找各种节目欢度假日。总之,她尽量不让自己落单一人。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既孤单又寂寞!我很害怕这种孤独一人的感觉。”

“那么,当在人群中时,会存在类似感觉吗?”

“好像也会呀!”她稍作停顿“其实,如果一群人在一起,大家各聊各的,没人注意到我时,我心里那股‘凄凉’的感觉就会出现。”

“那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我会尽快找人互动,说说话也好,有点交流会让我舒服一些。总之,我希望让人注意到我!”

一个极度害怕孤独的人,事实上是很渴望受到别人无时无刻关注的。为了被看见,同时被认同,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团体中成为一个“热心”的人。因此,这位来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练就了“察言观色”的功夫,身旁的人有任何需要,立即送上关心或照顾。抢先别人一步承担起团队里或朋友之间重要的任务。然后把自己弄得又累又忙,虽然自己知道自己不该这么拼命,或者集体中的其他人可以为她分担。然而,她停不下来!

“有时候,越是为他人的事情辛苦和忙碌,就越有孤单的感觉!”

“我不是很能理解?你不是因此才被人们看见吗?”

“我也不懂…… ”她陷入沉思中。

“会不会是你需要的其实是有人真正地理解你?而这份理解,可能是成长过程中,很少体验过的…… ?”

听完了我的话,她像个孩子地哭了起来。断断续续地叙述着,自己小时候是多么渴望获得父母的关爱。每次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换得的却是父母轻视和冷漠:“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多年来,她多么的希望,在自己委屈受苦的时候,有人能拍拍她、抱抱她,心疼地告诉她:“我了解,这很不好受吧!”。

那一瞬间,她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寻觅的,是父母那温柔关爱的眼神;成长过程中在父母那儿得不到,在往后的人际关系中更是遍寻不着。

我不愿在热闹的人群中独自一人

​于是,从她懂事以来,便急着经营各种人际关系。她将自己塑造成“交际花”的姿态,穿行在各个群体之间,与任何人都能相谈甚欢。在旁人看来,她是个在人际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她为自己创造出各种可以被注目、被肯定、被认同的舞台。可是,越是如此,当她站在聚光灯下时,就越是感到孤独;而害怕孤独,又促使着她片刻不得闲地与人互动。这就变成了一个循环。特别是,一旦她努力对别人付出,而对方却没有如她预期地那样给予她回报时,就会让她感到委屈与愤怒,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认同,而且还被狠狠“抛弃与背叛”了。

“所以,即使你有再多的朋友,社交生活再丰富,也赶不走内心对于孤独的恐惧!反而,只会更显得你难以获得理解,内心终究是孤单的。”

“那我怎么办?”

“我们需要去建立一段“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我回答到。

那什么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呢?

她还是没明白,于是我继续问她,“你觉得和我的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挺舒服,蛮能被充分理解的。”

“那生活中,你有这样的谈话对象吗?”

她摇摇头

“如果没有,就去建立一段能像这样谈话互动的人际关系吧!”

就像这个来访者一样,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段“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交际花”的人际关系。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在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中,双方会深度交流彼此的感觉与想法,会愿意贴近彼此的心情。在相处中回应对方的难过、悲伤、忧郁、失落与烦燥。在这样的关系互动中,双方可能会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与对方分享和暴露,并且愿意信任对方能充分理解和保护自己的脆弱。

我们不只是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而且还要有能够拥有揭露疮疤的勇气,并且去感受被温柔地包容这些痛苦与脆弱。这样的关系互动,才是滋养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对一个长期要求自己站在聚光灯下,不容出错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冒险。然而,她能来到我面前,卸下武装和保护色,暴露自己的脆弱,谈起自己的不堪,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此刻,对于孤独感的疗愈,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当我们能在生活中获得足够的“人际安全感”时,便既能与他人深度交流,又能够享受独处时光,真正体会到:“有人陪很好,但一个人也很不错”。

这里是愁啥,一款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app。如果你遇到了人际方面的问题,不妨来愁啥和咨询师聊聊。愁啥?来聊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