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拉扎”節是流傳於甘肅中部臨洮縣南部的南屏、衙下,渭源縣麻家集、峽城一帶以及康樂縣部分地區的民間節慶活動,一般從農曆七月中旬開始到十月中旬結束,歷時近三個月。在這個漫長的節日裡,以村社為單位,依次舉行為期三天的活動,在節日期間,每家皆備酒饌,以待親朋,亦往他家表示祝賀。整個村社人人皆為客亦為主。由於拉扎節在秋收之後,由整個村社集體慶祝賀,所以對拉扎節這一民俗活動的解釋多為“秋收後把莊稼‘拉扎’(隴中漢語方言,聚集之意)表示慶賀。”這種解釋顯系望文生義。拉扎節流行地區在歷史上系漢、藏、蒙、羌、土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語言交融在所難免,故在漢語方言中羼入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並不鮮見,如臨洮一帶方言“一掛”(意為‘全部’、‘所以’),“胡度”(意為‘非常’、‘確實’)。這兩個詞皆為土族語羼入漢語方言者。定西方言“哈來”(意為‘是不是’為蒙古語‘哈喇’之音轉,方言“來”亦讀“喇”,為雙聲對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茲不贅舉。由此可推知“拉扎節”一詞當為少數民族詞語“拉扎”和漢語“節”的組合。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那麼,“拉扎”究為何種語言呢?據《渭源縣誌》(1998年修):“‘拉扎’盛行在麻家集,峽城一帶,其含義是藏語‘山神’,過‘拉扎’節就是敬山神的節日。”藏語“山神”今有兩讀,據藏族學者格勒著《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現在稱山神為‘寫多’[gzhi baag],意為‘業主’,有些地方又稱‘拉則’[lartes],意為‘山尖’,類似於蒙古族‘敖包頂’”。

在今藏語中,“山”普遍讀為“日”。《中國古今地理通名詞釋》:‘日’【Ri】藏語音譯,意為‘山’,“‘扎日’【Zari】藏語音譯意為‘神山’”。藏族在歷史上普遍流行山神崇拜,而這山神往往是部落的始祖,如西藏阿喜色達部落自稱“珠日”山神的後裔,青海果洛部落自稱是“年保葉什寨”山神的後裔,相傳此山神是一個女性。過去,每到秋季,便要舉行大型聚會,稱為“洛覺”,屆時部落全體聚集於祖先神山周圍,舉行各種民間宗教儀式,這和流行於洮河流域部分地區的拉扎節民俗活動的核心內容極為相似。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拉扎節第一天必設壇請神,第二天祭神,在村廟院場設壇,插旗揚幡。法師手執羊皮單面鼓,擊鼓舞蹈,獻牲祭神。第三天跳黑神,跳黑神時,法師面塗黑墨,口含象徵虎牙的豬獠牙,扮作虎形,面目獰厲,邊歌邊舞,跳躍騰挪,同時將黑墨向圍觀者面上塗抹,被塗抹著則認為欣喜,認為吉祥。很明顯,傳統拉扎節的核心內容是祭祀。那麼拉扎節的祭祀主體是誰呢?我們仍然從“拉扎”的語源角度來考察,我們知道,漢語和藏語同出一源,屬漢藏語系。現在,同屬漢藏語系的民族,還有羌、彝、納西、景頗、普米、拉祜、白、阿昌等。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有同源關係。在這些民族語言中,“拉”或以“l”、“n”為聲母的字皆有以下幾種意義: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1.表示黑色。在古漢語中,納、瀘、驪、黎、若、李等皆具“黑”意,“盧”王力先生上古擬音為[ia]。《說文解字》:黸,齊謂黑為黸。壚,黑剛土。獹,黑犬。瀘,水色黑。驪,黑馬。藏語稱漢人為“嘉拉”意為黑衣人,。納西族之族“納”,彝族自稱“諾蘇”、“納蘇”,皆有“黑”義。

2.“拉”有虎義。在漢藏語系民族語種裡,納西族稱虎為“拉”,哈尼族稱為“哈拉”,拉祜族稱“拉卡貝”。土家族稱公虎為“李爸”,母虎為“李尼卡”。“彝族有很多支系崇拜虎。雲南哀牢山彝自稱為‘羅羅’,即彝語‘虎虎’的意思,又稱公虎為‘羅頗’、母虎為‘羅摩’,與對本支系的彝族男人或女人的稱謂完全一致”(見李紹明、馮敏著《彝族》)。

再看古文獻。漢代楊雄《方言》:“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只李耳。”《廣雅.釋獸》:“於?李耳,虎也。”《說文.虎部》“虍,虎文也,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即在漢語中,凡以“虍”為部首的字,皆有虎意。又據考證,古代節俗中的“臘月”之“臘”原義為虎,上古臘月祭“太一”、“太一”即虎神(見陳久寶,盧蓮蓉《中國節慶及起源》)。又,《山海經.海外北經》:“有青獸焉,狀如虎,名‘羅羅’”。

3.有“女”義。西藏有聖湖“娜木措”為“仙女湖”之意。位於甘、川交界的“郎木寺”之“郎木”,藏語義為“虎女”,郎木寺為藏族崇拜黑虎女神之地。

從以上考證,拉扎節所祭祀山神當為黑虎女神。

洮渭河流域居民上古即有崇虎習俗,其源甚古。

從民俗角度考察,渭河之“渭”,在渭河源頭渭源方言中讀“虞”,虞為“虍”部字,虞字金文象形為戴虎頭面具之人形,洮渭流域地區民間有做虎頭鞋、虎頭帽、虎頭枕的習慣。小兒乳名有“虎虎”、“虎娃”等,示為虎的後代。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在拉扎節民俗活動中,還有個細節值得注意,即送火把的儀式。在拉扎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扎制一個長丈餘的火把,當夜幕降臨,各家各戶點燃火把繞村而行,一起聚居到舉行跳神儀式的村口神場。這樣的儀式同樣存在於藏緬語系的其他民族。文化學者張勝冰考證:“氐羌系統的民族歷來就有用火祭祖的傳統”,“由氐羌中的羌演變來的彝、白、納西、普米、拉祜、阿昌等民族,習慣在農曆元月二十日這一天以火來祭祖,而同樣出自氐羌系的白馬人、土家族等則在農曆正月十五夜舉行濃重的‘火祭’,這種以祭祖為目的的火祭被稱為‘火把節’”(見漲勝冰《從遠古文明走來》)。

現在,有些地方文史研究者將拉扎節“跳神”活動解釋為“儺”似有不妥。儺,最早記載見於《詩經》。《詩經. 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難”。《周禮.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金黃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先秦古漢語中,難與儺語義相通)儺具有特定意義:即驅邪,而儺舞則有特定表現形式,即戴面具舞蹈。“面具舞蹈是全人類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儺舞則是這種共同文化現象中的中國方式。儺是‘除’的意思”(見《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儺舞條》)。而拉扎節跳神均無面具。且整個活動的核心目的在於對始祖的祭祀。筆者在臨洮南屏採訪得知,當地跳神分番神和漢神,扮番神者自稱“薩拉”,拉之意義前已述則扮番神者為扮“黑虎”。薩拉上身赤裸、手持扇鼓,肩頭斜搭一條綴有許多銅鈴和裝有十二個神符的帶子,腰繫由一串串小手帕組成的裙子。據扮番神者說,小手帕代表的是樹葉,表示先祖曾生活在山林。薩拉口含虎牙,面塗黑墨,騰挪跳躍如虎狀,並將黑墨塗於圍觀者。被塗抹者欣喜,認為吉祥,這種表演稱之為“跳黑神”。這舉動並非逗樂,它的深層寓意在於表達同為黑虎子孫。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至今,在彝族中仍保留有這種虎舞:“在節日或祭祀時,村寨中要跳這種裝扮成虎並模仿虎的動作的舞蹈,,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見李紹明、馮敏著《彝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母虎崇拜亦見於古代漢籍。《山海經. 西山經》:西王母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此處西王母虎齒與拉扎節巫師虎牙相同,西王母為虎形,又為女性形象,可知上古氐羌系先民所崇拜祖先圖騰為母虎。《又漢書. 地理志》“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其地即在今青海西寧市以西,為古羌人所聚居。西王母當為古羌語之音譯。藏羌語中,以M為聲母者皆有女性之義,為女性詞的詞根。如“郎木寺”為女神的寺廟,“嘉爾莫”為大女神,“志瑪”為女神大頭目。嘉絨藏族古稱“東女國”,奉嘉爾墓墨系多山為最神聖之神山。山神黑帽黑衣黑靴,以十一月為歲首,農曆七月十三日為女神的誕生日(見袁曉光《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從考古角度考證:與洮河流域馬家窯文化有傳承關係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罐有虎紋圖案。彩陶罐多為禮器,說明在五千多年前渭河上游及洮河流域一帶居住著崇虎先民。馬家窯文化初步認定與上古氐羌先民有關,是古氐羌與西遷東夷少昊氏虎支系融合而創造的文化,其文化始祖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多年前的伏羲。伏羲、女媧氏族同出於華胥氏,皆為風姓,史乘和傳說皆謂伏羲和女媧為兄妹,實即互相通婚的聯姻氏族。周易文言傳之乾卦九五:龍飛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鳳從烷,虞翻注:乾生龍,雲生天,故從龍也,坤為虎,風生地,故從虎也。這段文字映射了虎圖騰源自風姓氏族,是伏羲女媧這連個聯姻氏族融合後構成的部落的總圖騰,伏羲亦作慮羲,慮字屬虎部字,亦說明伏羲與虎崇拜有關。文化學者劉堯漢在《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以令人信服的考證指出:“渭水源出天水地區(筆者按:此處有誤,應是定西市轄區)渭源縣,東經天水縣入陝西境,為古羌水,即古羌居地,楊和森《圖騰層次論》:“原來的氏族圖騰名號‘伏羲’,即是原生圖騰。黑虎、白虎則由原生圖騰分衍而來,我們稱之為衍生圖騰。黑虎、白虎氏族繼續分衍,遷徙到廣泛的地區,在漫長的時間內形成遍佈中國西部今漢藏語系各族人民。”至今四川哀牢山彝族在舉行祭祖大典時在葫蘆瓢凸面繪一黑色虎頭,懸掛在大門門楣之上,表示這家人是虎的子孫並且在祭祀虎祖。值得注意的是,其所繪虎頭圖案與馬家窯彩陶虎首圖案完全一致。文化學者孫新周在對二者從美術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後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兩者是何其的相似,惟質料不同而已。兩者形制和風格的雷同,幾乎使我們忘記了它們在時空上的巨大差距。...這件彝族虎頭面具(吞口)正是從遠古羌戎虎氏族圖騰脫胎而來,它傳遞給我們的文化信息,其寶貴之處就是在於,它不但表明了今日彝族虎頭面具是遠古羌戎圖騰文化的延伸和原始宗教和巫術在民間的繼續,而且也告訴了我們它的源頭就在西部黃土高原的湟渭之間。”(孫新周《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在隴中方言中,渭河讀作“虞河”,虞為虍部字,本意指鄒虞,為虎形獸,虞字字形為帶虎面具歌舞之人。隴中民間兒童服飾有虎頭帽,虎頭鞋,虎肚兜等。家中掛虎畫謂可辟邪,這都是遠古虎崇拜在民俗中的遺蹟。

通過以上音韻學、語言學、民俗學及地名學等多角度考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流傳在洮河中下游及渭河源頭一帶的“拉扎節”其原始內涵為氐羌上古先民對先祖黑虎女神的祭祀活動,也說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渭河上游及毗鄰洮河流域,居住著一群以黑母虎為圖騰的居民,他們是遠古氐羌先民和東夷西遷的少昊氏虎支系的融合,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創造了燦爛的馬家窯文化及其後的辛店、寺窪等文化,並將其文化因子頑強的保留在五千多年後的拉扎節民俗活動中,讓我們看到了遠古先民虎祖崇拜的雪泥鴻爪。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跳儺舞祭神靈慶豐收——定西臨洮拉扎節


注:文章轉自《隴中地域文化》“拉扎”節與黑虎女神崇拜——張仲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