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湖北黄鹤楼亦因这段佳话名声大振。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诗仙挥毫

此事给予后人许多遐想。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迁客骚人游历之中有感于命运多舛、山河壮美、禅意道学等在景区挥笔疾书、留下墨迹?我们从泰山石刻说起。

古人认为泰山最高,靠近天庭,自始皇祭天、封禅泰山后,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刻石记功的圣地,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于是,环山四周留下了众多历史悠久、造诣非凡的碑刻、题名。泰山便成为一处承载中国一脉相承、形变神异的书法艺术的天然展馆。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泰山石刻

不过,中国古代文人的“涂鸦”更多体现在“题壁”上。“题壁”内容多体现为诗。题壁诗起于汉朝,兴于唐宋,是古代诗歌的瑰宝,也是当今旅游文化的载体。古时竹简纸张不便于保存,手抄本易出现纰漏,而印刷技术发展慢,不普及,也不利于书本传阅。寺庙、驿站、酒肆、石壁、楼阁的墙面便成了雅士发表新作的“自媒体”。此外,这些地方人流密集,诗文传播快。其间产生不少奇闻轶事,许多妙文佳句也因此被流传了下来。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迁客骚人

诗人有感于斯,题壁赋诗,诗词的传播也让四海八荒的名胜古迹越发声名远扬 。比如,苏东坡赴任汝州途中,经过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因诗中带画而寓理于物,被广泛传播,庐山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时至今日,不少旅游社仍把这首诗作为游庐山的导游诗,让游客从中体会蕴含的庐山美景。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题西林壁

浙江绍兴的沈园也是因诗人陆游与爱妻唐婉之间悲戚的爱情故事而闻名的。据说,陆唐夫妇伉俪情深,却被陆母棒打鸳鸯。二人后在沈园偶遇,两相唱和《钗头凤》,道尽了世间薄凉风尘恶。如今,沈园影壁上的两首《钗头凤》为后人合成,向游客展现了陆游铁汉柔情的一面,使人读来黯然神伤、叹惋不已。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悲情《钗头凤》

宋代后,印刷术逐渐发展,题壁风尚有所消退,但仍有人以题壁发表诗文。就说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水浒传》中的宋江、卢俊义都曾题壁写诗过。其中,宋江的一首题壁反诗,更让本为民间酒肆的江西九江浔阳楼名声鹊起,成为景区。此外,《红楼梦》是刻在石头上的故事;而《西游记》中大圣在如来佛指上写着的“到此一游”,更是被一些热衷在景点涂鸦的不文明游客认作“鼻祖”。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四大名著中“涂鸦”现象

唐宋时期,题壁诗虽盛行,却也注重环保。为免墙壁脏乱有碍观赏,也为题壁可重复使用,古人发明专供题诗用的板子。唐代称为“诗板”;到宋代又称“诗牌”。板上刷有白粉,被题上诗后,如不想保存,重新粉洗,便可再利用。

千年前,李白在此涂鸦:无关风月,只为情怀

今人“涂鸦”

在今天,不少景区也专门建设旅游文化墙,让游人随意刻画、书写、张贴。诚然,古人题壁并非都是阳春白雪,今人涂鸦亦非都是下里巴人。但我们呼吁在游览途中,少些格调不高且破坏文物涂鸦。愿留下足迹、带走回忆、文明出游,更期待中国山美、水美,更显人心美。

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