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商旅不行 機票沒底 民航業“補血”渡難關

□實習記者 許予朋

進入復工期,機票價格仍普遍走低。記者從飛豬等多個機票售票平臺獲悉,受疫情影響,3月份多條國內航線機票最低價格不足100元。即使是以往最繁忙的北京—上海航線,也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現了2折左右的“白菜價”。

中國民用航空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1月25日至2月14日,民航日均運輸旅客47萬人次,只有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另外,截至2月15日,國內外航空公司共辦理免費退票2000萬張,涉及票面總金額超過200億元。儘管隨著疫情形勢穩定,復工復產節奏加快,“商旅不行”的現象已有所改善。機票價格“跳水”背後,是航空公司難以掩飾的“失血”現狀。


商旅不行 機票沒底 民航業“補血”渡難關


民航爭分奪秒恢復航班

據悉,2月20日,東方航空表示,近期經過市場研判,計劃於2月底至3月陸續恢復執行國內、國際部分航線。

3月1日,海南航空稱將在3月1日至7日間恢復2000班航班,此前該航空公司已經恢復450餘個航班。

為進一步滿足中泰兩國人員物資及人員往來需求,3月6日起,北部灣航空將對原有南寧—曼谷航班加密,由每日一班變為每日兩班。

飛友科技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10時,全國計劃航班1.58萬架次,預計執行航班7341架次,取消8430架次,取消比例逐日下降。國際航班方面,當日計劃航班4125架次,預計執行航班1312架次。

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民航業一直在為境內外政府部門、慈善機構、社會組織、華人華僑、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等組織、個人捐贈的救援物資以及全國各地醫療救援隊提供航空運輸服務。然而由於民眾出行受阻,春運期間旅客發送量驟減,加之需要承擔的退改票損失,航運企業的短期流動資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航空公司面臨鉅額損失

中國民航企業管理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員邱連中根據三大航空公司2018年財報歷史數據推算,在航班“低谷期”2月份,內地市場每天損失的收入接近12億元,而國際市場每天損失收入3億多元,全國每天損失收入15億元。按月算,1月份行業收入損失13億元,主要是在內地市場;2月份估算的行業收入損失達到近370億元。3月份預計國際和地區市場還會在低谷徘徊,內地市場可能有些許改善。如果疫情延伸到四五月份,行業的收入損失總額有可能接近1000億元。

“現金是航空公司正常運營的血液,同其他產業不同的是航空公司的現金有相當部分是乘客的預付款。當運力和收入大幅削減,乘客紛紛退票時,現金流緊張的航空公司面臨嚴峻考驗,出現了非理性行為。”針對近期機票價格大幅“跳水”現象,邱連中指出。

不過在資深民航專家林智傑看來,近期出現的一些大幅折扣機票說明了中國市場進入了一個逐步復甦階段。“一個航班確定要飛,多一位旅客增加的成本其實很低,大概就100多元錢。對國內航班來說,只要一位旅客機票能賣到100元或者150元以上,就能收回這位旅客的成本,對航空公司就有效益貢獻。”林智傑說。

但仍有分析人士表示,考慮到各項飛行成本及基地運營成本,機票價格“大跳水”仍可能令航空公司損失慘重。

銀行助航空公司發行“疫情防控債”

面對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的收入損失,航空公司應如何自救?記者注意到,除了用極低的價格吸引客戶,許多航空公司選擇依靠外部“輸血”解現金流之急。

上海清算所網站顯示,從2月6日開始,東方航空共募集“超短期融資券(疫情防控債)”5期、南方航空6期,分別合計募集資金110億元和80億元;此外,廈門航空、四川航空、深圳航空等地方航空公司也數次通過此種途徑補充現金流,單次金額在3億元到10億元不等。依靠外部“輸血”儼然成為航空公司自救的最有效途徑。

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採取支持航空企業發行“疫情防控債”等方式,為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流動性暫時吃緊的航空公司保駕護航。

比如,交通銀行是南方航空第六期“超短期融資券”獨家主承銷商。據介紹,南方航空在湖北省的航空市場份額佔比近40%,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從交行了解到,該項債券已於2月13日成功發行,發行規模25億元,期限90天,本期募集資金中的10億元將用於因支持疫情防控等原因而支出的流動資金,以及補充受疫情影響的航空客運業務的流動資金。

2月20日,由中國農業銀行獨家主承銷的東方航空2020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資券”也成功發行。據農行方面介紹,募集資金中的2億元將用於補充東航集團及其子公司因運輸救援物資、醫護人員、滯留海外公民,以及為旅客辦理退票、改票而支出的營運資金。

1月24日至2月5日,廈門航空共執行7次特殊包機任務,並從紐約、溫哥華、悉尼、東京、首爾、馬尼拉、雅加達、宿務等國外運回物資163噸,有力支持了抗擊疫情工作。記者從平安銀行廈門分行了解到,該行主動聯繫廈門航空,在總行的支持和企業的配合下,於2月14日順利發行廈門航空2020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該筆業務也是平安銀行發行的首筆“疫情防控債”。

對於這類特殊時期發行的債券,招商證券固收團隊首席分析師尹睿哲認為,“疫情防控債”發行初期已有“開門紅”的跡象,這既是機構支持疫情防控的體現,也是假期後供需不匹配造成的結果。可以預見的是,復工緩慢對產業鏈的衝擊已經開始顯現,參與防疫債發行的企業有望繼續增加。

記者也注意到,面對中國民航業可能面臨的損失,目前航空公司發行的融資券仍是“杯水車薪”。未來,航空公司“收復失地”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