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皇帝駕崩後,妃子是如何殉葬的?

查伯


不是歷朝歷代都有帝王駕崩,妃嬪殉葬的傳統,只有少數幾個朝代和為數不多的帝王在死後才採取了這種不人道的手段。明代之時,殉葬風氣最盛,單朱元璋一人,就有40名妃嬪殉葬,直到明英宗之時,才有所改善。清代皇太極、順治之時仍有殉葬,到了康熙年間被禁止。

至於要哪個妃嬪陪葬,這個沒有明確人選。有的帝王在生前就立下遺囑,要求某個妃子隨自己殉葬,有的則是帝王死後,被政敵或者新君強迫殉葬。

一般妃子在殉葬之前,會先行被勒死或者毒死,也有少數是被活活關進墓穴地宮,任其死亡,這無疑是最慘的。

目前大量關於妃嬪殉葬的史料留存下來,看過後,你會知道,殉葬之人不止是妃嬪,另外還包括宮女、太監、侍衛等等。有些朝代比較開明,帝王駕崩之後,不予活人陪葬,只放入泥人、陶人、或者木人陪葬。

但是明朝卻恰恰相反,自朱元璋開始,便興起這股子不正之風。目前有史料便記載下明朝永樂年間的一次殉葬。當時皇室挑選妃嬪宮女共50餘人,這些人在殉葬當日,先讓她們於殿外用餐,吃完之後,帶入殿內,此時早已擺好幾十個小床,每個小床的頂梁之上,懸有白綾,這些妃嬪宮女哭聲震天,但是負責人卻無動於衷。最終全部自己將脖子套在白綾之上,結束了卿卿性命。


大獅


古代皇家殉葬的方式大多分為:飲毒酒,自縊,活埋及水銀毒殺。其中,以水銀毒殺最為殘忍。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水銀具有防腐作用,比如秦始皇陵墓下邊就有水銀,為了保持屍體經久不腐。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駕崩後,才開始使用水銀毒殺殉葬者。具體操作為:將殉葬者麻醉後在其腦袋撬開一個洞,往洞裡灌入大量水銀;或者從嘴巴灌入腹中,殉葬者在麻醉中死去,屍體也得到經久不腐。

這種殘忍的殉葬方式用的不多。

明朝時期,大多以自縊的方式處理殉葬的妃子宮女。



比如明成祖朱棣駕崩後,挑選出殉葬的嬪妃宮娥共三十多人。集體被縊那天,眾人在殿外用餐後被帶至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殿內已放好三十幾張小床,殉葬的嬪妃宮娥被迫站在上面,頭頂是已打結好的繩圈……“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這是朝鮮的《李朝實錄》記載的關於給成祖集體殉葬的詳細過程。

一般來講,殉葬的嬪妃均為皇帝在時未有子女的嬪妃,但後金努爾哈赤的愛妃阿巴亥就比較慘了,雖然生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位皇子,但努爾哈赤死後她並不能因此逃過政治鬥爭的漩渦,被逼自縊殉葬,享年37歲。



至於活埋,也真好不到哪裡。即將一群殉葬者驅進墓內,給予少量食物,墓內已裝好機關石門,但凡關上石門,便不可再打開,嬪妃宮娥們就這麼因氧氣稀薄而慢慢窒息,可謂一個讓人恐懼的過程,長痛多半不如短痛。比如周幽王的墳墓被打開時,墓內排列幾百具白骨,或仰或臥,或跪或坐,都能看出她們在死神面前多麼絕望和恐懼。

而毒酒,就是宮人們在皇上駕崩確定殉葬者名單後,以毒酒送至嬪妃宮娥處,強行灌下。仁慈點的會事先不聲張,不知不覺將其毒死。

活人殉葬是一項極其殘忍野蠻的制度,當然很多朝代對此都有收斂,比如秦朝時多用陶俑、木傭代替活人。而明朝英宗朱祁鎮便徹底廢除這一制度。

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雖然曾有土木堡事變這一黑歷史,但也不能否認他是個寬厚仁慈的君主。


微影悼紅


人殉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斷斷續續存在,漢朝的時候皇帝全面的禁止了這件事,即便這樣依然是屢禁不止。使用活人殉葬是對人性的一種毀滅,那麼古代皇帝駕崩之後,如果要讓妃子去殉葬的話,一般都是怎麼做的呢?有個別君王他在死前會命令後宮的妃子陪他一起死,目的就是希望這些妃子們能夠在地下陪伴自己。

妃子殉葬的方式首先第一種便是活埋,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因為畢竟這些女子都是妃子地位不低,直接活埋太過殘忍,一般活埋的方式就是讓妃子們進入地宮,然後封死地宮大門,這些妃子也就只能在裡面等死,歷史上使用這種方式讓妃子殉葬的不多。

賜毒酒是比較常見的方式,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就是,被選中的妃子不會拼死去抵抗,因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被選為殉葬者,也可以說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喝下了毒酒,等她知道的那一刻藥性已經發作,反抗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明擺著告訴妃子被選中去殉葬,因為統治階級要求她們使用白綾自盡,通俗的說就是上吊自盡,一般來說這種方式妃子們的反抗都很激烈,不是誰都有自盡的勇氣的,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太監強行將她們放上去然後一腳踢開板凳,這種方式也比較殘忍。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暴斃之後,他的皇后述律平臨朝行政,因為兒子還太小了,這個時候有些大臣就不樂意了,等到耶律阿保機下葬的時候,便有大臣故意說要讓述律平去陪葬,該民族一直有這個習慣,述律平聽到後二話不說直接將自己的右手砍下來放入棺材去給耶律阿保機陪葬,因此她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斷腕皇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在古代,皇帝不僅僅是陽間的皇帝,而且還是和他同期人的陰間皇帝,在這個意識下,就有了“事死如事生”禮制理論,所以有些人自願隨皇帝一起死,這樣的死忠,多數都是臣僚。

作為皇帝生前的女人一一妃子,從禮制理論上更應該去陪君伴駕,所以古代皇帝妃子殉葬便非常常見。

不過在秦始皇之前,多數以奴隸和臣僚殉葬,秦始皇時,秦二世下詔書說“先帝后宮未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自此,妃子殉葬開始了。

從漢武帝到唐末,殉葬被陪葬代替,既達官顯貴皇親國戚死後陪葬在皇陵周圍。

宋朝時,邊疆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有殉葬制度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殉葬再度興起。


明朝時妃子殉葬又死灰復燃,據(李朝實錄)載:明成祖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 庭,餉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圈中,遂去其床明英宗反對殉葬,自英宗後,明朝不再有殉葬了。

清朝入關前有殉葬慣例,所以清朝前期也有妃子殉葬,比如,多爾袞的母親就殉葬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到康熙年間,中國皇室才不再有殉葬禮制。

活人殉葬,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確實值得今天的人們反思和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的時光。


詩人的眼睛83314


在古代,女人一直以來是沒有地位可言的。

那些生活在宮中的妃子們,更是被看成是皇帝的私有品。皇帝死後,往往會讓妃子們殉葬,稱為“人殉”。

那麼,這些妃子本來活得好好的,要讓她們殉葬的話,都是怎麼做到的呢?

自殺。

在早期,人們普遍有一種忠君的愚昧思想,覺得為皇帝殉葬是一種待遇和榮耀。因此,那些殉葬的妃子都是主動自殺。

有記載說給努爾哈赤殉葬的4名宮女就是主動自殺死的。

自殺的種類,大概有自己喝毒酒死去。

還有“白綾賜死”,也就是用白綢布掛在樹枝或者房樑上,妃子們自己上吊結束生命。

他殺。

其實後期,人們知道了生命的可貴,不再愚昧地堅持一些忠君的思想觀念。主動殉葬的意識很少了,大多數的妃子,都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必須殉葬的。因此,就得需要“他殺”了。

他殺的手段就比較多了。

1. 吊死。

有明確記載的是明成祖朱棣死後,他的妃子為他殉葬的過程。

一般情況下,在吊死殉葬者之前,會給安排一頓好吃的,好讓這些人不至於做個“餓死鬼”。

當然,這些人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對於這頓“最後的晚餐”,一般人是沒有胃口的。人們常常會痛哭流涕。

2. 毒死。

毒死的主要方法就是給殉葬者灌水銀。

在擬定好殉葬者的名單以後,這些妃子會被安排喝下類似安眠的藥物。

然後,趁她們還活著的時候,在頭頂上開一個小口子,在身體之中灌入水銀。

因為水銀有防腐的作用,所以這些殉葬者死後多年,面容還是栩栩如生。

因為皇帝們相信,只有這樣製造出來的屍體,才會嚇住盜墓賊,不至於讓他們繼續盜墓。

3. 活埋。

就是把殉葬的妃子的手腳捆住,擺成一定的姿勢。

當然大多數是讓殉葬者身子彎曲,臉朝向墓主人,放進墳坑裡,然後快速地填土。

這樣,殉葬者會因為沒辦法呼吸,窒息而死。

有的稍微“人性化”一點,還要給殉葬者注射一些麻醉劑,讓人死的時候不會太痛苦。

4. 砍頭。

這是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在現代發現的一些奴隸社會奴隸主的墓穴中,常常會發現一些殉葬者的頭被有規則地放在一起,而屍身卻擺在另一個地方。

不過這種方法後來就不用了,因為殉葬者不能保留一個全屍,迷信的統治者認為,這種屍體不全的殉葬者死後不能很好地為墓主人“服務”。

5. 放血。

為了保存全屍,後來人們就把殉葬者身上剌開一個口子,讓血流乾,死後再放入墓地裡。

明代自太祖朱元璋開始,殉葬制度開始盛行。

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雖沒有做過什麼大的事情,可是,卻是個比較有人性的皇帝。

他是明朝宣佈廢除殉葬的第一任皇帝。

後來清朝初年,殉葬制度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最終被康熙帝明令禁止。

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才正式告別歷史舞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生前未曾承恩寵,死於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宮深似海,香消玉殞幾人憐?

殉葬是愚昧,是強權,是對生命的戕害,是對文明的反動,很多女性正值青春年華,卻要被逼殉葬,何其悲也!


女性殉葬歷史悠久,盛行於奴隸社會

強迫女性殉葬萌芽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社會,春秋已不多見,秦始皇死時,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覺得老爹留下的後宮嬪妃沒法處置,只要是沒孩子的,全都強令殉葬,但這種不人道的制度秦漢後基本就消失了。

明清兩朝強權政治,妃嬪殉葬大行其道

明朝被認為是盛世帝國,但明太祖朱元璋卻重啟殉葬,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時期,皇帝死了,妃嬪殉葬是公開慣例,直到明英宗死時才被廢除。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殉葬嬪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嬪妃30多人;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嬪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鈺死後,殉葬人數不詳。這5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接近100人!


這些被迫殉葬的嬪妃,基本上都是後宮中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的女子,大多數生前只是宮女,但宮女也是人,她們的命一樣寶貴!

清初殉葬又開始抬頭。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睿親王多爾袞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後來各地官府甚至公開褒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修書立牌坊,直到康熙時期才徹底終結這一殘酷習俗。

妃嬪殉葬最常見的三種死法

殉葬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她們的死法更是慘絕人寰,一般有四種常見死法:

第一種是毒酒。這種死法算是溫和的,死的比較快,沒有太多痛苦。有時也會在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以毒酒鴆殺,沒有太多恐懼感,但卻不明不白,當了糊塗鬼。


第二種是上吊。這個比較痛苦,無論是自己上吊,還是別人動手,都會充滿不甘和無限眷戀,有些好心的太監會溫言勸導,說這是和皇帝去地下享福,生前都沒這福分呢!

朝鮮史料《李朝實錄》曾詳細記載明成祖死後集體殉葬嬪妃的過程,30多名宮女嬪妃吃完”斷頭飯“後,被勒令上吊自殺,她們把備好的繩結套到自己脖子上,然後太監們一起把她們腳下的椅子踢開,30多名女性香消玉殞!

第三種是活埋。活埋是大規模殉葬的常見方式,也是最殘忍的。殉葬時,這些不幸的嬪妃宮女會推入墓道里,沒吃沒喝,最終被活活餓死或渴死,還不如毒酒上吊來的痛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目前比較被人認可的三種殉葬方式:一是“下毒”,二是“上吊”,三是封閉進墓室,任其窒息死亡。據說朱元璋的時候還有灌水銀保證屍體不腐的,但經考古學家發掘太祖墓,推斷明太祖朱元璋墓葬內的女子,應該還是被吊死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既然說到“上吊”,那就不分先後介紹一下這幾種殉葬方式吧!其實“上吊”屬於一種死葬,另外屬於“死葬”的還有下毒;而封閉進墓室悶死,其實是一種活葬。

那個更殘忍更讓殉葬者痛苦一目瞭然,像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對於被選中的人來說,死了比活著好,快點死比慢點死好!

其實在殉葬妃子的人選上,一般來講很少有全部殉葬,雞犬不留的。

第一種必死的肯定是先帝欽點的妃子,凡是殉葬盛行的年代,這種情況是必然要發生的,特別是那種先帝十分喜愛的妃子,一般都要帶到下面,接著寵。

除了先帝欽點的,就是繼任皇帝安排的,比如那些沒身份沒背景存在感不強的,即使人畜無害,不摻和後宮的這爭寵那鬥眼,基本上不用考慮,就是殉葬的對象。

還有一種因為參與宮鬥被設計陷害,總之,死的原因各不相同,死的方法千奇百怪,作為封建制度下的女人,可以說是最不幸的的一個群體。

雖然有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焦仲卿和劉蘭芝故事的點綴,但總體上來說,魯迅筆下吃人的封建社會,對於女人來說,的確如此。


歷史三日談


妃子們殉葬大部分一般是因為皇帝自私引起的,皇帝擔心自己死後自己心愛的妃子去偷人給自己戴綠帽,所以才會有這種殘忍的殉葬,所以呢,在古代千萬不要進宮給老頭皇帝愛上自己,不然老皇帝死了吃醋的時候就會抓來殉葬;一種則是由漢武帝首開的立嫡便賜死生母,這是因為整個漢朝從誕生一開始就知道出現嚴重的太后干涉內政外戚當道,所以漢武帝乾脆下令賜死幼帝漢昭帝的生母。賜死生母這種殉葬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

殉葬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被迫自願死的。這種情況就是皇帝臨死的時候會留下一份遺詔,這份遺詔上面會寫明要被殉葬的人,而這些人聽到自己要被殉葬的時候肯定是生無可戀了,與其被人殺死不如自己自盡,她們就會吃好喝好,然後在自己房間裡用白綾上吊自殺。這種在古代算是殉情自殺,被當成是好榜樣,在陪葬的時候還可以優先排好位置;

另外一種是被迫殺死的。這種人大多比較沒有覺悟性,或者說對無情帝王家瞭解不深。這種人死的時候就比較慘,一般也是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喝毒藥,比如鶴頂紅這種超級毒藥,這樣的死得快,一般來說陪葬妃子們是會選擇這種辦法的;另外一種是由太監勒死的,太監會兩人一組,用一條白綾給妃子纏上,然後死命拉住直到勒死為止,這是很多陪葬宮女沒有那麼聰明,只能慘死了。總之,活人殉都是斷子絕孫的做法。


優己


在中國封建統一王朝,只有秦漢和明清王朝實行過強制殉葬制度。秦始皇死的時候,殉葬的人超過萬人。從漢朝漢武帝開始,一直到元朝,只有極個別少數民族政權還實行強制拿人殉葬。



等到明朝朱元璋死的時候,朱允文根據朱元璋的遺訊,把沒有生育過的妃子都給殉葬了。共計46名妃嬪、宮女陪葬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生殉。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就是聽信王振,最後土木堡被抓的皇帝),宣佈自己死後,不用讓人殉葬,才廢除人殉制度。明英宗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但是,清初,妃子陪葬又開始實行。直到康熙後來下令,才禁止人殉。但是,滿清社會上還是存在用人陪葬的事。

妃子殉葬的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在食物中下毒。飯菜,酒水下毒,還算是比較人性點的。有些時候,都不告訴是要誰陪葬。直接等毒發了,再抬進墓葬。

第二種,自縊。當然,自己不伸脖子上吊,會有人幫忙。一般,被安排殉葬的妃子宮女,會先到皇帝棺槨前哭殯。然後,一起在屋裡上吊。自己下想死的,會有人幫著抱腿,推板凳。


第三種,最殘忍,活埋!一般是挖個坑,讓人跳進去就埋土。還有的是直接關進墓葬裡面,餓死或者缺氧憋死。


勇戰王聊歷史


“我死的時候,讓魏醜夫給我殉葬。”彌留之際的宣太后下達了這樣的命令,男寵魏醜夫嚇得面如土色,庸芮去對太后說:“您認為人死了以後還有知覺嗎?”宣太后說:“當然沒有!”庸芮又說:“太后您這麼聖明的人,明知道人死了沒有知覺,為什麼還要讓所愛之人去下面陪著呢?假如人死了真有知覺,先王早對您恨之入骨了,您哪還敢和魏醜夫有私情呢?”於是宣太后打消了讓魏醜夫殉葬的念頭。

讓奴隸、大臣、太監、宮女、妃嬪等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自商朝就有,當時多為奴隸殉葬。

《西京雜記》中記載周幽王的墓中,有百餘位女子為之殉葬,當為宮女、妃嬪。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殉葬漸漸的少了,但在秦國仍有活人殉葬的記載,比如秦武公去世後有66人殉葬,一代霸主秦穆公去世的時候有177人殉葬。殉葬的人員中,不僅有奴隸,還有能臣良將,當時秦人甚為悲痛,為之作《黃鳥》,這樣的殉葬制度使秦國損失了大量青壯年力量,後來秦獻公繼位後,廢止了人殉制度。

但到了秦始皇去世的時候,殉葬人數之多以數萬計。當時,秦二世胡亥下旨: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

意思是秦始皇的妃子中,沒有生育孩子的都要殉葬,這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殉葬的人員則是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們,陵墓一關閉,這些人全部被封在墓中成了殉葬之人。 隨著文明的推進,人們漸漸和庸芮一樣認為人死後並沒有知覺,完全沒有必要在死後讓人殉葬,於是從漢朝開始,基本沒有了讓活人殉葬的制度,帝王去世,採取的是陪葬的制度,即要求的品階高的一些妃嬪、皇親國戚、重要大臣們在死後陪葬皇陵。

但是到了宋朝以後,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人殉制度重新被啟用,尤其是明清兩朝,皇帝去世大量採用妃嬪殉葬制度。至於說到哪些妃嬪在殉葬的名單中,則沒有定律,一般認為,生有子嗣的的妃嬪,孃家勢力大的妃嬪不會被要求殉葬,當然,真的情深義重到就要殉葬的妃嬪除外(應該沒有幾個這樣的)。那些身份地位低的妃嬪很可能在殉葬之列,也有一些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逼著殉葬。

至於說到如何進行殉葬,不管是自願還是被逼,大體上也就是那麼幾種形式:

  • 上吊自殺:三尺白綾自樑上垂下來,把頭一伸,腳下踩的凳子、桌子或者小床一抽。
  • 喝毒藥。
  • 被殺:堅持不肯殉葬的妃嬪,可能就被太監直接殺死。
  • 活埋:直接扔到墓葬裡,慢慢熬死。秦始皇陵墓中的工匠們就是被活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