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用户59242382944


杨仪失势跟费祎有关,最后自杀身亡也是因为心中不服,诽谤朝廷。导致朝廷派人去捉他,杨仪畏罪自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杨仪这个人很有才华,当时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关羽接管荆州之后,杨仪投靠关羽,被关羽封为功曹。功曹就是助理的意思。

后来关羽派杨仪代表自己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和杨仪两人攀谈,相谈甚欢,于是刘备把杨仪留下,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杨仪虽然有才,但是心胸狭隘,和同僚处不好关系。曾经在刘备准备攻打东吴,也就是夷陵之战前,杨仪和尚书令刘巴发生矛盾,刘备从中调和,把杨仪调走了。

刘备死后,杨仪和蒋琬都在丞相府协助诸葛亮处理政务,两人官职一样,都是丞相参军长史。但是杨仪来得早,认为自己资格比较老,于是就看不起蒋琬。

丞相府的同僚看到杨仪喜欢诽谤别人,于是都躲着他。只有费祎和他交往。因此两人关系不错,事情就坏在费祎身上。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死前将军队交给杨仪,杨仪于是命令魏延领军断后。杨仪和魏延是诸葛亮的左右手,诸葛亮非常器重两人。

杨仪负责军中粮草供应和军中礼仪制度的制定。杨仪办事干练,从不拖泥带水。因此诸葛亮将文的方面交给他。

魏延骁勇有智谋,能够独当一面。因此诸葛亮在武的方面依仗魏延。可以说魏延和杨仪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两人一文一武。

可惜的是两人平时谁也瞧不上谁?诸葛亮一死两人的矛盾立马升级,杨仪仗着诸葛亮临时交代的话,执掌起全面事务。而魏延则认为诸葛亮死后应该由他来执掌全军,安排进退事宜。于是双方火拼,后来都派人跑到成都去告状。

最后,经过商议,大家一致支持杨仪,认为魏延是叛徒。于是魏延被诛杀。

但是杨仪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诸葛亮死后秘令蒋琬接替自己丞相的位置,杨仪心中不服。杨仪认为自己跟随诸葛亮多年,既有功劳又有苦劳,应该取代诸葛亮而成为丞相,但是事与愿违,蒋琬成为了丞相。杨仪只做了一个中军师的官职,连个下属都没有,顿时感觉 心里落差极大。

于是杨仪跑去找费祎唠叨,说自己如何劳苦功高,朝廷如何对不起自己。这都不算什么,杨仪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要了他的命。杨仪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投靠魏国,今日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听后不动声色,第二天就找刘禅汇报了此事。

于是杨仪因为涉嫌通敌叛国被废为庶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依然不依不饶的发牢骚,还上书诽谤朝廷,于是刘禅派人去抓他,杨仪害怕被抓,自杀身亡。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仪在除掉魏延后居功自傲,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能够坐上丞相的位置。在被封为中军师后心里不忿,多次言语诽谤朝廷决议,更是向费祎说出当年自己有通敌叛国企图的话,最后被费祎告密,自己也被废为庶民。后来杨仪又多次上书诽谤朝政,导致刘禅不能容忍,派人捉拿他,杨仪畏罪自杀身亡。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每日趣评


杨仪与魏延同在蜀书十,而蜀书十是记录了蜀汉因犯罪而被处罚的人,比如刘封,李严,彭羕,廖立等人。

杨仪与魏延有几个相似的地方。第一,两个人都特别的有才能,而且都是被刘备发现的人才,魏延先是被刘备提拔去镇守汉中,后来在阳溪大战,大败了曹魏的郭淮和费瑶,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而诸葛亮还只是一个武乡侯。

从爵位上来说,魏延是高于诸葛亮的。而杨仪,也是被刘备发现的,刘备与杨仪讨论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发现杨仪是个人才,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后来诸葛亮先后任命杨仪为参军、长史。

如果说魏延是军事上面的人才,那么杨仪就是内政上面的人才,后勤补给、军械物资供应,杨仪做得很好,而且效率很高。

第二,两人都有性格缺陷,同样的自大,脾气不好,心眼都小,他们都自以为,诸葛亮死后,应该由自己来继承诸葛亮的位置,诸葛亮在的时候,两个人就经常有矛盾,至少还有诸葛亮管着,而诸葛亮一死,两个人就互相不服。

诸葛亮之所以让杨仪率领大军回去,因为他知道杨仪是会听自己的话回去的,而魏延则不能,他会带着蜀军继续北伐的,这个不是诸葛亮想看到的,而杨仪回去之后,诸葛亮早安排了让蒋琬继承他的位置,杨仪就比魏延好搞定了。

诸葛亮的最后安排,其实就把一切事情都搞定了,甚至这样说,杨仪和魏延都被诸葛亮算计了,因为诸葛亮很清楚两人心里在想什么,而诸葛亮万不可能将蜀汉交到这两个人手中的。

诸葛亮知道魏延必不服杨仪率领大军,也不肯为杨仪断后,必然会率军攻打杨仪的,而大家都知道魏延做得不对,那么魏延一定会失败的,杨仪也不会放过魏延的,必然将魏延杀死。

而杨仪回来后,发现顶替诸葛亮的位置不是自己,而是由资历不如自己,才能不如自己(杨仪自己认为)的蒋琬接任,杨仪自然会心生不满,自然会遭到罢黜,而以他的性格,必然更加的不满,那么结局就可以预见了。


历史简单说


杨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本来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投奔关羽。关羽派他到益州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与他讨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就把他留在了身边,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诸葛亮也十分赏识他,每次出征,都把军中的事务,交由杨仪办理。诸葛亮去世前,更是把撤军重任交由杨仪负责。后来事实证明,杨仪也的确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斩杀魏延,顺利撤军,连司马懿也无可奈何。不过诸葛亮虽然把撤军的任务交给了杨仪,却让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杨仪率军回来后,只得了个中军师的闲职。建兴十三年,杨仪在流放地汉嘉郡自杀身亡。到底是为什么,先后受到刘备、诸葛亮赏识的杨仪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诸葛亮

其实这和杨仪的性格有关,他肚量太小,甚至有几分刻薄,这注定他成不了大事。刘备东征孙吴的时候,杨仪就因为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而被刘备降职。但是他却没有汲取教训,在诸葛亮时代,始终与魏延矛盾很深。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杨仪还不敢表现的太过。不过,诸葛亮一死,杨仪借机斩杀了魏延,并且踩着他的首级大骂“庸奴”,足见其刻薄。杨仪很看不起新任尚书令蒋琬,他自认资历、功劳都足以超过蒋琬,尚书令之位应该非他莫属。有一天后军师费祎前去看望他,他对费祎抱怨说:“当初丞相去世的时候,我要是带着全军投降曹魏,生活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我真是追悔不及啊”! 费祎回去后把这件事奏报了朝廷,朝廷下旨将杨仪削职为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汉嘉郡后,对朝廷更是心存不满,甚至还上书诽谤朝廷。朝廷派人前去捉拿杨仪回来问罪,心高气傲的杨仪听说后便自杀了。因此,可以说,杨仪是自己害死了自己。这样人,幸亏诸葛亮有识人之明,没有把蜀国交给他,否则估计蜀汉的灭亡还会早上几年。

魏延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

2.李道南编撰:《襄阳人物志》

3.邓洪卫著《大三国的小人物》



季我努学社


  杨仪奉诸葛亮遗命除掉魏延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史书《三国志》则并无诸葛亮遗言杨仪除掉魏延的记载。

  魏延之死实在是由于刚愎自用,想自行接诸葛亮班而导致败亡。

  杨仪与魏延作为诸葛亮一文一武左右手深受诸葛亮器重,但两人也都性格有问题,杨仪是器量狭小,魏延则是自视甚高,甚至觉得军事上比诸葛亮还能,又不团结人。杨魏两人是死对头。

  诸葛亮死后预料到魏延可能不听指挥,安排其殿后撤军,并对杨仪表示如魏延不听命令让其自带大军回撤,只是魏延抢班心切,拦住大军不让班师,众叛亲离后为马岱所追杀。

  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踩着其脑袋痛骂,并灭魏延三族。

  杨仪诛杀魏延后自认为功劳巨大,应该接诸葛亮的班当丞相。但诸葛亮早就认为杨仪器量狭小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属意蒋琬接班。杨仪回蜀后被任命为中军师,实则没有具体事务,这让杨仪深为不满。

  因为杨仪担任尚书时蒋琬是尚书郎,虽然后来都担任丞相府参军长史,但杨仪很受诸葛亮重用,很多任务都交由杨仪去办。杨仪自认年龄资历才具都在蒋琬之上,所以天天怨言百出,以至于吓得没人敢跟随他。

  后军师费祎前去探望劝慰,杨仪逮着树洞了,大大发泄了一番自己没能接班的不满。并说了一句导致其死亡的话:当时丞相去世时我要是带部队以就魏氏,处境能如此吗?真实追悔莫及。

  这里的“魏氏”有说是魏延,有说是魏国。大家可探讨下。

  费祎将此秘密上报后杨仪被废为民,并将其迁徙到汉嘉郡。到了迁徙地的杨仪更加恼怒,直接上书诽谤朝廷,朝廷下令逮捕杨仪,杨仪自杀。

  可见智商高的人情商低也没办法。


赵燕云


史实上诸葛亮并没有遗命杀魏延,此事与杨仪个性有很大关系。杨仪在刘备取川时就加入队伍,投奔荆州关羽,被推荐给刘备,刘备与他交谈后非常满意,任命他为左将军曹掾,后加封为尚书,与刘巴不和,经常发生冲突。


诸葛亮北伐,杨仪与蒋琬同为丞相府长史,杨仪参赞军事,调度粮草后勤,不假思索,应对得宜,诸葛亮很赏识他,魏延与杨仪关系不睦,双方碰到就剑拔弩张,为诸葛亮看重的一文一武关系如此紧张,诸葛亮很头大,多次化解无效,常常感到难过,因二人都各有过人之处,还是并重使用,没想到后来因此出了大事。


诸葛亮逝于五丈原,遗命杨仪负责退兵大事,魏延不服,带兵抢前烧掉入川栈道,杨仪马岱姜维费炜等率军士翻山越岭回成都,路上碰到魏延大军拦路,大将王平以丞相遗命叱退魏延士兵,魏延见士卒四散逃走,便与儿子们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追杀并把他斩首。


杨仪魏延之争,蜀汉朝廷都认为曲在魏延,得知他烧栈道后,便命蒋琬率禁军星夜兼程抢往剑阁守关,中途得知魏延已死,便领兵退回。由于诸葛亮生前举荐,蒋琬继任,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而封杨仪为没有实权的中军师,闲职而已。杨仪本以为应该自己接替诸葛亮,没想落差如此之大,心理不平衡,整天指天骂地,痛斥朝廷不会用人。

后人读史至此有些奇怪,以杨仪的才能功劳,怎么会把他投闲置散?应与处理魏延一事有关,魏延行叛乱之事,杨仪总摄大军,有随机处置之权,但魏延乱事既平,父子逃走,理应捉拿回朝,让朝廷议罪,明正典刑,而不该让马岱追杀斩首,以丞相参军身份斩杀战功卓著的二朝老将,执法太过,朝廷虽不便明着降罪以免混淆大是大非,但污点存在,并且杨仪个性偏狭,又与蒋琬不和,暂且闲置也是一个办法,后来再重用未可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杨仪不明此理,继续怨谤无地,搞得没有人敢走近跟他说话,只有费炜时不时来跟他喝两杯,一次杨仪感叹的说,哎呀!他奶奶的,当时丞相让我负责带大军撤退,我把大军直接拉到司马懿军中投降,现在在魏国官都不知多大了。

费炜听了,悄悄把这些话上奏,朝堂震怒,下旨把杨仪贬为平民,徙到永嘉郡居住,杨仪更加愤怒,可惜离成都太远,骂也没人听到,于是上书,继续骂这骂那,朝廷便派人来到永嘉郡中捉拿他,杨仪得知后自杀,距诸葛亮之死才一年时间。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杨仪和魏延

在诸葛亮在世时,杨仪担任丞相府长史,陪伴诸葛亮身边,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魏延又是诸葛亮重用的北伐将领,可是偏偏他们两人不和,成了一对冤家。对此,诸葛亮也无能为力。

诸葛亮逝世前,安排好了身后事:让杨仪负责撤军,至于魏延,则让他负责断后,并补充说如果魏延不肯走,也不用管他。

后来,杨仪和魏延在撤军问题上发生冲突,两人都派人向成都告状,指责对方造反。

结果,皇帝刘禅与众臣商议,大都选择相信杨仪。

可是,成都的消息还没送到汉中,杨仪已经把魏延给消灭了。

杨仪和蒋琬

杨仪剿灭了“叛贼”魏延,又安全撤军有功,又自持是丞相府长史,认为刘禅一定会认可自己,让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实际上,诸葛亮生前早就跟刘禅暗中商议好了继任者:他就是诸葛亮留在成都丞相府的留府长史蒋琬。

对于杨仪来说,失望之余,还有羞辱,因为蒋琬在仕途上,是他的晚辈。

当初刘备还健在的时候,杨仪已经是尚书台的尚书了,蒋琬当时还是尚书郎,从级别看,杨仪还是蒋琬的领导。如今晚辈成了上级,杨仪自然感觉羞辱,不愿意面对现实。

杨仪和费祎

当时杨仪“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身边的人都避而远之,不敢去劝他,唯独费祎跑去见他。

费祎这个人,在汉中出卖了魏延,所以杨仪把他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于是对他说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样的话来。

嗯。。。杨仪说“早知今日如此落魄,我当初在汉中时就应该去投魏国!”

在蜀汉帝国的“汉贼不两立”的政治舆论环境下,杨仪这种话说得出口,可见其本人的政治觉悟已经低下到爆表了!诸葛亮生前没把继承人的位置给他,也算是看准了此人的性格狭隘吧。

接着,费祎再次发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为人处事作风,回去马上就把杨仪的话秘密上报给朝廷(刘禅)。

为此,杨仪被贬为庶民,发配汉嘉郡(边地)。他到了汉嘉,仍然不思悔改,还继续上书诽谤他人(不知道是不是蒋琬,还是费祎),用词非常地不和谐,不友善。。。然后被地方郡府逮捕入狱。

最终,杨仪认清楚了形势,选择在狱中自杀,换来自己妻子、儿子回归蜀地。

结语

综合看来,杨仪的悲剧收场,就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没什么好同情的。

之前受诸葛亮打击被迁徙至边地的廖立,李严都没有这么作死(廖立去了汶山郡,李严去的是梓潼郡),他们得知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李严激愤而死,廖立哭着感慨自己一辈子翻身无望。

多年后,姜维还去汶山郡拜访廖立,廖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作为一个政治斗争失败者,仍然保持自己的风骨,如此,杨仪真的是差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首先,杨仪和魏延的事情本来就说不清对和错,一个小心眼一个暴脾气,本来就相互看不过眼了,诸葛亮的死以及他死后安排杨仪带队回去,正好引爆了俩人冲突。魏延这人人缘太差,全国上下没一个支持他的(包括他的士兵),就被杨仪派人杀了。但是杨仪在杀了魏延后还要侮辱他的尸体,破口大骂,可以看到杨仪的人品确实是有点问题的。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魏延传》

如果说魏延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杀的,那么杨仪的死,也可以说有诸葛亮的原因在其中。先是让杨仪带队,魏延又被杀了,杨仪自我感觉也达到了最好的阶段,结果诸葛亮安排的接班人是蒋琬不是他。

“而亮平生宓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三国志·杨仪传》

他这么一个小心眼的人自然就忍不住了,他觉得自己资历、能力、功劳都要超过蒋琬,愤怒之下就和费祎说了些大逆不道的话:我就是应该早早地去魏国。

“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三国志·杨仪传》

费祎可是被刘备另眼相看,两朝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屡屡委以重任的。当时费祎就上报了去,杨仪就被贬为平民,但是杨仪还是心怀怨恨,絮絮叨叨诽谤朝廷,自然就没有个善终了。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杨仪传》

总的来说,杨仪本身心胸狭隘,人品也不怎么好,还认为自己才能超群,做事又不懂得思虑结果,以至于冒冒失失地对费祎说了些不该说的话,那时候他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搞哥读史


杨仪:阁下莫非是指我吗?逼死魏延这锅我可不背,又何来“黑”诸葛丞相呢?

笔者:杨威公,你莫要信口雌黄了。虽然你做事努力,能力也不赖,但你的权力欲太强了,有点狂妄了。今日,笔者就来揭露你。

提及杨仪,大伙最熟悉的肯定是魏延被冤杀一案了。当时的事情是这样子的,公元234年的秋天,诸葛亮北伐出征路上病重,当时和诸葛亮在一个营(陪护在丞相身边)的比较重要的人物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而魏延是在自己军队的营地。诸葛亮对杨仪等人下达军令说他死后大军退回汉中,魏延给大军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便管自己退。

之后,诸葛亮就挂了,杨仪等人不确定魏延是不是会听令,便让费祎去魏延军营探探口风。一探果然,魏延并不想听从命令。魏延直言说道:丞相虽然身亡,这不是还有我嘛,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蜀国大事呢? 再者说,我魏延是什么身份的人,怎么能听杨仪的指挥呢!

杨仪知道后,也仍然按照丞相遗命,率领队伍依次撤回了汉中。魏延知道大军已经回去了以后,就生气了。赶紧抢在杨仪大军的前头,率领自己的部队回去,还把回去的栈道给烧毁了,杨仪大军只能重新修路造桥,再退回汉中。

当时,杨仪和魏延都给刘禅上书控告对方,刘禅懵逼了,问了问侍中董允和长史蒋琬的意见,这二人都觉得杨仪没毛病,怀疑魏延会有问题。这下子,魏延可就糟糕了呀。自己在朝中和文官不太合得来,导致和杨仪争斗落了下风。

杨仪和魏延的军队交锋,魏延的士兵知道理亏,就都离开了魏延将军,杨仪派马岱斩杀魏延,魏延死后,杨仪踩着他的头颅,说:“笨蛋!还敢做坏事吗!”

《三国志》原文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这大致就是整个事情的经过,确实必须承认,魏延将军有罪,不听从军令一罪,对杨仪公报私仇二罪,但这都罪不至死吧,杨仪还要去踩他的头颅并且破口大骂,这恐怕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吧。

杨仪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先来看看他的履历,原先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让他为功曹,后来去面见刘备,就被刘备留下了,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这一见不得了,升官了。刘备称汉中王,升任杨仪为尚书。诸葛亮北伐后,便随着一起出征,办事情很利索,诸葛亮也很赏识他。从仕途的一路凯歌和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来看,杨仪这个人能力是绝逼有的!

杨仪的性情怎么样?注意几件事:

其一,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其二、魏延和杨仪早就不和,每次坐在一起就会吵架,魏延有时候一愤怒,甚至拔刀吓唬杨仪。

其三、杨仪对死后的魏延出气,还大骂魏延。

故杨仪的性情也不好,甚至品行有问题。

诸葛亮和魏延相继死去,杨仪便开始膨胀了,以为自己应该要执掌军国大事了,可没想到担任大事的是蒋琬。杨仪非但不知道收敛,还常常出言不逊。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投奔魏国,就不会像今日这么落魄了,后悔啊。可谁知这话被费祎告发,杨仪被贬为平民。杨仪也真是执着,做个平民,还要再次诽谤朝廷,最后落了自杀身亡。

故魏延和杨仪两人,各有很强的能力,可是因为性格缺陷和其他的因素,导致两人的结局都不好。对蜀汉集团也是硬伤。


小刀文史


要了解杨仪为什么自杀身亡,我们要先来看看杨仪是怎样一个人:

有能有位,先主之臣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最初在荆州刺史傅群手下为官,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之职。关羽推荐他到成都,称为刘备的手下,大受刘备赞赏,擢升为尚书。刘备有识人之能,能得到刘备认可,证明杨仪是有能力的人。


持才傲物,不恭不顺

后来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调为弘农太守。和刘巴不和,说明杨仪这个人自视才高、直言不讳,不能恭顺屈己,处理不好和自己顶头上司的关系,不会做人。


性情急躁,狭隘难容

建兴三年开始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死后,他部署军队安全撤退,并以谋反的罪名杀死自己的对头魏延。这个时候,杨仪认为自己建立了不世之功,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诸葛亮生前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


起初杨仪任先主刘备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任丞相参军长史,杨颖每次都干繁重的工作。杨仪自认为比蒋琬资历高,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常流露出怨愤表情。

口无遮拦,惹祸上身

当时人们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愿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了自己的怨恨和愤怒,说了很多以前的事。


杨仪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往投靠曹魏,今日自己怎么会落魄到这般田地!真是令人追悔莫及呀!”费祎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将这些话默默的向上奏报。

祸由心生,难安其命

建兴十三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


于是朝廷派人到汉嘉郡捉拿他,杨仪在狱中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了蜀地。

人往往成于能力,败于性格,杨仪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首先纠正一点,杨仪并非奉命杀魏延,当时杨仪和魏延相争时,魏延向后主报告说杨仪要造反,杨仪也向后主报告说魏延要造反,但当时后主并没有对他俩的报告做出明确回复。换句话说,刘禅并没有下令让杨仪诛杀魏延,杨仪更多的算是擅自做主。

事实上,从杨仪下令诛杀魏延三族的那一刻开始,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因为魏延是蜀汉的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南郑侯,这样一个人,在后主还没有明确下令斩杀的情况下,杨仪抓住魏延后,理应当把他押回成都,交给刘禅处理,但杨仪却擅自把人杀了,这算什么事?再退一万步说,杨仪杀魏延,可以理解为怕夜长梦多,但你擅自下令灭魏延的三族,这不管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一个正常臣子能够做的事情吧!

所以杨仪在回到成都后,本以为自己作为诸葛亮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结果突然听到一个惊人消息,那就是有人说,诸葛亮病危时,刘禅曾派人秘密请示诸葛亮有关接班人的事情,诸葛亮说希望蒋琬接他的班,蒋琬死后,再由费祎接班。对此,杨仪是气得抓狂,因为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有什么资格指定继承人,你以为蜀汉姓诸葛啊!刘禅是诸葛亮的亲儿子啊!

好,即便诸葛亮真有心培养接班人,那也会带在身边重点培养,就像当年马谡一样,但问题是,诸葛亮从来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明示或暗示蒋琬当接班人,更不用说费祎,他诸葛亮就这么肯定蒋琬会在费祎之前去世?在当时的蜀汉朝堂里,紧靠着诸葛亮做的,就是杨仪,至于诸葛亮的临终托付,那就更扯淡,因为杨仪当时就在诸葛亮身边,这种人事安排是不可能绕过杨仪的。

事实上,这种接班人的消息就和史书上记载刘邦老妈被龙给玷污是一样的,基本上就是为了给某个人造势,其来源自然是子虚乌有。但问题是,这种事情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态度,如果皇帝和文武大臣都认为是真的,那你偏要说是假的,又有什么用呢?

面对此情此景,杨仪当然知道这是大家合起伙来算计他,如果杨仪能够看清形势,也不至于有后面的悲剧,因为虽然大家合起伙来算计你,但至少让你比较体面的退居二线。要知道,自古以来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能够体面的降落已经是格外开恩,否则真要动真格,你凭你杨仪擅自诛杀魏延三族的事情,就足以让你杨仪全家掉脑袋。

但可惜的是,杨仪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到处抱怨,甚至上诉朝廷。本来嘛,大家给杨仪也算留了面子,但杨仪却不识好歹,于是自然有人出来下重手,于是有人就说,前几天我到杨仪家串门,杨仪竟然和我说,诸葛亮死的时候,我就应该率军投降曹魏,我真后悔啊!

至于杨仪有没有说过这些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认为他说过就行了,于是后主就下令让杨仪自杀。总而言之,识时务的,就赶紧自杀,事情就到此为止。如果你不愿意体面的结束生命,等待你的将是什么,你应该知道。在这种背景下,杨仪只好选择自杀。当然,由于杨仪识时务,他的妻儿老小在他死后被全部赦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