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沉默不语和流眼泪,我的教育方法错了吗?

合生成长课堂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李娜(头条号 专注教育li):


李 娜,多伦多国际心理中心认证的情绪管理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情绪管理师,高级家庭教育导师,正面管教家长课高级导师;从事儿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十余年,全国进行线上、线下数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让数万家庭受益。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错误才是最终的目的。

批评其实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家长单方面的指责数落,这样的批评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孩子内心并没有完全接受家长的批评,沉默是一种无力的反抗,流眼是一种委屈的流露。这样的状态对孩子的批评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的内心增加伤害。

下面我们可以探讨一些让批评产生效果的方法:

根据事件的情节轻重来评判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家长也要根据情节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

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习惯类、过失类,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以交谈的方式展开,与孩子形成交流互动,为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思想上与孩子达成共识,再督促其行为方式的改变,这需要持继的跟踪引导。

对于情节严重的,性格类、道德类、人品类的过错,要采取严厉的态度来面对,让孩子有畏惧感。刺痛孩子才会让他们彻底改变,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挥不去的印象。例如:有的孩子说,我爸爸就打过我一次,就凶过我一次因为什么什么,这一次的批评成了他人生的转点,点明了方向的明灯。

认知不同时批评中要有尊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有了自我独立认知和思考。当新旧思想发生冲突时,家长往往不愿多听孩子的想法直接给予一票否决,这种不平等的权威式批评不会取得好的结果。

有时孩子的思想虽然表面看来有问题,但是实际却含有一定的道理,在思想冲突时,要给予孩子表述的机会,保留其正确的思想,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让孩子充分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尊重、理解,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家长给的指正、意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


宝妈,看见你和宝爸这样教育孩子,我很为孩子心疼。你的孩子被教育后沉默哭泣,我认为你的孩子性格应该是那种柔和内向型,与同龄的孩子比属于懂事不淘气型,你这样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越来越自卑。给你三点建议。


一,多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很关键,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才能玩。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能做的会做的要鼓励加油,用欣赏的目光去和孩子交流。正面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二,帮孩子建立自信。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鼓励赞扬。比如孩子自己动手洗衣服,整理课桌,我们要表扬孩子做的对,很自觉,有进步。这样他的自信心会提高,这是人生路上的良好起步。



三,少批评,少抱怨,多帮扶,多沟通。多帮扶多沟通比教育孩子更重要。育人先育心,爸爸妈妈多给点孩子爱心,希望和温馨,让孩子在爱中长大,鼓励孩子与父母沟通,说出自己与父母的不同观点,为孩子健全人格。


熊娃娃228


讲真,看了提问者的描述,特别心疼这孩子。不知道孩子的眼泪和沉默不语有没有让父母,有那么一点点心疼和自觉。


根据描述,非常肯定,这种批评、指责、羞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请家长尽快停止这种教育方式。因为,以孩子现在的反应,应该是自暴自弃了,如果家长再这么教育孩子,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例如离家出走。

批评、指责、羞辱,为什么不管用?

建议家长找一个好朋友进行一下角色扮演,把你平时批评、指责孩子的话告诉你的朋友,然后他是家长,你是孩子。体会一下,当你作为孩子时,你听到这些话时的感受、想法和决定?

当家长做完这个角色扮演,走到孩子的世界时,就会发现当家长批评、指责和羞辱孩子时,孩子的恐惧、悲痛、肝肠寸断的感受,因为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去如此不理解孩子。不问缘由,肆意的批评、指责、羞辱,就因为家长自己脾气暴躁。孩子的决定可能是逃避、反抗或者自暴自弃。我就是你说的这么差,放弃我吧。


孩子的沉默不语和流眼泪表示什么?

孩子内心的恐惧和自卑。家长在问孩子的时候,想得到什么答案呢?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是希望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呢?肯定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惜家长需要的不是孩子想给的。

孩子的沉默不语是反抗,流泪是恐惧和伤心。



家长应该怎么办?

  1. 修复亲子关系
  • 和孩子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 真诚的道歉
  •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积极暂停
  • 深呼吸
  • 30秒后再开口

3. 倾听孩子

划重点,批评、指责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错的。希望家长尽快停止。同时,用更正面的方法来养育孩子。但有一点家长一定要知道,修复亲子关系是需要时间的,请努力!


An妈育儿记


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教育方法是错了。

孩子大人一般情况下批评的时候都是在生气的状态下。你的语气语调已经和正常的时候不一样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大致意思就是,你要平等的,对待孩子,蹲下来和他进行交流,这时候你会看到,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用大人的眼光看世界是不同的。

只有你蹲下来才会感觉到,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一种什么状况。

当你蹲下来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重心降低了,时间拉长了,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的心情平静了很多,也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也许就可以用一个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严厉的批评。

孩子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首先来自于父母的肯定和鼓励。

时候当你严厉批评他的,他已经开始怀疑爸是否爱他。

当你大声对他吼叫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这个问题错在哪里,只在意的是你的态度。

爸爸妈妈们,你们怎么想?欢迎留言讨论。


小童看世界亲子版


题主描述得比较详细,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者,很欣赏您能勇敢的把这样的细节写出来寻求帮助,也非常认真的告诉您: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对孩子有消极影响了,一定要尽快改变和修复亲子关系,否则对孩子一生不利。作为父母我想说:一定不要因小失大,成不成才是小事,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健康的成长成人才是大事。有了健康的人格,孩子自然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

接下来我会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具体怎么做。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四种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中国家庭中,专制型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一种。

专制型教养方式特点是:强调家长权威,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家长有时候为孩子设置很高的目标或标准,甚至不近人情,但孩子不可以反抗,必须服从父母指令,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家长甚至用暴力(威胁、打、骂)来保证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

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多会表现出焦虑、退缩、无助的父母情绪和行为,性格慢慢会变得消极自卑。这样的性格特征,是在与专制的父母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因为个体长期反复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在情感、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也许他们曾努力进行反应但没有积极的反馈和结果,在“不可控状态”中不断的被打击,体验挫败。这种体验让他们认为,既然我的努力获得不到积极的反馈,又对外部压力无法控制,我只能无助的不做反应,或者用消极的反应来保护自己。

这对父母的方式,是比较典型的专制型父母:跟他发火,训斥、会贬低他所取得的成绩,会拿他和别人比较。不知道除了作业以外的其他方面,你们是怎么对待孩子的,我想基本是同一类风格。

孩子在这样压抑,不可控的父母压迫下,他一方面是会因为紧张而没有能力对学习做出思考(大脑资源有限,用在紧张害怕的地方过多,就没有能量用在理性思考上了,或者说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已经被紧张焦虑等情绪劫持,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他在思考怎样应对父母的回答时,他会认为,反正我怎么做都会被骂,或者万一我说错了又要被骂,我干脆不说了。他心里会想:我好害怕爸爸妈妈骂我,我真没用,我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孩子…..于是,在这样紧张、害怕、伤心、孤独的情绪下,他会做出“默默不语,总是流眼泪,不说话”的行为,他其实是放弃表达,因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怎么办?

希望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孩子持续的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反抗。压抑得越重,反抗越激烈。反抗的方式可能是向外的行为(如态度强硬、动作粗暴,时不时突然爆发),也可能向内攻击自己(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目前父母的当务之急是重建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找到自尊,自信。

具体来说:

1、父母首先要正确看待学习,看到孩子本身的价值。学习这事跟孩子比,孰轻孰重家长一定要清楚,并时刻记在心中,当你想发火的时候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暂停发火。

2、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承受不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的梦想自己去实现。

2、家长一定要戒吼。也就是做好情绪管理,这点很重要。

3、拉近亲子关系,提高孩子自尊。比较实用的一个工具是:刻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每天记录下来,到一定时候念给孩子听。

4、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

5、以上两条产生效果的前提是父母一定是真诚的、尊重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爱、理解、尊重的环境中才会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只有在有自信、放松的心情下才能有学习效率。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嘉妈Jane说":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两个孩子妈妈,专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是的,你的教育方法确实错了。

看到孩子流泪,难道你不心疼吗?自己的父母都不心疼,还有谁会心疼?


可以看出来孩子心中有很大的委屈,却不敢说出来,只能默默流泪。说明父母是有多强势啊!难道就不能对孩子好好说话吗?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孩子越来越自卑,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成为自闭症患者。

是什么原因使你们这样对待孩子呢?

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期望值过高呢?孩子的表现可能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所以你们经常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你们越是这样,孩子的表现会越差,因为他没有自信,没有快乐,就会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前进的动力。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适当降低对孩子期望值。

每一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站在塔尖上的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会很累,心理负担很重,负重前行,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而且家长也会因为孩子达不到期望值而感到失望和无力。

所以你们是不是可以先给孩子定一个让他踮一下脚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让他一点一点进步,慢慢树立自信,就会有大的进步。


二,给孩子多一点宽容。

许多家长对孩子特别严格,容不得犯一点错,犯一点错就大声斥喝,吓得孩子干什么都缩手缩脚,生怕犯错,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创造力?还怎么进步?

曾经有一件事提醒我对孩子一定要宽容。一天,一个幼儿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装满珠子的盘子打翻了,结果珠子滚得满地都是。这时,所有的孩子都趴到地上捡珠子,捡上珠子抢着交给老师。看到这个情景,老师想起曾经有个孩子把这个盘子打翻过,她罚孩子站了一节课......

同样的错误我们能犯,为什么孩子不能犯?孩子懂得宽容,成人难道就不懂得宽容吗?

三,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成绩时,多么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啊!可是你们却经常面对孩子的进步和成绩视而不见,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确实是这样的。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进步和成绩,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会增加自信,并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



现在就开始改变吧!给孩子多一点爱! 让孩子快乐起来! 让家长轻松起来!


微笑的风268


这种教育方法确实非常糟糕。责骂贬损孩子,除了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践踏孩子的自尊以外,不会有其他更好的作用。一个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孩子,你想让他将来有多大出息是很难的。

另外,绝大多数家长都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只给孩子提出了要求,却从来没有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提出要求很简单,比如说让孩子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希望取得好的成绩,能够在同学面前,能够在老师面前能够在家长面前扬眉吐气。作为家长,只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却不去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实在企业中也是如此,一个只懂得要求下属员工,却不懂得帮助下属员工的领导,一定不是一个好领导。真正的好领导,一定是在这个工作中教会他解决问题,让下属得到很快的成长。最终既利于企业的发展,又利于员工的自我成长。

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孩子做作业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其实都跟家长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有着巨大的因果关系。家长不反省自身,反而去不断的责怪孩子,除了对孩子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任何正面的效果。

所以作为家长还是要多反省自身,有没有给孩子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家庭教育,有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有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专注力,有没有在孩子的内心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让孩子充满学习的内生动力。如果你一件都没有认真去做起来,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自己的孩子。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你自己也认为这样对待孩子是非常不应该的,但令人焦虑的地方是,你和孩子爸爸都不知道该如何控制情绪。

在我看来,你俩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暴露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们无法理解孩子的反应,他为什么总是默默流泪呢?

第二,你们不知道除了对孩子发脾气还能怎么做?

第三,你们夫妻俩都不清楚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跟你讲两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带女儿去参加一个比赛,女儿可能是因为紧张答错了一道题,就被淘汰了下来。

当时这位父亲脸色很难看,女儿低着头灰溜溜地走到跟前,希望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

可没想到父亲一张口就开始骂人:“笨得像猪一样,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就答错了呢?来之前你不是说没问题吗?”

这个小姑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默默地哭,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好像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一样,任由别人指责。

我在一边看不下去了,就走上前跟这个朋友说:“游戏嘛,怎么还动气了呢,孩子答不上来不是很正常嘛,别再骂孩子了啊!”

没想到他是这么回答我的:“我这哪儿是骂呀,这是激励她,让她长记性,以后就不会再错了!

这位父亲的辩解让我很吃惊,也让我意识到一件事,其实我们很多父母都分不清辱骂和激励的区别,他们以为辱骂和贬低可以让孩子长记性、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不得不说这是亲子沟通中最愚蠢的想法。

不论在任何时候,孩子需要的都是鼓励。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成绩好你就夸他,成绩不好你就骂他,那么在孩子看来,你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势力、太现实了?

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只有在成绩好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表扬,这份爱是不是太残酷、也太轻浮了?

孩子是你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他有被爱的权利。可是如果他只能以好成绩换取爱的话,他的一生都将上演不幸。

而鼓励则不同,鼓励意味着,不论在任何时候,孩子都能在父母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力量,这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才是亲子关系得以成立的前提;有条件的爱,任何亲子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这是为人父母的耻辱,或者根本不配做父母!

讲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

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

孩子读小学,做功课的时候,母亲也坐在旁边陪读,如影随形。孩子口渴了,母亲给倒水;写错字了,母亲用橡皮擦擦去错误的笔迹。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不进反退。后来,母亲依然坐在孩子身边陪读,只是把橡皮擦换成了皮鞭。这下更糟了,不但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畏缩。

母亲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参加了一个心理治疗工作坊。

心理师听完她的故事以后请她坐在这个孩子的位置上,让另外一个学员拿着皮鞭,在书桌旁陪读。

主客易位,乾坤挪移。这时母亲终于体验到了孩子的苦、孩子的怕。还没等到回神,她就抱着拿皮鞭的“她”失声痛哭。

回家以后,母亲把自己的椅子搬出了书房。渐渐地,孩子的功课有了起色,这个家也得到了拯救。

先抛开会不会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不说,我们很多父母连最基本的做人的情商都不够。情商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也就是有没有同理心(empathy)。

正像史蒂芬·柯维所说,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史蒂芬·柯维著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虽然孩子是你生的,但未必你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动机。

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做不到理解,也就够不成一个父母的资格

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但是它并不深奥。只需要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愿意被父母这样对待吗,不论父母是否打着爱的旗号。

当我们愿意这样去思考,我们就能避免许多过激的言辞和举动,就能把皮鞭换成倾听,把辱骂换成鼓励,把望子成龙的功利主义换成孩子个性更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门考试,一次比赛,一次升迁的机会远没有孩子的心智发展重要。因为人生是场耐力赛是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输掉人生的都是心智不健全者。

而那些真正的强者,都是在磨难中以乐观心态承受代价,在代价中获取智慧然后不断成长的人。


合生成长课堂


嗯,错了,大错而特错了。

如果发脾气有用的话,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发了;如果贬损有用的话,孩子的学习早就不用你操心了;如果比较有用的话,孩子的成绩早就蒸蒸日上了。

我想请问这位家长,孩子的成绩是以分数论成败的话,那家长的成绩以什么论成败?多少分是满分家长?多少分是及格家长?

你把孩子的考卷在考试时间内答一遍,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让孩子做监考老师,你和孩儿爸一人一份考一遍,看看能打多少分?

如果打不了满分,孩子打你一顿如何,感受一下吧,只不过是六年级的题,做为成年人考不到满分能说的过去吗?

建议80分以下不许吃饭,90分以下用失去理智的语言贬损、比较,100分以下找个棒子(毕竟孩子还小,力气不够),成吗?

毫不客气地说,你和孩儿爸即使现在脱胎换骨了,完全变成中国好父母了,可孩子已经接近12岁了,调整到好的学习状态已经很难了,更别说你们现在还是“管不住脾气,管不住嘴,甚至管不住手脚”的状态了,你们这么任性,孩子能从你们的身上学到啥优秀品质呢?

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好的习惯、好的状态、好的能力,这些“好的”来缘于哪儿?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谆谆教诲、耐心引导,你们教会ta什么呀,一不如意大发脾气?还是高高在上的恃强凌弱?

改吧,快改吧,再不改孩子就毁啦。


阿娥你好


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几种回应的方式,有些会流眼泪,作可怜状,或是沉默不语,哽咽抽泣;有些则会强词夺理,找各种理由证明错不在他,或是用发脾气、摔东西来反抗。这些其实都不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如果你希望孩子听话,表现得如你所愿所想,那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

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谓人在气头上,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也就是说通常带着情绪下的表达通常是非理性的,即便是再有理,也会由于激烈地情绪而导致词不达意。

其二,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孩子宛如一张白纸,所有的道理和规矩都是家长教的,因此,在批评孩子前,请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是不是之前没有教过他,或是这次与之前的情景有所不同,孩子可能理解错了。你所认为的事实真相不一定和孩子认为的相同。多鼓励孩子表达,听听孩子的意见才是上策。或许你会说,我家孩子很内向,不善于表达。但是表达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相信孩子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总是沉默不语了。

其三,要批评行为,而不是批评人。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用“不乖”、“不听话”“不让人省心”这些话去批评孩子?若真是如此,是时候改改了。请就事论事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行为,导致的后果是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的人。

其四,每次批评要给出合适的建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不仅是不该做什么。家长常常害怕孩子受伤或犯错,一直会警告孩子不能做什么,但一直忘了要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内向、胆小,因为什么事都有风险,就意味着什么事都做不了。

祝福题主和您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