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是沉默不語和流眼淚,我的教育方法錯了嗎?

合生成長課堂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娜(頭條號 專注教育li):


李 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高級家庭教育導師,正面管教家長課高級導師;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十餘年,全國進行線上、線下數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讓數萬家庭受益。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以後不再犯錯誤才是最終的目的。

批評其實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家長單方面的指責數落,這樣的批評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從孩子的表現來看,孩子內心並沒有完全接受家長的批評,沉默是一種無力的反抗,流眼是一種委屈的流露。這樣的狀態對孩子的批評不會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的內心增加傷害。

下面我們可以探討一些讓批評產生效果的方法:

根據事件的情節輕重來評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家長也要根據情節的輕重採取不同的批評方法。

對於情節輕微的過失,習慣類、過失類,可以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以交談的方式展開,與孩子形成交流互動,為孩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思想上與孩子達成共識,再督促其行為方式的改變,這需要持繼的跟蹤引導。

對於情節嚴重的,性格類、道德類、人品類的過錯,要採取嚴厲的態度來面對,讓孩子有畏懼感。刺痛孩子才會讓他們徹底改變,在他們的記憶中形成揮不去的印象。例如:有的孩子說,我爸爸就打過我一次,就兇過我一次因為什麼什麼,這一次的批評成了他人生的轉點,點明瞭方向的明燈。

認知不同時批評中要有尊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有了自我獨立認知和思考。當新舊思想發生衝突時,家長往往不願多聽孩子的想法直接給予一票否決,這種不平等的權威式批評不會取得好的結果。

有時孩子的思想雖然表面看來有問題,但是實際卻含有一定的道理,在思想衝突時,要給予孩子表述的機會,保留其正確的思想,糾正其錯誤的思想。讓孩子充分感覺到家長對他們的尊重、理解,這樣他們才會願意接受家長給的指正、意見。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寶媽,看見你和寶爸這樣教育孩子,我很為孩子心疼。你的孩子被教育後沉默哭泣,我認為你的孩子性格應該是那種柔和內向型,與同齡的孩子比屬於懂事不淘氣型,你這樣教育方式會使孩子越來越自卑。給你三點建議。


一,多鼓勵。孩子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很關鍵,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才能玩。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孩子能做的會做的要鼓勵加油,用欣賞的目光去和孩子交流。正面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幫孩子建立自信。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鼓勵讚揚。比如孩子自己動手洗衣服,整理課桌,我們要表揚孩子做的對,很自覺,有進步。這樣他的自信心會提高,這是人生路上的良好起步。



三,少批評,少抱怨,多幫扶,多溝通。多幫扶多溝通比教育孩子更重要。育人先育心,爸爸媽媽多給點孩子愛心,希望和溫馨,讓孩子在愛中長大,鼓勵孩子與父母溝通,說出自己與父母的不同觀點,為孩子健全人格。


熊娃娃228


講真,看了提問者的描述,特別心疼這孩子。不知道孩子的眼淚和沉默不語有沒有讓父母,有那麼一點點心疼和自覺。


根據描述,非常肯定,這種批評、指責、羞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請家長儘快停止這種教育方式。因為,以孩子現在的反應,應該是自暴自棄了,如果家長再這麼教育孩子,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後果,例如離家出走。

批評、指責、羞辱,為什麼不管用?

建議家長找一個好朋友進行一下角色扮演,把你平時批評、指責孩子的話告訴你的朋友,然後他是家長,你是孩子。體會一下,當你作為孩子時,你聽到這些話時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當家長做完這個角色扮演,走到孩子的世界時,就會發現當家長批評、指責和羞辱孩子時,孩子的恐懼、悲痛、肝腸寸斷的感受,因為作為孩子最親的人,去如此不理解孩子。不問緣由,肆意的批評、指責、羞辱,就因為家長自己脾氣暴躁。孩子的決定可能是逃避、反抗或者自暴自棄。我就是你說的這麼差,放棄我吧。


孩子的沉默不語和流眼淚表示什麼?

孩子內心的恐懼和自卑。家長在問孩子的時候,想得到什麼答案呢?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還是希望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呢?肯定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惜家長需要的不是孩子想給的。

孩子的沉默不語是反抗,流淚是恐懼和傷心。



家長應該怎麼辦?

  1. 修復親子關係
  • 和孩子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 真誠的道歉
  • 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2.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積極暫停
  • 深呼吸
  • 30秒後再開口

3. 傾聽孩子

劃重點,批評、指責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錯的。希望家長儘快停止。同時,用更正面的方法來養育孩子。但有一點家長一定要知道,修復親子關係是需要時間的,請努力!


An媽育兒記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教育方法是錯了。

孩子大人一般情況下批評的時候都是在生氣的狀態下。你的語氣語調已經和正常的時候不一樣了。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做《你不蹲下,孩子永遠長不大》。

大致意思就是,你要平等的,對待孩子,蹲下來和他進行交流,這時候你會看到,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用大人的眼光看世界是不同的。

只有你蹲下來才會感覺到,站著說話不腰疼是一種什麼狀況。

當你蹲下來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重心降低了,時間拉長了,這個時候你發現自己的心情平靜了很多,也不像剛才那麼生氣了,也許就可以用一個平和的態度,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嚴厲的批評。

孩子對於一個問題的認識,首先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和鼓勵。

時候當你嚴厲批評他的,他已經開始懷疑爸是否愛他。

當你大聲對他吼叫的時候,他根本沒有想這個問題錯在哪裡,只在意的是你的態度。

爸爸媽媽們,你們怎麼想?歡迎留言討論。


小童看世界親子版


題主描述得比較詳細,作為家庭教育工作者,很欣賞您能勇敢的把這樣的細節寫出來尋求幫助,也非常認真的告訴您: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對孩子有消極影響了,一定要儘快改變和修復親子關係,否則對孩子一生不利。作為父母我想說:一定不要因小失大,成不成才是小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人格,能健康的成長成人才是大事。有了健康的人格,孩子自然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一生。

接下來我會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具體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四種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中國家庭中,專制型是屬於比較典型的一種。

專制型教養方式特點是:強調家長權威,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家長有時候為孩子設置很高的目標或標準,甚至不近人情,但孩子不可以反抗,必須服從父母指令,沒有商量的餘地。這種家長甚至用暴力(威脅、打、罵)來保證自己的想法得以實現。

這種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多會表現出焦慮、退縮、無助的父母情緒和行為,性格慢慢會變得消極自卑。這樣的性格特徵,是在與專制的父母交往過程中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感”是因為個體長期反覆經歷了某種“學習”之後,在情感、認知、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也許他們曾努力進行反應但沒有積極的反饋和結果,在“不可控狀態”中不斷的被打擊,體驗挫敗。這種體驗讓他們認為,既然我的努力獲得不到積極的反饋,又對外部壓力無法控制,我只能無助的不做反應,或者用消極的反應來保護自己。

這對父母的方式,是比較典型的專制型父母:跟他發火,訓斥、會貶低他所取得的成績,會拿他和別人比較。不知道除了作業以外的其他方面,你們是怎麼對待孩子的,我想基本是同一類風格。

孩子在這樣壓抑,不可控的父母壓迫下,他一方面是會因為緊張而沒有能力對學習做出思考(大腦資源有限,用在緊張害怕的地方過多,就沒有能量用在理性思考上了,或者說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已經被緊張焦慮等情緒劫持,無法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他在思考怎樣應對父母的回答時,他會認為,反正我怎麼做都會被罵,或者萬一我說錯了又要被罵,我乾脆不說了。他心裡會想:我好害怕爸爸媽媽罵我,我真沒用,我是一個沒有人愛的孩子…..於是,在這樣緊張、害怕、傷心、孤獨的情緒下,他會做出“默默不語,總是流眼淚,不說話”的行為,他其實是放棄表達,因為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

怎麼辦?

希望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孩子持續的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容易產生反抗。壓抑得越重,反抗越激烈。反抗的方式可能是向外的行為(如態度強硬、動作粗暴,時不時突然爆發),也可能向內攻擊自己(內心壓力很大、充滿痛苦,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目前父母的當務之急是重建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找到自尊,自信。

具體來說:

1、父母首先要正確看待學習,看到孩子本身的價值。學習這事跟孩子比,孰輕孰重家長一定要清楚,並時刻記在心中,當你想發火的時候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暫停發火。

2、家長不能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他承受不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的夢想自己去實現。

2、家長一定要戒吼。也就是做好情緒管理,這點很重要。

3、拉近親子關係,提高孩子自尊。比較實用的一個工具是:刻意發現孩子的優點,並每天記錄下來,到一定時候念給孩子聽。

4、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把孩子的事情交給他自己。

5、以上兩條產生效果的前提是父母一定是真誠的、尊重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愛、理解、尊重的環境中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只有在有自信、放鬆的心情下才能有學習效率。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中國人民大學管理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兩個孩子媽媽,專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是的,你的教育方法確實錯了。

看到孩子流淚,難道你不心疼嗎?自己的父母都不心疼,還有誰會心疼?


可以看出來孩子心中有很大的委屈,卻不敢說出來,只能默默流淚。說明父母是有多強勢啊!難道就不能對孩子好好說話嗎?這樣下去的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自卑,嚴重缺乏自信,甚至成為自閉症患者。

是什麼原因使你們這樣對待孩子呢?

是不是對孩子的要求太高?期望值過高呢?孩子的表現可能達不到你們的要求,所以你們經常會火冒三丈,大發雷霆。你們越是這樣,孩子的表現會越差,因為他沒有自信,沒有快樂,就會失去創造力,想象力和前進的動力。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一,適當降低對孩子期望值。

每一個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是站在塔尖上的只有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會很累,心理負擔很重,負重前行,不可能走得快,走得遠。而且家長也會因為孩子達不到期望值而感到失望和無力。

所以你們是不是可以先給孩子定一個讓他踮一下腳就能夠得著的小目標,讓他一點一點進步,慢慢樹立自信,就會有大的進步。


二,給孩子多一點寬容。

許多家長對孩子特別嚴格,容不得犯一點錯,犯一點錯就大聲斥喝,嚇得孩子幹什麼都縮手縮腳,生怕犯錯,這樣的孩子還有什麼創造力?還怎麼進步?

曾經有一件事提醒我對孩子一定要寬容。一天,一個幼兒園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裝滿珠子的盤子打翻了,結果珠子滾得滿地都是。這時,所有的孩子都趴到地上撿珠子,撿上珠子搶著交給老師。看到這個情景,老師想起曾經有個孩子把這個盤子打翻過,她罰孩子站了一節課......

同樣的錯誤我們能犯,為什麼孩子不能犯?孩子懂得寬容,成人難道就不懂得寬容嗎?

三,給孩子多一點鼓勵。

當孩子取得進步或成績時,多麼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啊!可是你們卻經常面對孩子的進步和成績視而不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啊!

我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確實是這樣的。家長應該善於發現孩子進步和成績,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孩子會增加自信,並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讓自己更加優秀。



現在就開始改變吧!給孩子多一點愛! 讓孩子快樂起來! 讓家長輕鬆起來!


微笑的風268


這種教育方法確實非常糟糕。責罵貶損孩子,除了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踐踏孩子的自尊以外,不會有其他更好的作用。一個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孩子,你想讓他將來有多大出息是很難的。

另外,絕大多數家長都在犯同一個錯誤,我們只給孩子提出了要求,卻從來沒有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提出要求很簡單,比如說讓孩子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希望取得好的成績,能夠在同學面前,能夠在老師面前能夠在家長面前揚眉吐氣。作為家長,只是對孩子提出要求,卻不去幫助孩子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其實在企業中也是如此,一個只懂得要求下屬員工,卻不懂得幫助下屬員工的領導,一定不是一個好領導。真正的好領導,一定是在這個工作中教會他解決問題,讓下屬得到很快的成長。最終既利於企業的發展,又利於員工的自我成長。

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孩子做作業當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其實都跟家長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有著巨大的因果關係。家長不反省自身,反而去不斷的責怪孩子,除了對孩子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以外,並沒有其他的任何正面的效果。

所以作為家長還是要多反省自身,有沒有給孩子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家庭教育,有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有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學習專注力,有沒有在孩子的內心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讓孩子充滿學習的內生動力。如果你一件都沒有認真去做起來,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自己的孩子。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你自己也認為這樣對待孩子是非常不應該的,但令人焦慮的地方是,你和孩子爸爸都不知道該如何控制情緒。

在我看來,你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暴露了三個問題:

第一,你們無法理解孩子的反應,他為什麼總是默默流淚呢?

第二,你們不知道除了對孩子發脾氣還能怎麼做?

第三,你們夫妻倆都不清楚怎樣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跟你講兩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的一位朋友,前幾天帶女兒去參加一個比賽,女兒可能是因為緊張答錯了一道題,就被淘汰了下來。

當時這位父親臉色很難看,女兒低著頭灰溜溜地走到跟前,希望可以從父親那裡得到安慰和鼓勵。

可沒想到父親一張口就開始罵人:“笨得像豬一樣,這麼簡單的題你怎麼就答錯了呢?來之前你不是說沒問題嗎?”

這個小姑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默默地哭,眼淚一顆一顆往下掉,好像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誤一樣,任由別人指責。

我在一邊看不下去了,就走上前跟這個朋友說:“遊戲嘛,怎麼還動氣了呢,孩子答不上來不是很正常嘛,別再罵孩子了啊!”

沒想到他是這麼回答我的:“我這哪兒是罵呀,這是激勵她,讓她長記性,以後就不會再錯了!

這位父親的辯解讓我很吃驚,也讓我意識到一件事,其實我們很多父母都分不清辱罵和激勵的區別,他們以為辱罵和貶低可以讓孩子長記性、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好。

不得不說這是親子溝通中最愚蠢的想法。

不論在任何時候,孩子需要的都是鼓勵。為什麼這麼說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成績好你就誇他,成績不好你就罵他,那麼在孩子看來,你們做父母的是不是太勢力、太現實了?

換句話說,一個孩子只有在成績好的時候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和表揚,這份愛是不是太殘酷、也太輕浮了?

孩子是你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的,他有被愛的權利。可是如果他只能以好成績換取愛的話,他的一生都將上演不幸。

而鼓勵則不同,鼓勵意味著,不論在任何時候,孩子都能在父母那裡獲得最大程度的接納和力量,這是父母對孩子一種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才是親子關係得以成立的前提;有條件的愛,任何親子關係都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這是為人父母的恥辱,或者根本不配做父母!

講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臺灣。

一位母親為了孩子辭去了待遇優厚的工作。

孩子讀小學,做功課的時候,母親也坐在旁邊陪讀,如影隨形。孩子口渴了,母親給倒水;寫錯字了,母親用橡皮擦擦去錯誤的筆跡。

一個學期下來,孩子的成績不進反退。後來,母親依然坐在孩子身邊陪讀,只是把橡皮擦換成了皮鞭。這下更糟了,不但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性格也變得畏縮。

母親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參加了一個心理治療工作坊。

心理師聽完她的故事以後請她坐在這個孩子的位置上,讓另外一個學員拿著皮鞭,在書桌旁陪讀。

主客易位,乾坤挪移。這時母親終於體驗到了孩子的苦、孩子的怕。還沒等到回神,她就抱著拿皮鞭的“她”失聲痛哭。

回家以後,母親把自己的椅子搬出了書房。漸漸地,孩子的功課有了起色,這個家也得到了拯救。

先拋開會不會教育孩子這個話題不說,我們很多父母連最基本的做人的情商都不夠。情商的高低,取決於是否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也就是有沒有同理心(empathy)。

正像史蒂芬·柯維所說,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史蒂芬·柯維著有《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雖然孩子是你生的,但未必你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動機。

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做不到理解,也就夠不成一個父母的資格

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溝通能力,但是它並不深奧。只需要想一想,如果是你,你願意被父母這樣對待嗎,不論父母是否打著愛的旗號。

當我們願意這樣去思考,我們就能避免許多過激的言辭和舉動,就能把皮鞭換成傾聽,把辱罵換成鼓勵,把望子成龍的功利主義換成孩子個性更全面健康的成長。

一門考試,一次比賽,一次升遷的機會遠沒有孩子的心智發展重要。因為人生是場耐力賽是一場接一場的馬拉松,輸掉人生的都是心智不健全者。

而那些真正的強者,都是在磨難中以樂觀心態承受代價,在代價中獲取智慧然後不斷成長的人。


合生成長課堂


嗯,錯了,大錯而特錯了。

如果發脾氣有用的話,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發了;如果貶損有用的話,孩子的學習早就不用你操心了;如果比較有用的話,孩子的成績早就蒸蒸日上了。

我想請問這位家長,孩子的成績是以分數論成敗的話,那家長的成績以什麼論成敗?多少分是滿分家長?多少分是及格家長?

你把孩子的考卷在考試時間內答一遍,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讓孩子做監考老師,你和孩兒爸一人一份考一遍,看看能打多少分?

如果打不了滿分,孩子打你一頓如何,感受一下吧,只不過是六年級的題,做為成年人考不到滿分能說的過去嗎?

建議80分以下不許吃飯,90分以下用失去理智的語言貶損、比較,100分以下找個棒子(畢竟孩子還小,力氣不夠),成嗎?

毫不客氣地說,你和孩兒爸即使現在脫胎換骨了,完全變成中國好父母了,可孩子已經接近12歲了,調整到好的學習狀態已經很難了,更別說你們現在還是“管不住脾氣,管不住嘴,甚至管不住手腳”的狀態了,你們這麼任性,孩子能從你們的身上學到啥優秀品質呢?

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好的習慣、好的狀態、好的能力,這些“好的”來緣於哪兒?父母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諄諄教誨、耐心引導,你們教會ta什麼呀,一不如意大發脾氣?還是高高在上的恃強凌弱?

改吧,快改吧,再不改孩子就毀啦。


阿娥你好


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有幾種回應的方式,有些會流眼淚,作可憐狀,或是沉默不語,哽咽抽泣;有些則會強詞奪理,找各種理由證明錯不在他,或是用發脾氣、摔東西來反抗。這些其實都不是一種良好的表現。如果你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得如你所願所想,那就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

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謂人在氣頭上,什麼話都說得出來,也就是說通常帶著情緒下的表達通常是非理性的,即便是再有理,也會由於激烈地情緒而導致詞不達意。

其二,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機會。孩子宛如一張白紙,所有的道理和規矩都是家長教的,因此,在批評孩子前,請嘗試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是不是之前沒有教過他,或是這次與之前的情景有所不同,孩子可能理解錯了。你所認為的事實真相不一定和孩子認為的相同。多鼓勵孩子表達,聽聽孩子的意見才是上策。或許你會說,我家孩子很內向,不善於表達。但是表達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相信孩子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他是怎麼想的,而不是總是沉默不語了。

其三,要批評行為,而不是批評人。回想一下,你是否經常用“不乖”、“不聽話”“不讓人省心”這些話去批評孩子?若真是如此,是時候改改了。請就事論事告訴他做錯了什麼行為,導致的後果是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的人。

其四,每次批評要給出合適的建議,告訴他應該做什麼,而不僅是不該做什麼。家長常常害怕孩子受傷或犯錯,一直會警告孩子不能做什麼,但一直忘了要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膽小,因為什麼事都有風險,就意味著什麼事都做不了。

祝福題主和您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