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科室宣傳」細數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一、飲食與慢性胃病有密切關係

慢性胃病有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發病後也不一定都有症狀。據資料統計分析,成人中約有38%的人患有慢性胃病,患者飲食受限、睡眠不佳,嚴重者甚至影響正常工作。慢性胃病與胃癌的發生也有一定的聯繫,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糧食、蔬菜、各種副食品等,極易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病菌的汙染。人們食用了汙染程度不同的飲食,是引起慢性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菌與真菌毒素不僅與慢性胃病有關,也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聯繫。加強飲食衛生管理,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品變質,對防治慢性胃病有重要意義。

胃是飲食進入人體的第一關口,有分泌胃酸、殺菌消毒、消化食物等功能。胃黏膜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構成胃黏膜屏障,是重要的自身防禦機制,其遭到破壞是慢性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破壞胃黏膜屏障的常見因素有酒精、藥物、吸菸、幽門功能障礙、幽門螺桿菌、十二指腸液反流等,其中的膽汁酸、溶血卵磷酯及胰酶進入胃內。均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菸草中的有害成分可引起幽門功能不全,為十二指腸液返流的原因之一。吸菸還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影響胃黏膜供血;香菸煙霧中含有氰化物,可促進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形成。飲酒、吸菸都是胃黏膜屏障被破壞的直接原因。因此戒菸、戒酒對防治慢性胃病十分重要。

慢性胃病不僅與飲食的選擇有關,而且與進食習慣也有密切關係。胃腺在不停地分泌胃酸,進食後可以中和部分胃酸。胃酸過多可以刺激胃、導致胃皖部疼痛,繼之食慾不振,如此惡性循環,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預防慢性胃病的最好辦法。

小病不醫.遂成大疾。在發現自己有慢性中上腹部疼痛不適、食慾下降、吐酸水等情況時,應及時就醫。在確診為慢性胃病後,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有效的治療。

小貼士:胃病日常戰役之健康飲食

飲食療法指的是通過飲食的調節、合理的營養膳食,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的一種治療方法。消化性潰瘍患者應用飲食療法進行康復保健,可以減少飲食對胃粘膜的不良刺激,促進潰瘍的癒合。通常,可採取以下措施:

  1. 有規則的定量進食,避免暴飲、暴食。在急性發作期,白天可每隔2小時進食1次,症狀控制後改為1日3餐。

  2. 進食時切勿狼吞虎嚥,宜細嚼慢嚥,因咀嚼時可增加唾液分泌,能中和胃液酸度。

  3. 進食不宜過飽,以免胃竇部擴張而增加促胃液素的分泌。

  4. 一般睡前不宜進食,以避免夜間胃酸分泌增加。

  5. 提倡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主食要以麵食為主,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主食更應注意,儘量不採用米飯為主食。

  6. 儘量少飲咖啡,少飲茶,以免增加胃酸的分泌。

  7. 儘量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以避免胃粘膜損害,並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高。

  8. 儘量不進食過酸的食物,以防止對胃粘膜的損害。

  9. 提高飲食中粗纖維膳食的比例,可使胃擴張的時間縮短,降低胃酸的分泌。食物纖維分可溶性與非可溶性兩種,可溶性纖維包括果膠(含水果等軟組織的物質)、藻膠、豆膠等;不可溶性食物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是細胞壁的組成成分,來源於穀類、豆類種籽的表皮和植物莖葉。

  10. 增加膳食中亞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植物油是人類必需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因必需脂肪酸可以在胃粘膜內迅速地轉化為前列腺素E,增強胃粘膜的防禦功能。故應提倡食用植物油,少食或不食動物性脂肪。

  11. 限制飲食中的食鹽攝入量,儘可能採取低鹽飲食。

二、藥物使您受傷的胃雪上加霜

在公司當會計的張先生得了風溼病,經常服用消炎鎮痛藥。幾個月後病情得到了控制,誰想卻出現了新問題,他近來發現上腹不適,時而引起噁心嘔吐,繼而黑便,經醫生診斷為胃出血。張先生很納悶,從未患過胃病,怎麼會突然胃出血呢原來是長期大劑量服用消炎鎮痛藥的結果。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絕大多數藥物均要通過胃腸系統進行傳遞、消化和吸收,所以胃腸道首當其衝地受到某些藥物的刺激及損害。據臨床資料表明,因用藥不慎而導致胃炎、胃腸道潰瘍和出血等疾病的,約佔胃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臨床發現,引起胃炎的常用藥物主要有水楊酸製劑(阿司匹林、複方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菌消炎藥物(如複方新諾明、四環素、紅黴素),其他藥物如洋地黃、利血平、抗組織胺藥等,也可引起胃炎的發生。為什麼會引起胃炎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破壞了胃粘膜上皮細胞的脂蛋白層。長期口服刺激性藥物(水楊酸製劑)可引起氫離子因滲至粘膜內,擴大粘膜損傷,促使胃粘膜被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糜爛和出血。同時,水楊酸在胃內酸性環境下,量多時能直接破壞胃粘膜上的上皮細胞的脂蛋白層,以致胃粘膜屏障被破壞,導致炎症的發生。

2.降低了胃粘膜腺體的分泌,改變了腺體分泌的成分,削弱胃粘膜屏障的保護作用,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了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如長期大量服用強的松,即可引起胃炎和胃腸道潰瘍,甚至穿孔。

3.抑制胃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E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當前列腺素E抑制或分泌減少時,可造成胃粘膜損傷,發生炎症,常常是服用保泰松、消炎痛之後。

有胃炎史者應儘量選擇腸溶性的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紅黴素等,或改為注射,儘量不口服。服用非腸溶性藥物的患者,一定要在飯後服藥。長期服用有刺激性的藥物者,一定要同時服用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如氫氧化鋁之類),還要控制劑量。

小貼士:會損傷胃粘膜的藥

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撲熱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幾種藥的混合物,這類藥物在胃內可直接破壞胃粘膜屏障,損傷胃粘膜,產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如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這類藥物有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使用上述藥物後,會誘發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和穿孔。

另外,洋地黃、碘劑、四環素、氯化胺、奎寧、利血平、組織胺等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胃粘膜的作用。

一般來說,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動期,禁用上述藥物。但在胃病的穩定期、緩解期,如果必須使用以上藥物的話,怎麼辦呢?

首先,應在飯後服藥,避免空腹服藥,這樣,能減少藥物與胃粘膜的直接接觸,從而減少胃粘膜的損害。還可在服藥前,先服用胃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麗珠得樂、胃速樂、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胍、得樂等。

三、精神壓力大是胃病元兇之一

提起“都市上班族”,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寬敞明亮的寫字樓、衣著光鮮的俊男靚女……殊不知,加班、無規律的飲食,讓這些精英們在展現自身輝煌與榮耀的同時,也無奈地透支著健康。今年5月出爐的一份針對全國1萬多人的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上班族”胃不好,尤以中青年“上班族”為最。

胃病為什麼偏偏鍾情於“上班族”,我們又該如何打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胃戰”呢?

全球胃病人數都在上升

近日的一項調查,參與調查的人群集中在20~40歲,以企業普通白領、管理人士、政府公務員為主。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610人中,92.3%的人曾出現過胃不舒服的現象,其中,34.17%的人經常胃疼,5.47%的人甚至天天如此。2006年3月,世界健康管理聯盟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胃病患者已從1985年的1.5億人增加到今年的5億人,其中,僅我國目前就有1.7億胃病患者。

工作壓力是“胃的剋星”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胃疼成了上班族的“家常便飯”呢?調查中,59.97%的人認為是生活、吃飯不規律導致,11.14%表示工作壓力一大就犯,5.73%的人則稱是每天工作時間太長、經常加班的緣故。

提醒:工作壓力大、吃飯不定時、生活不規律已經成為幾大“胃的剋星”。

如何打好“保胃戰”?

俗話說,病靠三分治,七分養,胃更是這樣。把好“入口”關、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是“保胃”的基礎,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不要暴飲暴食、過飢過飽,或吃得過於油膩。

  2.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濃茶、咖啡及辛辣食品等。

  3. 蔬菜水果不可少,多吃白肉代替紅肉,適當補充奶製品。

  4. 每天都要吃早餐。

  5. 注意飲水和食品的衛生,不吃被微生物或細菌汙染的食物。

  6. 緊張工作之餘,少熬夜,多運動。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武威醫科院消化內科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消化內科是我院醫學重點學科,是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消化內科現有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5人,其中在讀碩士2人,承擔著病房、門診和消化內鏡的診療任務,開展了多項現代化的診療新技術,診療水平已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的領導下,科研條件逐步完善,承擔了多項省重點攻關課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學科建設不斷髮展。

技術優勢

我院消化內科兼顧內鏡中心,專業設備齊全,目前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電子胃鏡、經鼻胃鏡、電子腸鏡、超聲內窺鏡、放大型腸鏡共32條以及無線膠囊內鏡和醫用內窺鏡滅菌設備等。除常規消化內鏡(胃鏡及結腸鏡)檢查外,還常規開展超聲內鏡檢查及穿刺治療技術,並能熟練運用內鏡技術進行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現我科已開展內鏡下技術如下:ESD術、EMR術、STER術、POEM術,內鏡下止血、擴張、異物取出、息肉摘除、腫瘤切除、膽道造影及取石、支架放置等技術,上述技術不但提高了療效,減輕了病人的痛苦,還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省了病人的住院費用。

醫療特色

1、消化道早期癌的內鏡下診治:消化道早期癌侷限於粘膜或粘膜下,預後與進展期癌有很大差別。通過色素內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從癌前病變中篩選早期癌,在此基礎上開展早期癌的內鏡下篩查及治療,包括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遠期療效確切。同時在國內較早開展消化道大息肉內鏡下治療。

2、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及治療:針對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疸、胰膽腫瘤進行診斷治療,與以往開腹手術比較具有併發症少、創傷小、費用低等優點,且療效確切。

3、消化道狹窄擴張、支架治療:包括由良、惡性疾病引起的食管、幽門、胰膽管等狹窄。通過擴張及支架置入治療可減輕梗阻,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尤其適用於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

4、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硬化和套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嚴重併發症,也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兇險,病人往往在第一時間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我科已開展並推廣了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硬化套扎治療,效果良好。

5、膠囊內鏡:小腸疾病曾是消化內科的診治難點,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科已引進膠囊內鏡檢查及診治,提高了小腸疾病的診治及預後。

6、內鏡下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POEM技術及食管良性腫瘤STER技術。

7、近期開展超聲內鏡下縱膈、腹腔、胰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膽管梗阻性疾病及胰腺假性囊腫的穿刺引流。

技術應用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病例一:患者:蘇xx,男,年齡:43歲,2015年參加胃癌早診早治項目普查活動中,內鏡所見:胃竇小彎側可見約2cmx1.5cm大小淺表隆起性病灶,表面略凹陷。NBI+放大內鏡顯示:病變凹陷處黏膜腺體正常結構消失,黏膜下血管袢呈網格樣改變,與正常腺體有明確的邊界線。

內鏡診斷:早期胃竇癌(0-IIa+IIc);病理診斷: (胃竇小彎)慢性輕度萎縮性胃炎伴灶性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詳細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告知治療方法後,患者家屬選擇內鏡下ESD治療。治療情況如下: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病例二:患者趙xx,男,19歲,主訴:進行性吞嚥不暢5年;經相關檢查明確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賁門失弛緩症(achalasia A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又稱賁門痙攣,由於食管下括約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肌間神經節細胞變性、減少、缺如使得LES處於失弛緩狀態,吞嚥時不能發生規律的食管蠕動,使固體或液體食物不能順利通過而滯留於食管內,逐漸引起食管擴張,臨床上表現為吞嚥困難、胸骨後痛、食物反流、消瘦。 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內鏡下治療及外科Heller術。藥物治療(口服鈣離子拮抗劑、硝酸脂類及抗膽鹼藥)效果欠佳,而外科Heller術由於創傷大,併發症多,且花費大,很難被患者接受。內鏡下治療包括傳統的內鏡下擴張治療(探條、球囊擴張、支架植入)、內鏡下肉毒素注射、內鏡下微波切開治療,而以前兩者更為常見,但需反覆多次治療。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隧道技術的發展,新型的內鏡下治療技術問世,2010年Inoue 等首次報道經口內鏡下環形肌切開術(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

向患者家屬詳細交代病情後,患者家屬選擇POEM治療: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