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花開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蟲子叫了

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呼蘭河傳》

1

每次回到家鄉,走在呼蘭河的邊上,總會想起一個人——蕭紅,她的那本《呼蘭河傳》也一直影響著我。“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然而現在已經變化了樣子,但是,書中的輪廓也依稀可見。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2

回想起這本《呼蘭河傳》,它並不像一本小說,茅盾先生在《呼蘭河傳·序》中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呼蘭河傳》如同汪曾祺所說:“能夠吸收詩、戲劇、散文一切長處”,甚至還具有電影化特徵。《呼蘭河傳》融匯各種文體藝術之大成,是一篇超越一般小說的奇文。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3

《呼蘭河傳》具有很強的戲劇諷刺,這是《呼蘭河傳》最重要的特徵,它比茅盾所說的“敘事詩”“風土畫”“歌謠”等更能確切地闡釋蕭紅的作品。我以為,蕭紅寫《呼蘭河傳》,主要不是為了敘事,不是為了畫景,不是為了歌頌,而是為了嘲諷。《呼蘭河傳》確實是一部悲劇,是呼蘭河人的悲劇,是中國人的悲劇,但是,蕭紅用喜劇的方式寫這部悲劇,是魯迅所說的將醜惡的東西撕破了給人看的方式。呼蘭河人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沒有一個動作不是愚昧可笑的,蕭紅用諷刺劇的方式將其揭示與鞭撻。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4

《呼蘭河傳》裡描寫的野臺子戲是最有趣的。可以看出,幼年的蕭紅在鄉村接觸到野臺子戲,是蕭紅最早得到的戲劇影響。但是,蕭紅並沒有用筆墨去描寫野臺子戲的內容,而是寫了更多戲臺下的表演,寫了戲臺下眾人表演的更“野”的戲劇。

鄉村的野臺子戲其實是一次鄉間的大聚會,於是大家利用看戲的機會精心打扮,充分展現自己。看戲的姑娘媳婦,新衣服新鞋襪,擦胭脂抹白粉,個個花枝招展,奼紫嫣紅。她們不是來看戲,是來演戲的,“人們笑語連天,哪裡是在看戲,鬧得比鑼鼓好像更響,那戲臺上出來一個穿紅的,進去一個穿綠的,只看見搖搖擺擺地走出走進,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了,不用說唱得好不好,就連聽也聽不到”。男男女女在臺下說長道短,有說媒的,有相親的,有吵架的,有調情的。蕭紅說:“這來在戲臺下看戲的,不料自己竟演起戲來,於是人們一窩蜂似的,都聚在這個真打真罵的活戲的方面來了。”三天戲唱完了,人們連戲名都不知道,臺下的精彩表演,才讓人感慨萬千。蕭紅將呼蘭河人的人生百態寫得惟妙惟肖,異彩紛呈,類似一幅清明上河圖。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5

《呼蘭河傳》的各章各節蕭紅都是當戲來寫,“創造了一種獨立的、內在的、可以隨意撥弄的、集中的和戲劇性的時態”。如第一章第六節寫賣麻花的情景:五個孩子一出來,就每個人跑到賣麻花的筐子裡抓到一隻麻花,母親“拿起燒火的鐵叉子來,向著她的孩子就奔去了”,追了老大追老二,追了老三追老四,好不容易追到老五,搶下他手裡髒成泥團的麻花,放回賣麻花的筐裡,不料這母親卻跌在泥坑裡。“於是這場戲才算達到了高潮,看熱鬧的人沒有不笑的,沒有不稱心愉快的。就連那賣麻花的人也看出神了,當那女人坐在泥坑中把泥花四邊濺起來的時候,那賣麻花的差一點沒把筐子掉了地下。他高興極了,他早已經忘了他手裡的筐子了。”

最後那賣麻花的將這弄成泥團似的麻花賣給一個老太太時,老太太說:“這麻花真乾淨,油亮亮的。”這是一場喜劇。別林斯基說:“喜劇的要素是生活現象和生活實質、生活目的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意義上說,喜劇中的生活是作為對本身的否定而呈現的。”蕭紅將這場戲寫得活靈活現、滑稽可笑,笑過之後,我們感受到蕭紅對呼蘭河人的生活狀況的否定與諷刺。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6

《呼蘭河傳》是一部“世態圖卷”,小說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呼蘭河的世態,或者說是對戲劇場景的渲染與鋪排。她先是鋪排呼蘭河小城:“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然後又鋪排她家的屋子“我家住著五間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兩間,母親和父親共住兩間。祖母住的是西屋,母親住的是東屋……”

蕭紅非常耐心地描述著呼蘭河的邊邊角角,描述著家裡的角角落落。趙園說:“她通常不是依‘時序’而是直接用場景結構小說,最基本的結構原則也即‘傳達情調’。你會發現,她對於‘過程’顯得漫不經心,而只肯把氣力用在一些富於情致的小片斷上。久貯在記憶中的印象碎片,她就這麼信手拈來,嵌在‘過程’中,使作品處處溢出蕭紅特有的氣息,溫潤的,微馨的。”通過“微馨的”碎片和場景的描述,蕭紅把我們帶進呼蘭河,帶進即將上演大戲的舞臺,使我們身臨其境,在這個情境中,我們感受到了她要傳達的情調。看上去第一章寫呼蘭河嚴冬的寒冷,寫牙醫,寫淹豬淹馬的大泥坑。第二章寫“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似乎與後面的故事沒有什麼關聯,實際上,蕭紅是在為人物上場營造氛圍,寫情調,為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等人的出場鋪設一個呼蘭河的大環境。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7

《呼蘭河傳》的開篇,我們看到,蕭紅把呼蘭河比作一片“凍土”,“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嚴寒把大地凍裂了”。“凍土”是蕭紅對呼蘭河最準確、最形象的概括,何嘗不是對整個中國的形象概括。在這片凍土上,人們的思想是陳舊的、惰性的、愚昧的、凍結的,凍結到任何一點改變都是艱難的,魯迅說:“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要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呼蘭河不接受現代牙醫,但是會去貼沒有一點效果的膏藥,這就是呼蘭河的世態。在第五章中,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們閃亮登場:老胡家娶來小團圓媳婦,一個天真無瑕的大大方方的 12 歲的女孩子,“祖父說:‘怪好的。’於是我也覺得怪好的”。但是婆婆們都說她“太大方了,不像個團圓媳婦了”,為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婆婆開始毒打起小團圓媳婦,婆婆把小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鞭子抽,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小團圓媳婦的腳心。把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孩子打得奄奄一息,然後又當眾給小團圓媳婦洗澡,用滾燙的熱水燙,洗澡時,還請來大神打鼓,鑼鼓喧天,如同戲臺上演戲的鑼鼓聲,渲染著氛圍,蠱惑了人心。一次、兩次、三次,燙死了再救活,救活了再燙死,如此反覆。就這樣,眾人一齊動手,直到把一個鮮活的孩子折磨死了。到這時,呼蘭河的戲劇達到了高潮,呼蘭河人一起上陣,表演了一場荒唐至極的鬧劇與悲劇,他們毫無緣由地把一個活潑健康的女孩殺死了。這樣的鬧劇與悲劇,就是呼蘭河的世態,這世態就是對生命的漠視。有二伯的一句話道出了呼蘭河的現狀:“人死還不如一隻雞,一伸腿就算完事。”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8

蕭紅用平靜、平淡的語氣描述著觸目驚心的場面,批判的是呼蘭河人極其愚昧的根性。魯迅在評價果戈裡的《死魂靈》時說:“寫法的確不過平鋪直敘,但到處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卻隱藏,要感到的。”這句話用來評價蕭紅的《呼蘭河傳》再恰當不過了,雖然寫法平鋪直敘,但處處都是刺。蕭紅用一種現代性文化視角來反思呼蘭河人漠視生命、集體殺死小團圓媳婦的民族惰性。《呼蘭河傳》通過蕭紅戲劇性的嘲諷與批判,充分揭示出中國人的劣根性以及蕭紅對這劣根性的憂慮。

2018年,她108歲了。然而,偉大的作家永遠都會與她的文字一樣年輕。於是,我耳畔有一種稚氣的聲音在朗誦:“呼蘭河這小城裡,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以上圖片源於網絡)

享讀“文學洛神”蕭紅的黃金時代

字字融金的傷懷往事,愛恨交織的故園情歌

《呼蘭河傳》經典註解版

附蕭紅《商市街》

相濡以沫的愛戀,激情燃燒的青春

關於2018版不同的幾點?

1. 內容十分豐富,在《呼蘭河傳》的基礎上,還收錄了蕭紅的散文代表作《商市街》

該版本收錄了文學洛神蕭紅代表作《呼蘭河傳》和《商市街》兩部小說。《商市街》是蕭紅的散文經典,甚至有人說,不讀《商市街》,沒有資格談論蕭紅。全面包含了蕭紅的41篇短篇文章。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2. 專注於民俗方言的註解,上百條詞條為基礎考證,和名俗專家的確認

該版本在編輯的時候諮詢了十餘位民俗專家和故事發生地居民,儘量挖掘蕭紅的文字中埋藏的珍貴內容, 錄入上百條背景詞條、和文中民俗、俚語解釋 ,與眾多蕭紅忠實讀者分享。這也是讓讀者能夠確切的瞭解當時的民俗和社會環境下的特定語言。

3. 對照第一版繁體字版本的《呼蘭河傳》,經典再現

該版本對照第一版繁體字版本,對於標點符號和段落層次完全與之對應,讓讀者讀到原汁原味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4. 精心設計封面,對書籍收藏有癖好的讀者你們有福了

封面設計精美,內封採用燙金方式,外封為專色,更加體現了《呼蘭河傳》的滄桑孤寂之感。不僅如此,內文采用了進口瑞典輕型紙,改紙型調紙時間需要三個月。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5. 原汁原味的插圖風格,讓讀者瞭解當時呼蘭河的樣貌

該版本參考了多個繁簡版本的《呼蘭河傳》,精心編校,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蕭紅特色,新增 7幅手繪原創插圖 ,再現商市街雪景、給爺爺戴花等經典場景,畫面優美溫馨,還原了小說中重要情境。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何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