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汉武帝时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全过程,要巩固皇权就得限制相权,但是皇帝却也离不开宰相。

怎么办呢?

汉武帝发明了内外朝,让内外朝互相前置,自己稳坐钓鱼台。

1.内外朝制度设立后,内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实行决策,实际上掌握了实权;而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职能则龟缩到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

丞相的不仅累的要死,而且时时被皇帝怀疑,生命时刻被威胁,没人愿意干。

2.内外朝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影响。皇帝为了集权,必须选自己信得过的,除近臣外,外戚甚至宦官成为逐渐掌权,长久之后就造成了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

3.历代皇帝也想了好多办法来解决问题,内外朝显然越来越不起作用。到了后来的朝代有了左右宰相,有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老朱干脆不要宰相,但被累的要死,还是需要有秘书,这些秘书慢慢发展就成了内阁大学士,清廷有了军机处。

4.总之内外朝是君主集权的起初的尝试,初衷是好的,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更多的是留给了后世君主一些思考和新的尝试。


江涛涛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是如何的情形?也只有在搞清楚这个内外朝制度的基本概念与形态之后,再能进一步阐释它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


但是,一言以蔽之,内外朝制度之所以肇始于汉武帝一朝,无非就是皇权开始逐渐专治,相权则开始被压制,被分解,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围绕着此问题的回答,子由且从两个方面做出诠释;

一,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实际上,在汉朝初年的整个朝官体系当中,是明确的没有什么内外朝区分的,这个所谓的内外朝概念,正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才出现了中朝、外朝的说法,即题主所谓的内朝与外朝。

其内朝,或者也称中朝,主要是指围绕着天子周围的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人。

而外朝是指从丞相开始,一直到俸禄600石的官员,皆为外朝。

汉武帝一朝,天下多事,丞相的权利显得大头沉,而汉武帝刘彻偏偏不是一位甩手掌柜,这样一来,不仅仅要使自己具有压倒一切的专制权力,同时,他还想把这种碾压丞相权利的现状制度化、常态化。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自己周围的文武侍从官员,凡属于军国大事,先与这些侍从、顾问、秘书类官员商议,然后,交付丞相与众卿办理,这样一来,皇帝亲自秉政,丞相与九卿的权利就大大的缩水。

本来在汉朝初年的时候,丞相的职位一定是由功勋卓著的侯爵所居,也就是说,在没有拜相之前,这个人就具有相当的资质了。可是,汉武帝刘彻时期,丞相公孙弘竟然出身布衣,拜相之后,才封为平津侯,嗣后,成为定例,先任丞相,其后封侯。

这一变化,就使得丞相地位变得不那么德高望重,甚至可以称之为皇帝门下仆从的地位。

这样的概括汉武帝刘彻时期丞相的地位,并不是危言耸听,汉武帝在位54年,丞相12人,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凶险若此,以至于公孙弘接旨拜相之时,惊恐怖惧,涕泪交流而不肯接受相印。

先后有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颦六位丞相获罪自杀,另有下狱处死者数人,在汉武帝处心积虑的剥夺、压迫相权之下,丞相的威权荡然无存,甚至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而内朝中人,即围绕着汉武帝身边的顾问、宾客、侍从之臣,则被汉武帝多方信用,多数以侍中的名称参与国事的议定,大权在握。

再有上面提到的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等经常接近皇帝的官员,受到汉武帝信任之后,基本都给加上侍中的头衔,就成为内朝中人,可以参与军国机谋。

二,内外朝制度对西汉后期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刘彻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内朝官员的势力强势无疑,皇帝专制,分曹办事,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与排挤,也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史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捩点。

另外,由于汉武帝刘彻重用内朝官,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乃至于对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都对此趋之若鹜,奉为典型。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近臣不断的被皇帝宠幸,外戚和宦官也逐渐的聚集在皇帝的周围,渐成气候,造成了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西汉后期的王莽代汉,也可以说是内外朝制度延续的必然结晶。

综上所述;子由以为,汉朝初年的诸多制度,多属承袭于强秦的流脉,丞相的威权,在秦朝之时,曾经煊赫一时,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初,国中有事,往往要商榷于丞相,艰涩之处,武帝往往深恶痛绝,而丞相的权利范围,从此开始与日益增长的皇权一起,此消彼长。


最终,在汉武帝一朝,丞相的权利被严厉的打压,但是,其副作用延续到西汉末期,相权被碾压之后,代之而起的内朝人等中,宦官与外戚势力已经形成气候,尾大不掉,直接威胁到了汉王朝的命脉。

直面历史,继往开来,子由愿与诸君结成默契,共勉同行,请关注兄弟头条号,如有不同看法或争鸣亦可在留言处评论交流。


子由拍案惊奇


内外朝制度的形成,其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其中最直接的影响自然是皇权得到了强化,相权受到了削弱。在内外朝制度设立后,内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实行决策,实际上掌握了实权;而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职能则龟缩到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r丞相的位置也从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在汉武帝在位的54年中,有12人担任过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因此,公孙贺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可见丞相位置的凶险。\r不仅如此,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还对汉武帝之后的汉朝政治甚至之后的封建王朝都发挥了重要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势必要选择信得过的人充实到自己身边,形成特殊的决策集团。而这些人除了近臣以外,往往以外戚或宦官居多,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情况尤以东汉末年最甚。估计连汉武帝也想不到,自己费尽心思设立的内外朝制度竟有如此大的副作用。


希尔大大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

在他执政的一声中,西汉实力空前强大。北征匈奴,东讨朝鲜,南吞闽越,扩大了西汉的疆土;独尊儒术,盐铁改革,改良文字;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今天我来谈谈为巩固皇权,汉武帝所设立的内外朝制度,有什么不对的请各位指出。

什么是内外朝。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初,行政由外朝负责,到汉武帝,内朝开始起主导作用。内朝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朝的地位越来越高,内朝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

秦统一之后到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当时,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这种问题到了武帝时候达到了巅峰, 武帝总疑心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身边的亲信秘书(内朝)分外朝之权,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这就是内外朝的由来。

内外朝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中外朝制度建立后,汉武帝通过提拔贤良对策等方式,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达到了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

消极影响:

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东汉光武帝、明帝时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对功臣、外戚防范甚严,不许他们进入宫禁,竭力把权势揽在自己手中。到了东汉中后期汉章帝以后,多位幼君继位,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们逐渐取代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支柱,外戚、宦官已经不可控制了。东汉王朝随着中朝势力被宦官、外戚把持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土崩瓦解,内外朝制度也不为后人所继承。


小白读秦汉


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做过的很多项举措都会后世影响深远。

题主所说的汉武帝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知名措施。

古代社会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古代皇帝虽说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享乐,因此就需要有人帮他承担一些工作,这个人就是丞相。

而丞相的出现,必然会导致皇帝权利的分流,而这正是皇帝不想看到的,因此就需要有人帮助皇帝限制丞相。

汉武帝找到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内朝,通过这个措施,让内外朝互相限制,皇帝通过平衡两方的能量让他们互相攻讦,而自己置身事外,高高在上。

这就是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