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時,左宗棠新疆平叛時,使用了很多先進槍炮武器,為什麼八國聯軍侵略清朝沒用?

南京老胡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八國聯軍為什麼要侵華,他們是為了祖國的和平,還是為了祖國的榮譽,他們作為侵略者,自己的國家因為正常貿易的逆差太大白銀流失嚴重,說白了,為了錢。搞鴉片來騙錢這條路行不通了,只能明搶了。所有他們聯合起來,把自己貿易損失的錢搶回去。

在回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的時代,清朝剛剛發生了很大的動盪,就是太平天國運動。

再看看清朝統治者怎麼解決的,就是利用當地的地主階級自己出錢鎮壓。然後給了他們一個名分而已,清朝自己的滿族軍隊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除了吃空餉。

但是統治階級,既要依靠漢族人去保衛自己,又不信任他們,這就很難做了。出了問題,叫他們去擺平,還不給他們發工資。問題擺平了,還要他們就地解散。這樣搞的次數多了,漢人也不是傻瓜,不可能這樣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畢竟漢人自己組建團隊也要花錢的。

拼了老命鎮壓太平軍,自己什麼也落不到,他們只能任由手下的士兵搶劫了。曾國藩就是靠這個激勵人心的。

接下來八國聯軍侵華,但是曾國藩那種地主武裝已經被強行解散。靠自己的實力組建的軍隊又沒有戰鬥力,說白了,就是金錢激勵不到位,

我們來看看對面的八國聯軍侵華,他們怎麼激勵自己的,就是拼命打下北京,然後搶一把就跑,而且八國都知道北京富的流油,假如慈禧太后願意把北京的所有財富都拿出來激勵手下的人,招募臨時工,去戰鬥也比他們現有的人要強。

現在一個普通清朝士兵的角度去看他們為什麼不拼命抵抗,假如他們拼命抵抗,保住了北京,自己又得不到什麼,最後只是讓慈禧太后生活更安逸而已,有可能保住了北京,自己的軍隊還可能被解散,自己可能丟工作。

不管從哪方面分析,北京保衛與否,自己都沒有好結果。

而且八國聯軍侵華,針對的只是抵抗的那部分軍隊,對普通老百姓沒有進行惡意屠殺,而且在侵華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百姓給洋鬼子導航,你就知道清朝統治者有多麼不得人心了。

在往大了看,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很多邊疆大臣都是一種旁觀的態度。連慈禧太后自己逃跑的路上,都是叫社會上的鏢局保鏢去保護自己,而不是帶著滿族或者漢族的士兵,鏢局為了賺錢,也願意盡力去保護。說白了,不管從頂級統治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已經沒有保衛國家的真正心態。

假如八國聯軍侵華,所到之處,血流成河,見人就殺,一個不留,像日本侵略者一樣,估計他們不可能這麼順利就能攻破北京。肯定會收到各種抵抗。因為他們侵華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來搶劫的,事實也是這樣,只是把北京搶完了就跑,也不是非要追殺慈禧太后。

而且,搶完了,他們還把慈禧太后接回北京,再談判要賠款。

再站在全局角度去分析,八國聯軍侵華,他們八個國家最多也就是打贏了李鴻章而已,再說的直白一點,他們八個國家也就是打贏了中國兩個省而已,除了長江沿線,其他地方他們都不敢去。我覺得侵華,那兩個字真的是抬舉侵略者了,把他們稱為一個上萬人國際搶劫團伙比較合理。像日本,佔據了東北三省就賴著不走了,想把東北變成自己的底盤,那才叫侵略。

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捨得花錢,真正給足了金錢激勵,殺一個洋人,給一百兩銀子,仗打完了,還能繼續當兵,活著的士兵工資每年一百兩。就這激勵政策,我相信,八國洋人只要上岸了,估計被當地老百姓殺的渣都不剩。屍體都會被大卸八塊去領賞。

事實上,中華上下五千年,很少被外族侵略,很多時候,都是邊疆的防禦力量投降了敵軍,最後自相殘殺,被外族撿了個大便宜罷了。清朝就是這樣贏得統治地位的,蒙古也是。

如果外族侵略,全部依靠自己部族的力量強力統治中國的,這樣的例子真沒有。但是中國自己,歷史上,每被侵略一次,自己的國土反而更強大了,蒙古侵略我們,最後蒙古變成我們的一部分,東北滿族侵略我們,東北也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西藏,青海,新疆都是這樣來的不是嗎。向八國這樣的,頂多就是個搶劫犯。他們要是敢留下來,估計用不了多久,日本,英國,法國,美國,最後都變成我們的一部分。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化他們一點問題都沒有,只要時間足夠長。

現在現代人的角度去分析,用西遊記來形容特別合適,慈禧太后相當於唐僧,雖然有保家衛國的需求,但是自己沒有能力,招募了一個孫悟空(漢族地主武裝)這個武功強大的人保衛自己,還不願意給他發金箍棒。願意聽自己話的,只有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和只能挑擔的沙和尚。豬八戒相當於吃空餉的滿清軍隊。

最可怕的是,這個唐僧沒有緊箍咒可以真正控制孫悟空,理論上來說,只要孫悟空願意,一棒子就能打死唐僧,豬八戒即使想防抖防不住。

關鍵問題是這個慈禧太后,她秉承這,當一天太后,就使勁揮霍的原理,在她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確實也盡了各種努力去改革富強,可能到了後期,她自己感覺家天下這種政治制度難以為繼,那最好是儘可能去揮霍了。她誰也信不過,滿人靠不住,漢人不敢靠。甚至買了各種先進的武器卻不裝備部隊,怕漢人部隊反戈一擊。至少洋鬼子只要錢,漢人可能是要命啊。錢和命,哪個重要,我相信普通人都知道怎麼選擇。

最後說說,其實論單打獨鬥,外國侵略者根本沒贏過,在八國聯軍侵華以前,俄國想侵略新疆,被左宗棠趕跑了,法國侵略臺灣。被馮子材趕跑了。但是外國人跑過來搶劫,卻贏的多,輸的少,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清朝gdp佔全世界一半還多。即使那些西方國家輪流來搶,都沒有太大影響。但是他們想把中國領土佔有己有,即使全都來了都不一定能贏。因為這會觸及全體中國人的切身利益,他們會面臨無休無止的游擊戰。最後戰火可能會燒到自己的本土。

最後,回答一下正題,慈禧覺得,能用賠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且在當時條件下,統治階級和正規軍,都沒有抵抗意志。槍炮根本沒有機會用,統治階級不願意給漢人用,滿族上了戰場,走個過場就直接跟著慈禧一起逃跑了。只是慈禧沒有想到八國聯軍會攻打到北京。以為還是像以前一樣,在海岸線上割地賠款就了事。但是事實上,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朝自己早就賠光了家底,即使想抵抗也不可能了。別看清朝好像又新購買了很多新武器,其實都是跟外國銀行貸款分期買的。打仗都是要錢的,總不能讓漢人上戰場,也來個分期付款吧,這好像不合適對吧。再說說給封官,這個也行不通,清朝就二十多個省,經過這麼多年戰爭,幾乎把所有的省長都封給漢人了,總不能把皇位讓出來吧,這也不合適,最後,結果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那個結果了。

鴉片戰爭以前,當時的清朝有著全球第一的經濟實力,可惜,經濟能力沒有及時轉變為軍事實力,被打敗後,直接從最富有的國家變成最窮的國家。連日本這個幾乎在同時被打開國門的鄰國,從一個被侵略的國家迅速轉變為侵略別人的國家,還是靠著清朝戰爭賠款發展起來的。而且靠軍事去發展經濟最早是從西班牙開始,被英國人學會,英國人教給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過去上千年都太富有,已至於即使自廢武功,周邊也沒有國家敢挑釁。清朝傲慢了兩百年,在最後一百年被淘汰,也算是值了。好像很多帝國都逃不過三百年的期限,美國也神氣兩百年,現在也慢慢走下坡路了。

英國已經不當老大五十年了。



神龍大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並不是沒有先進武器。

當時清軍編組了先進的武衛軍。除了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去了山東以外,其餘的聶士成武衛前軍、董福祥武衛後軍、宋慶武衛左軍、榮祿武衛中軍全部參戰,總兵力大約7萬人,基本都是新式武器裝備。

以聶士成的武衛前軍為例,官兵約2萬人,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
該部以德制11毫米口徑老式毛瑟步槍1萬支為訓練用槍,另有奧制Mannalicher8.5毫米新式步槍一萬支為戰備用槍,還有部分更先進的7.92公釐Gew.98步槍。

真正開戰了,老式步槍是不用的,直接使用新式步槍。

另外步營另有直屬配備的克魯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為直接支持武器。

炮兵方面,除使用最新型克魯伯75速射炮16門外,另有舊型克魯伯60公釐口徑速射炮32門(七磅炮)、格魯森57速射炮32門。

每個炮營另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2挺。

就武器裝備來說,武衛前軍相當先進,甚至超過二戰時期國軍軍閥的部隊。當時軍閥部隊1個師只有2到3門火炮。

然而,這樣的軍隊被洋人很快就打垮。

庚子事變時,除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在山東沒有參戰,其餘各部基本都被殲滅或者擊潰,不復存在。

除了現役武器以外,滿清還有大量庫存武器。

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僅僅在西沽武器庫就發現驚人的軍火。

經過盤點,這些武器不但數量巨大,而且非常先進。

據英國檔案《關於在天津附近武庫中所發現中國新式軍用物資報告單》記載,截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部分武房就有:

口徑87毫米克伯虜大炮36門、

口徑70毫米克伯虜大炮66門、

口徑5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42門、

口徑4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42門、

口徑3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或上海機器局製造42門大炮、

口徑37毫米速射機關炮10門、

以上火炮238門。

3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

來自德國基爾藥房魯德爾的繃帶和藥品、

使用德語說明的伊斯馬赫子彈帶、

美製彈藥和中國製造的彈藥。

還貯備有幾百袋約15噸大米和優質飲用水。總價值約達250萬至300萬英鎊之間。

“武庫東面、南面和北面有土牆圍著,河在它的西面。牆上每隔一段有射擊孔,架設著大炮,是一座堡壘式建築”,有數百名清軍駐守。

面對敗退回天津的西摩爾聯軍1000多人,這裡清軍只守了1個小時就逃走。

這些武器全部被洋人繳獲。

這些武器,保守估計可以裝備5萬人的軍隊。

然而有什麼用?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來用,用的人不爭氣,武器好又有什麼用。


薩沙


我是七哥

我可以這樣說,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朝不是沒有用先進槍炮武器,而是根本不敢堅持用這些先進武器,與列強作戰。

首先是大沽口戰役。

清軍在大沽口的軍事佈置,被譽為“天下第一海防”。

清將羅榮光吸取歷史教訓,自知清軍落後,所以自己積極傳授官兵一些關於測量、電化之類的科學知識,積極在海面佈置水雷。

八國聯軍猛烈攻擊,在大沽口嚴密軍事防護下,清軍初期佔優;隨後,八國聯軍改變作戰策略,在加上清軍軍營彈庫爆炸等失誤,最終羅榮光戰死,八國聯軍損失6艘軍艦,200多人死亡。

這是清軍與列強的交鋒的第一戰,比如水雷這些較為先進的武器,已經被清軍用到戰場上了。

第二戰,天津保衛戰。(聶士成)

天津保衛戰中,清軍有一位卓越的將領聶士成。他經歷剿滅捻軍、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等諸多戰役,並且在甲午戰爭之後,親練新軍。

仿照德國軍隊的編制,來訓練清軍。聶士成所率領的清軍,一律著裝西方軍隊的新服裝,是清軍中裝備較為先進的新式軍隊,配備有德制重機槍。

在天津保衛戰中,聶士成積極作戰,率領清軍運用炮火壓制八國聯軍。初期戰局,清軍也是略佔上風。

後來,當時身在前線的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對天津保衛戰,有一段描述:

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中國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

在許多外國記者,以及部分聯軍將領看來,天津保衛戰,清軍似乎是難以打敗的,八國聯軍一直困在這裡,遭受聶士成猛烈炮火攻擊,恐怕難以攻陷天津了。


但隨後局勢發生反轉,八國聯軍增援部隊趕到,開始更加猛烈反擊清軍,在加上聶士成的軍隊與義和團有矛盾,死守天津時,雙方依然時有衝突,最終,清軍敗走,義和團撤走,天津淪陷。

這一戰,聶軍的新式軍隊,裝備精良,算是大清軍備與八國聯軍軍力的比拼了,清軍似乎也不是那麼差的。

第三站,北京保衛戰。

當天津淪陷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一面下令嚴守北京,一面準備逃跑。

八國聯軍是7月14號貢獻天津的,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聯軍攻打到北京城下。列強兵臨城下,為了儘早取得勝利,開始釋放毒氣,打化武戰。

雖然依然有不少勇敢將領衝鋒陷陣,但畢竟是血肉之軀,終究難以抵擋毒氣,被迫撤離,再加上守城的將領早早準備逃跑了,敗局已定。(慈禧出逃)

8月14日,北京淪陷,一天後,慈禧和光緒隨之逃跑,留下的守城將領,大多也跟著慈禧,一路跑了。

這一戰,並沒有太多看點,幾乎都是清軍敗走。慈禧在天津失守後,其實已經有了求和意向,開始派人與列強談判,最後說的死守京師,也不過是口號罷了,慈禧一走,守城將領,也跟著一溜煙跑了。

至此,慈禧已經沒有了決戰的信心,保留了袁世凱的新軍,以及南方各省的兵力。但如果慈禧下定決心,跟列強硬拼的話,結果也是未可知的,或許聯軍是必敗的,持久戰聯軍可耗不起的。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朝已經裝備了很先進的武器,多是德國貨。克虜伯最先進的大炮,都是清朝第一個去買。

庚子年的悲劇,完全是慈禧太后發瘋導致的惡果,她想和神拳合作,打垮十一個列強。

稍微清醒一點的官員都知道,這是找死啊!

所以清朝的統治階級全部精神分裂,在戰與和中虛與委蛇。

而慈禧完全不懂軍事,瞎指揮。

我們看看清朝的第一炮臺:大沽口炮臺。

清軍克虜伯大炮

1,大沽口炮臺。

大沽口是海河入海口,是天津的門戶,更是京城的門戶。

天津博物館,有兩件文物:《大沽海口營盤全圖》、《大沽炮臺軍事佈防圖》。

這兩件文物就可以證明庚子年的大沽炮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炮臺之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沽炮臺被英法聯軍摧毀。

清朝剿滅太平天國後,從1871年開始,李鴻章負責修建大沽炮臺。

當時普法戰爭中,德國擊敗了法國,李鴻章也特別喜歡德國貨,大沽炮臺的主力大炮都是清一色的克虜伯。

經過近三十年的經營,大沽炮臺實力強悍。

各類大炮共300門以上。

大沽炮臺在海河南北兩岸共有五座炮營,採用稜堡建築結構。

大沽炮臺南岸營盤

1886年左右繪製的《大沽炮臺軍事佈防圖》記載:

提督羅榮光率炮兵1800人、水兵208人,駐紮在南岸。

南岸主營盤的大炮有139尊。

南岸草頭沽營盤有大炮51尊。

南岸南灘新營盤開始只有大炮13尊,後增加至21尊。

北岸炮兵有兩營兵力,近1000人。

北岸主營盤有大炮53尊,後增至74尊。

北岸西北石頭縫營盤有大炮43尊。

羅榮光只有五營兵力,不足三千人。

如此少的兵力,守護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

慈禧太后也不派兵來援。

2,大沽口之戰。

1900年6月17日凌晨,大沽口之戰爆發。

此時,守衛大沽口的清軍只有炮臺不足3000人的兵力。

而天津附近集結的八國聯軍已近2萬人。

其中有數千名八國聯軍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前期進入了天津。一支乘坐裝甲火車北上到達廊坊時,遭到聶士成武衛前軍和義和團的阻擊;另一支約900人,負責從陸地上偷襲大沽炮臺。

前期進入海河內河的八國聯軍還有10艘驅逐艦,平均每艘120人,總兵力達1200人,負責從河上攻擊大沽炮臺。

八國聯軍以6艘軍艦進攻大沽炮臺,2艘軍艦監視北洋艦隊,2艘軍艦守護火車站。

攻打大沽炮臺的八國聯軍戰艦

大沽口外的海上,還有吃水太深無法進入內河的八國聯軍戰列艦巡洋艦22艘,總兵力上萬人。

大沽炮臺兵力如此單薄,不懂軍事的慈禧太后也不派兵來援,更沒有下令北洋艦隊協助大沽炮臺作戰。

八國聯軍已經給大沽炮臺提督羅榮光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在17日凌晨2點撤出大沽炮臺,否則炮彈伺候。

羅榮光決定先發制人,小兔崽子們,先給你們點厲害嚐嚐。

在17日0點50分,羅榮光提前給所有的大沽炮臺下令,向靠攏而來的6艘八國聯軍的軍艦開炮。此時百炮齊發,重創八國聯軍4艘軍艦。

俄國的軍艦靠炮臺最近,損失最慘。

俄國的基里亞克號被擊毀,4次被擊中,火藥艙爆炸。

俄國的高麗支號,5次被擊中,炸死官兵16人,受傷47人,死傷過半,全船燃起熊熊大火,喪失戰鬥力。

德國的伊爾提斯號,被18枚炮彈擊中,但沒擊中要害,艦長受傷,神奇地還有戰鬥能力。

法國的里昂號,也多次被擊中。

八國聯軍的艦隊炮火,完全被大沽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所壓制,想通過艦隊消滅炮臺絕無可能。反過來,再打下去,大沽炮臺有可能把這6艘八國聯軍的軍艦全部擊沉。

此時,大沽炮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八國聯軍艦隊身上。

在黑漆漆的夜裡,轟隆隆的炮聲中,一個陰謀正在實施。

八國聯軍的登陸部隊,留100人防守火車站保護後路,其他800人攜帶輕便的野戰炮向北岸的西北炮臺偷襲而來。

西北炮臺清軍不足一營(500人),大炮多是遠射程,無法對付背後近距離偷襲的八國聯軍陸戰隊。炮兵們只好拿起步槍對付八國聯軍800人的陸戰隊。

凌晨4點30分,雙方開始交火。

西北炮臺的清軍頑強抵抗,並擊斃日軍指揮官服部雄吉海軍中佐(相當於中校)。

英國軍艦阿爾傑林號負責支援陸戰隊,火力全開,炮彈傾瀉在西北炮臺。

西北炮臺兵力本來就少,被八國聯軍的軍艦和陸戰隊兩面夾擊,一小時後炮臺陷落。

佔領西北炮臺後,八國聯軍用炮臺大炮轟擊北炮臺,北炮臺陷落。

八國聯軍又用北炮臺的克虜伯大炮轟擊南炮臺,擊中南炮臺彈藥庫,引發大爆炸。

炮臺南營盤清軍死傷千人,羅榮光無力迴天而自殺。

3,近在咫尺的北洋艦隊坐看大沽炮臺覆滅。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戰後,李鴻章又重建了一個小型的北洋艦隊,葉祖珪為北洋艦隊統領。

葉祖珪

大沽口之戰時,葉祖珪的北洋艦隊正在附近。

大沽炮臺的羅榮光曾向葉祖珪請求增援,而葉祖珪只想自保,不發一兵,不開一炮。

葉祖珪的北洋艦隊有3000噸的主力巡洋艦海容號,從德國新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4艘魚雷艇,飛霆、飛鷹2艘驅逐艦。

海容號

飛霆、飛鷹正在大沽口維修,但艦炮仍然可以當炮臺使用。

監視北洋艦隊的是英國的名譽號和鱈魚號驅逐艦。

葉祖珪與八國聯軍達成秘密協定,海容號保持中立,不參與大沽口的戰鬥,北洋艦隊的基地拱手相讓,四艘魚雷艇任八國聯軍瓜分。

戰後的葉祖珪還步步高昇,總理南北洋兩大艦隊和廣東水師。

這真是目瞪口呆啊!

大清不亡,天理不容!

葉祖珪的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魚雷艇,完全可以擊垮英國的兩艘驅逐艦,然後炮擊八國聯軍的陸戰隊,再擊潰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臺的6艘軍艦。

但葉祖珪選擇了冷眼旁觀。

因為他知道,即使他把內河中的八國聯軍戰艦全部消滅,也無法打贏海上的22艘戰列艦和巡洋艦。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當時慈禧太后已經軟禁光緒帝,想另外立其他皇子當皇帝,不料卻遭到了洋人的反對,慈禧太后這一下子就怒了,洋人直接威脅她掌控大清,所以在她一定要給洋人一點厲害。隨後,慈禧太后召集大臣,對列強十一國宣戰,這也是慈禧太后最勇猛的一次決策。

慈禧太后開始讓義和團進攻在京城的洋人大使館,導致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選擇從天津登陸,要從登陸首先要面對大沽炮臺。大沽炮臺由李鴻章負責修建,裝備有大量的火炮,大量裝備由李鴻章從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從武器性能,火力上來說,大沽炮臺算得上世界第一炮臺,如果防守得當,洋人的軍艦斷然不是對手。



然而負責守衛大沽炮臺的士兵僅僅只有三千人,在在八國聯軍進攻過程中,沒有任何部隊進行支援。反觀八國聯軍部隊有兩萬多人,兵力是清軍的七倍。

另外,各省總督基本已獨立,不再聽從慈禧的號令。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東南各省都與列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稱為《東南互保》,也就是說,慈禧太后也是孤立無援。


總結一下,八國侵華如此順利,不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後的問題,實際上是人的問題,首先落後的封建體系,全國各處不能團結起來,其次是慈禧不能軍事喜歡瞎指揮。


傳奇歷史觀


左宗棠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出兵新疆,打敗沙俄支持的白彥虎等人,收復了新疆,當時他們能夠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所擁有的武器是相當的先進。到了八國聯軍的時候,清朝也有比較先進的武器,但是因為內部矛盾再加上慈禧不敢用,所以最終導致失敗。


慈禧之所以向西方諸多國家發起宣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了端郡王的矇蔽。因為起初的時候,慈禧決定廢掉光緒,而立端郡王的兒子為新皇帝。但是遭到西方國家的反對,最終進行不下去,慈禧倒是無所謂,因為權力還在她手裡,但是端那王就不願意了,他可是眼巴巴的指望著他兒子能夠登上皇位。為了使他的兒子能夠登上皇位,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最後他偽造了一封西方列強要求慈禧交出權力的公文,導致慈禧最終對西方宣戰,因為慈禧這樣的人很難忍受喪失權力。

慈禧的宣戰本來就是是為了對抗西方要求她讓權的一種對抗手段而已,但她並沒有想好怎麼樣跟西方打。她也清楚,憑藉義和團那些鬼把戲是不可能和西方列強對抗的,以中國的實力和西方列強對抗,只能是雞蛋碰石頭,之所以真的宣戰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而已。所以她雖然宣戰了,並沒有真正的對西方進行大的動作。否則的話,軍隊幾個月的時間去攻打大使館,居然沒能攻下來,八國聯軍確實實力強大,但是大使館裡能有多少軍隊呢。

事實上在滿清末年,還是買了不少先進武器的,只不過掌握軍隊的榮祿,明白慈禧的心思並不是真正的要和西方打,所以也並沒有敢真正的把那些先進武器發下去。因為要是真正的打死了太多的西方人,導致西方人瘋狂的報復,到時候恐怕就不好收場了。因為說到底,慈禧只是為了保住她自己的權力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滿清王朝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對漢人始終有所提防,所以也不敢真正的把一些先進的武器發給漢人軍隊,怕他們反過來打自己。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做關中槍聲,當時新軍主要是漢人,但是滿人提督卻把一些重武器嚴加看管,只在平時要用時和訓練時才能允許拿出來,並且旁邊一直有滿清士兵看守。

正是因為上述諸多原因,所以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滿清也不敢把那些先進武器拿出來進行抵抗。


平安讀歷史


左宗棠收復新疆能用先進武器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收復新疆是得到慈禧允許的,武器配備也肯定會給予最好的;其二,當時清政府給左宗棠配備的先進武器數量有限,而左宗棠的堅實“粉絲”胡雪巖通過手裡的各種資源,從洋人手裡買到一批武器,無償贊助給了左宗棠。所以,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武器配備是很“時髦”的,而八國聯軍時期的情況則截然不同



首先是“東南互保”的出臺,極大消弱了滿清的實力。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經過多年“洋務革新”,不但經濟有了好轉,這些地區的軍隊配備更是先進,可是,私下和洋人達成“互保協議”後,這些地區就拒絕派兵增援北京,這也是八國聯軍能長驅直入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滿清的軍力配備。當時滿清的兵權掌握在榮祿手裡,而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老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他深知慈禧不願開戰,也知道南方那些督撫大員心裡的“小九九”,所以他早就斷定必輸無疑,為了避免洋人以後“清算”,他在下發先進武器時都極為慎重,那些恨洋人的部隊根本不會發太多,就像聶士成部,本可一舉殲滅首批入犯的聯軍部隊,可由於榮祿禁止將先進武器分發下去,結果,讓這群聯軍誤打誤撞佔領了彈藥庫,裡面都是最先進的武器,利用這些武器,他們愣是把一路追趕他們的聶士成部給打退

明明有先進武器,為什麼不下發?這不是榮祿的主意,這是慈禧的制度。因為哪怕漢人將領再忠心,慈禧心裡始終都是不信任,所以嚴令榮祿要限制漢人部隊的武器配備。



除了聶士成,還有李秉衡,他去防守天津時向榮祿要人,被榮祿推辭;沒人,總得給點武器彈藥吧?還是沒有!最後李秉衡不得不帶領“借來”的500名士兵奔赴天津。真沒嗎?榮祿1萬5千人的中衛軍圍攻使館區近2個月,打了4000多發炮彈和100萬發子彈,使館區還是安然無恙,這能說“沒人、沒彈藥”嗎?因為榮祿命令都是朝天打的,洋人權當是看煙花了

最後一點,別說當時沒有配備先進武器,就是配備了,沒有“上面”的指示,誰還敢真去打洋人?都怕將來掉腦袋!當時的內在矛盾和體制已經註定那場仗打不贏


回眸滿清


我是掌櫃,我有靠譜回答。

滿清末年,左宗棠領湘軍徵西,最後收復新疆,可謂是清朝末年乃至中華民族的一件大事。他維護了我國將近2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被當時的沙俄及其代理人攫取,是中國近代史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左宗棠徵西能取得這麼大的勝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湘軍配備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當時左宗棠通過胡雪巖向英法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自己的軍隊,在攻打阿古柏白彥虎的時候,可謂勢如破竹。白彥虎等人的武器在湘軍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最後只能向西逃入沙俄境內躲避。

滿漢隔心

1900年八國聯軍的時候,事實上滿清已經購置了相當多的先進武器,但是因為滿漢之別,滿人對漢人的防備非常厲害,所以很多先進武器都在倉庫裡放著,並沒有拿出來。據說八國聯軍在攻打北京城的時候還意外的獲取了滿清放在倉庫的克虜伯大炮,馬克沁重機槍等,連八國聯軍都感覺武器自嘆不不如。



慈禧根本不想真打

另外,慈禧雖然向八國宣戰,但這主要是被急切想當皇帝的端郡王父子給慫恿的。慈禧老佛爺也明白,自己那些家底根本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雖然先進武器有,但是數量有限,即使裝備了軍隊,也不可能打得過列強聯軍,即使打敗了第一支多國部隊,當聯軍再派部隊來時,也是滿清軍隊彈藥耗盡之時,自然滅頂之災也就到來。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慈禧雖然向列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根本不敢真正的打,以至於出現了圍攻使館好幾個月都沒能打下來的古怪局面。否則慈禧真想打的話,只要把克虜伯大炮拿出來對著使館一炮就夠了。


大力士掌櫃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其實這事說道根子上,他也不是一個兩個原因就能掰扯明白的。

他最為主要的還是人的原因,那麼咱就從人的原因入手,先把這事捋捋。

人的原因

打從滿清入駐中原開始,從心底裡就充滿了不自信,這也導致了他們每個皇帝,都在壓制軍隊的發展。

您別管軍隊的武器裝備還是規章制度這都有些個畸形。您比方說滿清這所謂的精銳八旗大兵,要嘛給嘛,但架不住這些個身份地位比一般人高一大截的老爺兵們,捧著金飯碗壓根就不願意在軍隊訓練當中投入太多的精力。

所以這些人上戰場弄個舞把操啥的,壓根就不在行。那麼漢人軍隊到是願意接受軍隊訓練。

但架不住滿清統治者不樂意,為嘛呢?根源還是不自信。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八旗大兵到了康熙的手上這都已經廢了,讓他們提籠架鳥的溜達,他們一個個手拿把掐的都在行,但您讓他上馬舞刀弄槍的這要了他們的命了,一個個的哭爹喊孃的。

所以這八旗大兵縱觀整個滿清統治時期,大多數時間都是廢的。當然就算是廢的,這東西依然保留了小三百年的歷史。

那麼漢人軍隊,最為典型的就是綠營,這其實就是大明時期投降過來的軍隊組建起來的。

他們的戰鬥力在康熙的時候不錯,滅三藩,打臺灣,整噶爾丹,這都用著順手,都當主力的使喚。但打完了之後,這綠營的將官就換成了滿人,這也造成了康熙之後綠營的戰鬥力直線下降。到了滿清後期整個就變成了警察性質的部隊,您就別提啥戰鬥力不戰鬥力了。

所以到了嘉慶的時候,這啟用了另一個獨特的兵種——鄉勇。這有戰鬥的時候,就由當地的豪紳組建保護一方水土,但滿清政府壓根就不負責這鄉勇的軍餉,他們只管給你個頭銜,其他全部自理。這戰事一結束,您這鄉勇立馬就得解散。

但您別看鄉勇這嘛也不是,但戰鬥力那是槓槓的,是碾壓八旗大兵和綠營的存在,您說他是整個滿清軍隊的主力,這也不為過。

這不到了滿清後期,啥湘軍,啥淮軍,啥楚軍其實說道根子上這全部都是從鄉勇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這要不是因為戰事頻發,這幫子軍隊早就被解散了。

所以這些個地方部隊,軍餉啥的按照鄉勇的規定,這都得自備,滿清朝廷的銀子你壓根就用不上。所以他購買的武器裝備,這就不會給你發。

瞅到這裡,大傢伙應該就明白了吧,作為滿清政府的主力,這八旗大兵依然已經廢了,發給他他也不會用,也不想用。

後來的事

那麼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就出現了八里橋之戰這樣的事。滿清大兵不可謂不英勇,一次次的衝鋒被一次次的擊退。三萬人愣是拿八千拄著文明棍到處和人講文明懂禮貌的英法聯軍沒辦法。

那麼之後一次次的戰鬥,一次次的被抽,滿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這麼下去不行,這就有了軍隊的改革。

但改革從哪裡改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爭。李鴻章支持把大筆的銀子投入到海軍當中,購買一艘艘的吞金巨獸。左宗棠左大人支持從陸軍改起,畢竟投入陸軍的建設費用比海軍要少很多。

在左宗棠的認識當中,不管是啥戰鬥,最終的決戰場地依然是陸地,這不可謂不高瞻遠矚。

畢竟你這軍艦再棒,能把那麼長的海岸線守住嗎?一旦守不住被打進來,只能依靠陸軍把他們趕下海。

但這爭論在左宗棠左大人收復新疆的時候,這塞防算是佔了點上風,可是後來呢?李鴻章把左宗棠左大人的錢袋子胡雪巖給整趴下了,自己個扶持了一個盛懷宣出來,其實在這個節骨眼上,正是左宗棠左大人的楚軍和法軍對峙的時候,這就是中法戰爭。

在加上這中法戰爭的事咱明明贏了,李鴻章卻又簽了一個類似於戰敗條約的條約,把個左宗棠氣的大罵:“十個法國將軍都抵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再加上左宗棠左大人沒多久就去了。

那麼李鴻章的海防這就基本上成為了滿清的主旋律,一艘艘鋼鐵巨獸就買來了。

強大的北洋艦隊這就起來了,但這事弄成了之後,就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船是有了,但船上的大炮他就壓根不願意配備齊全炮彈。威力大的開花彈這就是買船的時候,人家送的,一直就沒有購買。拿那裝沙子的炮彈糊弄你。

還有哪砸水線的實彈,到是管夠。畢竟這玩意便宜,而且還能自己生產,但自己生產的這實彈,用的全部都是黑火藥(便宜不說,黃火藥咱沒那技術),這一炮打出去,整個甲板都是黑的,那黑霧籠罩的啥也瞅不見,這放一炮就相當於給自己個弄了一個煙霧彈,敵人瞅你一清二楚,你想瞅出去,這得老半天。

你說這事弄的。

所以啊這大炮一響就黃金萬兩,這不是瞎說,這玩意太費錢,還不如給慈禧祝壽,擱頤和園弄倆石頭船放湖裡邊瞅,就這擱那一萬年都壞不了,當然這架不住八國聯軍給你整破壞。

那麼一個甲午海戰,這結果也就出來了。

孰是孰非,咱就得拿事實說道理。

八國聯軍

這不後面就出現了新軍,編練新式的陸軍,這就被提上了日程。

這新軍其實不只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當年聶士成也編練了新軍,他將武毅軍和功字營的骨幹集合起來,組建了新募馬步兵三十營,這是按照德國的方法編練的,而且裝備的也是新式武器,機槍都有。

在八國聯軍進來的時候,聶士成就是用這支軍隊把這八個大頭娃娃打的哭爹喊孃的,這就是著名的廊坊大捷。

但這大捷,被榮祿悄摸兮的給黑了,偷偷的給了義和團,你說這事弄的,畢竟那會慈禧全依仗著義和團,想用這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一較高下不是,你上邊都這樣想了,這下邊當然跟風啦。所以聶士成別說功勞啦,連封賞都沒有拿到。

後來他又和八國聯軍交手多次,被這幫人稱讚為咱大華夏地頭上最為強悍的軍隊。

但就是這麼個人,後來在八里臺中炮陣亡,原因是被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夾起來打。

滿清本來打算要撫卹的,結果那相信義和團仙術能夠打敗八國聯軍的載漪、剛毅就跑過來阻止,這事就變了。就這倆貨,事後一個被流放到了新疆,一個撒丫子和慈禧往西安跑,這頓跑跑的顧頭不顧腚的那叫個狼狽,路上拉肚子拉死了。

其實這路上慈禧也落個好,上個廁所,都能讓那廁所裡的蟲子爬到身上。當然這是後話,咱不提也罷。

所以那八國聯軍進來的時候,咱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合適的人,配上合適的裝備,這沒啥問題。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滿清衝鋒陷陣的將領不少,這把到處宣揚自己就是講文明懂禮貌典範的八國聯軍給惹急眼了,後來這就放毒氣。這架勢咱那見過,這不就頂不住。

這是參加戰鬥的,那麼沒有參加戰鬥的新軍他也有,最為著名的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的新軍,躲的遠遠的。

那麼參加戰鬥的新軍畢竟屬於少數,這多數使用的還是抬槍和鳥銃,甚至於是大刀片子和箭頭。

那麼是武器不夠嗎?

這當然不是,咱瞅瞅一份英國保存當年的檔案——這是一個天津武庫發現的新式武器的物質清單。

口徑87毫米克伯虜大炮36門、口徑70毫米克伯虜大炮66門等等,總之各種各樣的新式火炮這大大小小就有238門。炮彈管夠。

這只是火炮,其他的還沒有計算。

您要問,槍有多少?說出來都嚇死你,三萬支毛瑟和來復槍。這都夠一個軍使用的了,就這東西連槍油都在,還沒有開封呢?那子彈多的都沒地放了。

反觀想要防守的滿清軍隊,把大明朝遺留下來的武庫開了,用大明時期的鳥銃和銅炮戰鬥,這真的沒法比。

那麼為嘛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這和咱開頭的解釋有著莫大的聯繫。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左宗棠拯救新疆的時候,是他一個人帶領著一支部隊,朝廷對他們的能量是非常小的。但是他們是有一種信仰,左宗棠可是寧死也不會回去,除非是能夠收復新疆,在這一過程之中,他抬著一套棺材坐在最前面,所有人都被他感動了,而且他向外國進了大量的武器,而且這是向銀行貸款的,要是他失敗的話,外國人都會沒有辦法收錢了,所以很多人都對左宗棠進行了支持。


在八國聯軍的時候,清朝的官員都是腐敗,沒有一個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的將軍。而且那些封疆大臣的話都是坐岸觀火,沒有人願意去幫助慈禧,慈禧太后只能夠逃了回去,所有人都像一團散兵一樣,根本沒有任何力量。

八國聯軍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站起來拼命抵抗,就算擁有大量的現代武器也沒有用。

當年左宗棠去新疆的時候,是可謂是真正的一無所有,手底下都沒有幾隻槍,但是他敢於上前去拼搏,並且他是向外國人借了大量的銀子,所以才最後取得了成功,反正都要賠款也不缺那麼一點點。左宗棠可以說是真正的賭上了一切,所以他才能夠有成功的機會,成為了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


而當時的清政府已經10分的腐敗,很多人那些武器都沒有用過,就放在倉庫裡面,人也特別多,但是聽到八國聯軍來了就10分的害怕,然後全都跑了沒有人去抵抗,當八國聯軍佔領所有地方,發現這裡不光是有大量武器,而且還有大量的糧食水。要是他們能夠抵抗不久的話,估計八國聯軍就可能失敗了。

這次對於八國聯軍來講實在是太容易了,不光是得到了賠款,而且是又得到了一些先進武器,這些都是從他們國家進口的,現在他們拿回去,可謂是來了一次旅行,都沒有什麼人員傷亡,而且得到了很多錢,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歡清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