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良為什麼要殺秦始皇?

漢史趣聞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張良的家族與韓國的關係。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擔任過韓昭侯、韓宣惠王和韓襄惠王三代韓王的相國,張良的父親張平則擔任過韓釐王和韓悼惠王兩代韓王的相國。張良家族可謂是韓國相國專業戶,前後父子兩代擔任五朝韓相。到了張良這輩時,韓國國力日漸衰弱,在張良父親去世二十年後,韓國被秦國所滅。



正是由於張良家族與韓國有密切的聯繫,在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兵滅亡了韓國。因此在韓國滅亡那天起,張良就立誓與秦國為敵,為韓國報仇雪恨。當時張良家財萬貫,為了完成復仇大業,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了節省錢財,連其弟弟的葬禮都一切從簡。以上足以證明,張良刺殺秦始皇之決心。

在秦滅六國後,很多六國貴族後代都不甘心亡國的命運,和張良一樣都在或明或暗在與秦王朝作鬥爭。張良謀劃的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之事,離成功最終僅差了一步,張良派出的刺客只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並沒有殺死秦始皇。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計劃雖然失敗,為了躲避秦國的抓捕,張良隱姓埋名於下邳。但是,張良並沒有自此放棄他的復仇大業,在下邳積極聯絡各方勢力,期間還救了項伯一命。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事後,張良參與到了轟轟烈烈的反秦戰爭中,最終幫助劉邦破關滅秦,完成了亡秦大業。


浮沉的歷史


司馬遷看過張良的像,說張良的相貌像一個婦人美女般的纖弱。可就是這樣一個文弱書生,卻散盡家財,僱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始皇帝的車駕,險些砸死了秦始皇。

之後,在反秦起義中,張良也一直舉義兵身先士卒,後追隨劉邦,成為劉邦集團中最傑出的謀士,為劉邦群雄逐鹿,經略天下屢出奇計。



功成名就後,張良閉門謝客,辟穀修仙。他不貪功名,不慕權力,更不為錢財利誘。

就這樣一個清心寡慾的文弱士人,卻矢志不渝地要刺殺秦始皇,要用畢生的辛苦推翻秦王朝統治,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就是國恨家仇。

累世簪纓

張良的祖父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做過釐王、悼惠王的宰相,可以說,張良真的是“世代簪纓”的公子哥。

韓國是七個戰國中最羸弱的國家,也是受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禍害最深的國家。蘇秦遊說六國,把各國誇了個遍,大抵都是“沃野千里,帶甲百萬”,到了韓國實在是沒的誇了,直說韓國出“良弓勁弩”,韓國軍隊皮實,精打,韓王寧願屈辱做牛的肛門,不做雞頭,聽的韓王臉上一陣青一陣白。



韓王安在滅國後兩年被殺

秦王政十七年,秦軍攻陷了韓國新鄭,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成了秦滅國戰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史記》只記載了韓王安被俘虜了,至於其生死,沒有任何記錄。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大量秦簡,其中關於墓主人喜的平生履歷——《編年記》,透露了一個巨大的秘密:韓王安是在秦滅韓後的兩年後才死的。

《編年記》竹簡記載:廿年,韓王居某山;廿一年,韓王死。即秦王政二十年韓王安被遷徙到某地;秦王政二十一年,韓王死。

從中我們可以猜測秦王嬴政滅六國時,為了減輕各國的抵抗,對一向臣服的韓國採取了"懷柔政策",優待王室貴族,沒有殺戮王室也沒有沒收財產。嬴政不殺韓王,這一念之仁也在無意中給韓國民眾的"復國",留下了念想。



嬴政之後估計是看到了潛在禍患,就將韓王安遷徙陳縣,遠離韓國故土。之後韓王被殺,張良念及張家世代屢受君恩,為了“國仇家恨”對秦王政欲殺之而後快。



同樣是六國遺緖,同樣是國恨家仇,張良和項羽的選擇截然不同

說到張良,想起項羽。他們都是六國遺緖,是反秦力量中一文一武的兩個中堅力量,也是兩個針鋒相對的利益集團。但在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這兩位身負“國仇家恨”的人,對於秦國的王室,對關中的秦國百姓的態度,態度卻截然不同。

張良勸說劉邦接受子嬰投降,勸劉邦離開醉生夢死的秦宮,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劉邦贏得天下種下“善果”。可是項羽呢,卻燒殺搶掠,毫不掩飾地宣洩他的復仇心理。



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劉邦贏就贏在格局上。而劉邦的格局,張良的影響和灌輸功不可沒。張良是劉邦看清天下格局的眼睛,也是劉邦經略天下的胸懷。


開涮歷史


秦始皇消滅六國,他非常清楚,六國留下的舊貴族勢力,隨時都有可能起來反對他。因為他不光是消滅了六個國家,並且這些國家貴族的特權被剝奪了。

於是,秦始皇把近十二萬戶的富豪人家,統一搬到了咸陽去居住,這樣相對好管理他們。又把他們的兵器全部沒收了,以此來保證安全。

張良是韓國人,他的祖父與父親都做過韓的相國,屬於韓國貴族後代。韓國被秦國消滅時,張良還年輕,他變賣了家裡的財產,離開了老家,四處結交英雄,一心要為韓國報仇。

秦始皇喜歡到各地巡遊,祭祀名山大川,在那裡刻字頌揚自己,以求流傳千古。再有就是彰顯自己威武,使六國剩餘勢力懼怕。

張良一心想報仇,他探聽到秦始皇出巡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和自己結交的一位大力士,埋伏在樹林裡。等到秦始皇的車隊路過時,大力士用大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可惜只打中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亡下邳,後來加入了劉邦的起義大軍,最終成為一代名士。



路遙lgy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和祖父曾經輔佐過五代韓國國君,可見張良家族顯赫非同一般。戰國時期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的國家,張良那時己經二十多歲由原來高高在上的貴族一下淪落為平民,可想而知張良有多不甘心和仇視秦國。張良立下誓言復韓滅秦,為自已奮鬥的人生目標。

公元前218年,張良經多方打聽得知秦始皇東巡,即將到達陽武縣,於是指揮伏擊人員(一位大力士)埋伏於陽武縣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駛來,而秦始皇乘坐的車輦類型確有4駕。因分不清哪一輛,只能隨機向一輛最豪華的車輦甩去大鐵球(120斤),擊中後張良也未敢停留直接跳離現場。然而事後確定未擊中秦始皇所乘座駕。





龍泉市龍飛刀劍123


(張良)

我們都知道,張良是劉邦的「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的智囊團。張良在追隨劉邦之前,是一個世家子弟。張良出生於韓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那個韓國。他的父親和祖父曾經是韓國的相國。張良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裡,然而,好景不長,秦始皇統一六國,當然也包括把韓國在內給滅了。國家都沒了,幸福的生活也就到頭了。張良心裡恨死了秦始皇,發誓要報國恨家仇。立志殺死秦始皇,滅掉秦國。

張良為了報仇,他到東方拜訪滄海君,他是當時有名的俠士,他手下有許多奇人異士,滄海君就從他的學生中,為他挑選了一位大力士,併為大力士量身定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經過日夜操練,模擬訓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張良悄悄潛回秦國,留意秦始皇的行蹤,機會終於來了,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把車砸的粉碎,但狡猾的秦始皇並沒有做主車,而是做到副車了。秦始皇因此逃過了一劫。


(秦始皇)

這就是張良謀刺秦始皇的過程,雖然沒有成功,但張良的名聲遠揚了。


秉燭讀春秋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張良跟秦始皇是有國仇家恨的。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張良年輕時,韓國被秦始皇所滅。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60公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在秦始皇出巡時,伺機謀殺秦始皇。大錘落下時真的砸中了車架,但秦始皇並沒有在裡面,故而躲過一劫。也讓秦始皇,虛驚一場,從此對各個諸侯國的人也產生了芥蒂。

秦始皇死後,爆發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舉起義旗反秦,一時間原諸侯國的貴族迅速的集結起來,出現了不可控制的態勢。張良就遊走於起義軍之間,後來他選擇了劉邦,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力於千里之外。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朝,也實現了自己反秦的理想。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志向一直都不在榮華富貴上,當劉邦建立漢朝時,張良主動引退,要求減少封益,被封為留侯。雖然他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但是最終也也達到了推翻秦朝目標。


有不同見解,敬請留言。


葉子寫實


張良(韓國)和荊軻(燕國)、高漸離(荊軻的好友),分別是秦始皇即位以來著名的幾起刺殺事件的策劃人,我們來看秦始皇滅其他六國的時間順序:韓(公元前230前,博浪沙一擊發生在12年後)、趙(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公元前223年)、燕(公元前222年,荊軻刺秦發生在五年前,高漸離刺秦是在秦始皇稱帝以後)、齊(公元前221年)。六國和秦國都有著國破家亡的仇恨,唯獨韓國和燕國採取了行動,荊軻和高漸離選擇了當死士,張良卻選擇全身而退,被秦始皇生前沒有被住,可見他不是一般人,那他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呢?

《秦時明月》中的張良、高漸離、荊軻

張良的家室非常顯赫,他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五世相韓”。關於他父親的死《史記》和張氏後人記載的不同,前者說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張良出生沒多久,後者說是在韓國滅亡之時,含恨而死。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張良和秦國只有國恨,後者的話,就多了一項家仇,總之到他的家族沒落了。筆者認為,以張良的聰明才智,從韓亡國後到博浪沙一擊的壯舉,在這12年中,他一直在謀劃刺殺秦始皇,獲悉始皇的第三次東巡路線,認為這是最佳的機會,就連他弟弟死了也不安葬,還將自己的所有家產變賣了,就是為了請一個大力士,他和秦始皇有多大的仇怨,因此筆者認為第二種說法可信。

博浪沙一擊驚天

接著張良就在博浪沙等著秦始皇的出現,但是這次東巡和前幾次不一樣,據說是秦始皇聽了名將尉繚的建議,每輛車都用六匹馬拉著(天子六駕),前面的車輛就遭殃了,被請的大力士錘死了,驚動了秦始皇,派兵捉拿,張良腳底抹油從事前選好的逃跑路線開溜了,儘管始皇下詔“大索天下”,直到他死了也沒抓到。


他逃亡後在下邳遇見了黃石公(據後人推測他以前是秦國大臣),練就了經天緯地之才,鴻門宴救下劉邦,最後輔佐他戰勝項羽,天下安定後,又幫助太子上位,在劉邦大殺功臣時,功臣身退,又回到下邳修道,道家認為他成仙了。

張良拾履圖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張良本出身於韓國貴族家庭,有人說張良是河南郟縣人,張良的祖輩都是韓國的丞相,本來張良憑藉身世,也能過上富足生活,但急劇變化的時代,使張良喪失了這種可能,公元前230年,韓國就被秦國滅掉,韓王安做了俘虜。

韓國滅亡了,張良也由一位尊貴的公子淪落成為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張良由此對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充滿了刻骨的仇恨,立志復仇,以恢復韓國為己任。

雖然張良的政治地位隨著韓國的滅亡而一落千丈,但在經濟上,他的家境依然豪富,有資產萬金,奴僕300人,為了替韓國報仇,他將全部家財用來尋訪和收買刺客,準備伺機暗殺秦始皇,弟弟死了,他都捨不得花錢安葬,足見張良復仇的願望是多麼的強烈。





90後的最後曙光


張良是韓國的王公貴戚,其先祖當過韓國的首輔大臣相國,賢明大氣深受王恩,在大秦狼兵剿滅了大韓氏族後,張良家族亦土崩瓦解四處奔波,於是氏族大夫張良發誓為韓王家族報亡國滅種的血海深仇,但張良為一個孺生術士手無縛雞之力,他便訪天下尋的一位大義凜然忌惡如仇的大力士,此壯士力大無窮身高九尺開外,於是找能幹巧匠鑄了一個重達八十多公斤的梅花錘,不想那了壯士上下翻飛如入無人之境的玩弄。一日張良得知始皇帝要巡信天下,就和壯士埋伏與博望坡,那日皇駕神遊,連綿幾十裡,銘羅開道百姓恐跪達幾里,車駕威嚴軍陣似虎,見天子羅帳經過那力士猛然站起投出了巨大的鐵鍾,但見得車駕毀碎人仰馬翻。秦始皇僅奇葩的活著,始皇多疑知定有惡人加害危身,乃多布車駕座於後車,前車中錘者乃替身,將士們抓住了大力士,知是張良所為佈告天下與以通輯,那張良亦改頭換面逃入荒山以待天機。










94310417小云


張良刺殺秦始皇,為自已編的冠冕堂皇理由是誅殺暴君,實則是為韓國復仇,為自已的母國復仇。張良的家族是韓國的大貴族,張良本人也在韓國為官。秦國內史郡守嬴騰一戰滅韓,韓國王室及大部分貴族都被拘至咸陽,張良卻逃跑了。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從以上史書記載看,張良刺秦,就是為韓國復仇,是為了一已私利,而置天下大義於不顧,一心想謀殺秦皇。張良為了復仇,散盡家財,製作了一個120斤的大鐵錘,又重金請了一個大力士練習鐵錘,就是想把秦始皇一錘砸死,可見其用心之險惡!

張良通過精心策劃,選擇了在古博浪沙伏擊秦始皇車駕。結果一擊而中,把秦始皇的副駕砸中,死了幾個無辜的內侍。然後張良趁亂逃走,大力士則力戰而亡!

後來張良習得《太公兵法》,幫助劉邦推翻了秦朝,並打敗了西楚霸王。劉邦本為秦朝低級官吏,又是秦始皇的鐵桿粉絲(劉邦為駟水亭長,見始皇出遊,不禁嘆道“大丈夫生當如此”),故漢朝建立後,漢承秦制,只是把法律改輕了,其它全盤接受了秦政。張良對此不滿,也無可奈何,最終離開了劉邦。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注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