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2005年,中國博士後制度創設20週年,當年倡導設立博士後制度的主導人之一,時年79歲的李政道撰文寫道:“獨具特色的中國博士後制度前程似錦。”

如今,博士後制度創設已有34年了,這34年間,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博士後這一高知群體上最直觀的反映,就是他們變了,變“富”了,同時也更“難”了。

▎“鍛鍊的階段”

博士後制度創設的初衷是培養,是為博士畢業生們提供一個成長、成熟的機會。

據李政道本人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大批公派留學生即將歸國。這批博士生所學專業大多與國家建設關係密切,如何妥善安排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成長為中國需要的高級科技人才,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以他為代表,一批科學家認為:博士畢業後真正做研究前,還必須學習和鍛鍊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結果,這個鍛鍊的階段就是博士後

因此,1984年,李政道等89位院士向中共中央建議設立博士後流動站。他們向鄧小平提議:可否在國內先設立十幾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試點,使全國青年學者都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流動起來,產生新的活力。

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原國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關於試辦博士後流動站的報告》。中國博士後制度正式建立,國家給予每人每年日常經費1.2萬元。

▎第二大國

30餘年來,博士後制度中發生的最直觀的變化就是:

當前,我國已成為博士後招收規模第二大國。據官方統計,1985年至今,中國已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207840人。

2018年,中國博士後進站人數超過2萬,相比2009年的10093人,博士後進站人數在短短10年之內就翻了一番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從總體看,儘管一度有所下降,但近10餘年來,選擇畢業後進站在國內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博士畢業生也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博士在畢業後選擇留在國內,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到了2018年,約6萬名博士生畢業,有超過2萬人選擇進站(當年進站人數中包含部分非2018年應屆博士畢業生及海歸博士)。進站工作的博士生與當年度博士畢業生之間的比例約為0.35:1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博士後制度創設至今34年間,我國累計已有122214人名博士後出站,作為創設初衷的培養目標也已完美達成。他們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470項國家獎,52位院士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至2013年,具有中國博士後經歷的科研人員作為項目主要參加者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470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年入選率達到34.36%;“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等國家層面人才項目入選率平均在20%左右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截止到2014年,共有52位中國博士後人員當選為兩院院士,且其博士後期間研究方向與目前作為院士的專業方向100%吻合

比較那些通過博士後訓練後成長為院士的博士後院士與其他院士的年齡可知,其他院士的平均年齡為59.2歲,而50位博士後院士的平均年齡為51.3歲,博士後院士的平均年齡比其他院士的平均年齡年輕7.9歲

▎項目、論文主力軍

發展到今天,在博士數量增多、碩博士培養質量大幅提高的新環境之下,博士後制度“培養”的目的漸漸褪去,博士後們反而開始更多地成為學校發展的強大助力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中,許多學校博士後獲自科基金項目數佔全校立項總數比例均在20%左右,在部分學校佔比甚至

接近1/4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而據學校官方數據統計,部分學校博士後申請自科基金項目的申報獲批率約在50%上下,遠遠高於青年項目20%-25%的平均資助率,甚至高出在2017年獲批率最高的清華大學約10個百分點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與此同時,依附於獨立PI和課題組,博士後們為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貢獻巨大,他們越來越多地作為第一作者、甚至通訊作者發表CNS等頂級論文。

自科基金居高不下的佔比和獲批率,高水平論文的頻繁發表一方面表明高校博士後的高水平和高質量,但另一方面更說明了博士後拿項目、發論文的意願是如此之強烈

▎錢多了,考核也嚴了

拔高學校的各項發展指標,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強力幫助的同時,各個地方和學校也讓一部分優秀的博士後們先“富”了起來

尤其在近幾年,有許多高校開出的博士後待遇已經超過了該校在編的普通正教授,甚至已經接近“四青”人才的待遇。更有學校不惜開出“百萬年薪”,大力引進優秀博士後人才。

儘管能夠拿到百萬年薪的只是極少數,但與之前相比,近幾年博士後們,尤其是一部分優秀的博士後確實先“富”了一些。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博士後需在規定年限內出站,高校不必為其負責。因此,為了吸引更多更優質的博士生來校做博士後,學校紛紛給出高薪,對於博士後發論文、拿項目的激勵力度更是令人咋舌。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但同時,博士後們也面臨著聘期內考核難、出站後就業難等等問題。

部分高校為了擴大預聘師資儲備,將博士後與助理研究員、特任副研究員等崗位並軌,並實施嚴格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博士後第一聘期年度考核要求與講師等同,第二個聘期年度考核標準與副教授等同

。年度考核不合格,則直接終止聘任合同。

而在另外一些學校,即使達到考核合格標準,但如不能滿足較高的發表或項目要求,博士後的薪酬可能還會被進行相應的扣除——幾十萬的高薪著實得之不易。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與普通教師不同,博士後雖已算是參加工作,但一到2-3年的規定年限必須出站,他們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一點也不比“初出茅廬”的博士生少。


華北地區某985高校規定,博士後在第二個聘期內可申請參評學校教師系列副高級職務,但指標不單列,因此本校博士後相比於其他競聘者,優勢十分有限。

中國博士後:學者“搖籃”,還是論文主力軍?

2019年將盡,中國博士後制度也即將邁向第35年。

30-35歲的博士後階段,是一位學者成果產出和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當今形式和背景下重新審視博士後制度,其創設初衷、培養方式、薪酬制度和評價方式,在“破五唯”的大風向下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