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老七公子


其实,麻雀之所以没有被人类所养,是因为人类没有驯化它们,再加上麻雀警惕性非常高,轻易不接受人类的食物,造成人类驯养困难。除了这几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麻雀的商品价值低,圈养并不划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类驯化的过程

人类驯化物种的历史,也是人类诞生文明的历史。最早期时,智人以采集+狩猎方式为主,采集是指采集附近的块状根茎,果实,树叶等一些可以被人类直接食用的植物,而狩猎则是指人们通过合作以及设置陷阱的方式,捕杀动物,以便取得动物的肉类或者皮毛。

这时候,人类居住会随着食物变化而迁移 ,这时候的智人数量稀少,因此靠采集以及狩猎能够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

后来,冰期过去后,地球迎来了一度的温暖期,稻、黍、稷、麦、菽等五谷出现,并逐渐被人类所驯化。人类驯化了粮食后,为了保障粮食的健康生长和收获,因此人类开始在农田周围定居,并逐渐在周围形成村落、城镇以及城市,文明才得以诞生。

下图是人类驯化植物的时间,可以看出最早驯化植物的地区,可以最早演化出文明。

在以前,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会随着食物而迁移,那时即使人类想要驯化动物也没有条件,直到定居之后,人类才开始有意识的驯化动物。

人类驯化了植物之后,为了获取足够的蛋白质来源,开始将一些动物的幼崽、或者是一时吃不掉的动物成年个体圈养起来。

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鸡鸭鹅牛羊猪等,就是逐渐驯化而来的。

人类为什么不驯养麻雀?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适合被驯化, 比如:斑马,欧洲人花费了1000多年试图驯化斑马,但没有成功,这是因为斑马脾气爆,它会紧紧的咬住驯养员不松口;再者斑马的视野范围比较大,能够看到空中飞马的套马杆,因此能轻易躲过去。

科学家仔细分析了未曾驯化过的物种,得到了生物之所以难以驯化,主要存在6大障碍:

  1. 食物难以由人类提供,比如:食蚁兽。
  2. 生长速度慢和生殖间隔长,比如:大象。
  3. 脾气暴躁:老虎、豹。
  4. 不适宜圈养:豹子,大熊猫。

  5. 缺乏跟从头领的等级制度:羚羊。
  6. 被圈禁或者遭遇天敌容易惊慌:鹿除外。

只有这6条同时都打破,人类才可以驯化该物种。而麻雀显然不适宜圈养,因为它在被圈禁时容易惊慌,不吃人类提供的食物。

以上是人类为什么不驯养麻雀的原因。但还有一种情况,即使没有被驯化,人类也会圈养一些物种,比如:金丝雀,蛇等,虽然人类没有驯化它们,但人们会针对它们的习性,圈养它们,以便获得回报。

比如:圈养蛇,取蛇毒;圈养金丝雀,欣赏它的羽毛。

那么,麻雀为什么没有被人类圈养呢?

其实,这是因为麻雀的商品率低,在鸟类市场上,人类比较中意:叫声清脆、羽毛鲜艳或者稀有独特的品种。而麻雀的叫声聒噪,羽毛暗淡无观赏性,再加上麻雀随处可见,因此商品价值低,圈养麻雀没有市场,自然也没人愿意做。

因此,麻雀才没有被人类所圈养。

驯化物种的坏处

自从农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主要杀手往往是大规模的流行病,比如:黑死病,天花,瘟疫。科学家证明了这些病的流行,正是人类密切与动物相处的时间。

科学家们猜测,导致这些疾病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疾病的宿主来源于动物,人类由于与动物密切相处而染病;另一方面,物种的驯化使人类人口上升,人与人的交流密切,为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即使是到了现在,人类依然饱受这些流行疾病的困扰。所以,驯化动物也是一把双刃剑。


钟铭聊科学


立个毒誓!小时候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用粮管所大筛子扣的麻雀,扣了四五十只,拿回家,父亲用筛片和木龙骨给做了一个两米多的大笼子,长方形的,做了食盒,水盒,四五十只麻雀在笼子里活了一年多只死了一只,看清楚是一年多!死的那只是被同笼的麻雀啄在头上毛拔光死的,其他的一直养到我上初中,中间还发现笼子底有过摔碎的蛋,因为家里要搬家到楼房去住,没办法,打开笼子麻雀也不飞走,搬家搬了三四天,笼子里还剩十几只没有飞走,最后用树枝赶出笼子的。立个毒誓,麻雀养的活,而且会认识人,到了喂食的点,我往笼子那一站,麻雀就会集体飞往食盒附近!


老中医专治各种吹牛逼


文革前,我读二年级。那时5分钱能买一个还没长羽毛的小麻雀。但是那时要存5分钱得要好几天才能向父母要到。那时能买到一个小麻雀真是喜欢了不得了,恨不得上学也能带去,但那是不可能,每天上学前先喂好,一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看小麻雀再喂食,几个星期小麻雀就能认人和会飞了。我只要把鸟笼门打开,一学鸟叫,小麻雀就能飞到我的手上。有一天我去上学了,表哥来我家打开鸟笼小麻雀飞到了地上给家里的猫给咬死了。放学回家祖母告诉我,小麻雀给猫咬死了,我真是大哭了一场,连中饭也没吃。


青花1956


麻雀可以养活,且可以养熟!我小时候养的府雀,早上上学时,到让它飞到楼前的树上,放学到家时叫它,它就回家了。我家人(我、我父母、哥、妹)故意把米粒等食物挂到嘴边,然后歪头,它在肩上抢着吃!

我告诉你怎么养活并养熟麻雀:1、掏的小仔儿,必须是翅膀长出四根羽毛的,少了养不活,多了养不熟。2、在完全成熟之前,要在手里拿着喂食,这样它才和人亲近。3、开始时喂它从草丛里逮来的小蚱蜢,吃话食儿爱活并长得快。4、用鞋盒子剪个口儿,放柜子上(高处)处,当它的窝,它大了就把那当家了!


老刀把子88


要说抓麻雀那可以大说一番了,那时是在草棚里抓的有多少也没数一数太多了,那时我才17岁,1969年,下乡到了内蒙,放草的棚子就象一间很大的仓库,一个门三个窗户,不过都是只有框子没有玻璃,发现有麻雀没想到有这么多,晚上我们几个人带上床单手电筒还带了一个费旧的暖瓶外套装麻雀用。到了那我们先用单子把门和窗户堵住了用手电往梁上一照,天啊,麻雀一下子都飞出来了,简直满屋子都是,反正是一会就装了将近一麻袋。


手机用户51342193297


养过3只麻雀,一只没养活,都是一宿就气死,不过我妈小时候养过掏鸟窝得来的小麻雀,说能养活,只不过练习飞的时候不小心掉粥锅里烫死了。我还养过燕子,不知有人养过吗?小燕子飞行技术差,掠过水面时掉水里了,被我救下拿到家里养,非常聪明的动物,跟人也很亲近,麻烦的是必须放养,不能放在笼子里,否则很快萎靡,鸟是直肠子,拉的满屋屎;还有麻烦的一点就是食量超大,而且只吃活食,每天忙着给它捉蚂蚱、蜻蜓,半天不吃食摸起来身子就变软。能自己捕捉活的昆虫,饿了会飞到人身上叫着要吃的。


电冰箱身材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纠结一下“不能被人类饲养”的含义。

题主的意思大概民间普遍传说的“麻雀养不活”吧。

然而,这种传说并非事实。

科学实验:麻雀圈养是养得活的

麻雀,养不活 VS 养得活?

至少本问题下面网友的回答中,这种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但是,网友的依据的通常是自己经验或者见闻,证据性和说服力似乎都有欠缺,这也是双方互相难以说服对方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麻雀是科学研究中观察野生动物对圈养压力生理反应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圈养是可以养得活麻雀的。

比如,最新发表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在换羽季节、冬季和繁殖季节各捕获数十只成年麻雀进行了4周的圈养,期间还经历捆绑方式给予的额外压力刺激。

结果,所有成年麻雀都顺利通过各种压力“折磨”和实验程序,活过了4周。

其他这类实验中,实验麻雀也都可以顺利活过整个实验过程。

麻雀,“气性”的确不小

当然,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野生动物被圈养后会发生深刻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分泌系统、生殖行为、免疫功能、大脑形态和昼夜节律等的变化。

民间称“麻雀养不活”的主要理由是说,麻雀“气性大”,被捉后会气得不吃不喝,很快就会被气死。

事实上,麻雀的“气性”的确不小,这也是野生动物圈养压力实验经常用麻雀的原因。

一般认为,野生动物被圈养,不能施展它们躲避猎食的技能,实际上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于把自己完全置于“任人宰割”的危险境地。

因此,圈养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生存压力。

加之,圈养环境的改变,比如失去大自然环境的丰富多彩,要不断接触人类,暴露于人工照明等压力因素,圈养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远远大于人类的牢狱之灾

研究认为,野生动物面对这些慢性压力的应激反应也跟人类一样,主要是通过大脑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导致皮质醇(人们最常说的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系列生理、行为,包括身体成分组成的改变。

比如,2017年一项研究中,成年麻雀经过短短两周的圈养,体重就出现8%的减少,心脏和睾丸的体积也明显减少;尽管胸大肌的厚度没有随时间变化,但胸大肌密度却显著降低;与此同时,整个身体体脂率出现明显增加。

期间,身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浓度明显持续升高。。

与之相伴随的是,视频监控发现麻雀出现了一系列压力性行为改变。比如,羽毛明显起皱、

擦嘴和梳理行为(都是鸟类普遍存在的压力行为)。

有趣的是,当给麻雀注射皮质醇拮抗剂后,这些压力行为减少。

但是,整体上,麻雀所有麻雀在进食上所用的时间都没有减少。

当然,麻雀的“气性”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内容不仅包含了上述一般性观察和皮质醇实测,还是用一种高精尖仪器,即PET对不同压力情况下脑内多巴胺2(D2)受体进行了评估。

结果,整个圈养的4周期间,脑内这种受体明显减少。

有趣的是,脑内这种受体密度越大,实验期间减少幅度小的麻雀,所表现出来的压力行为改变最小。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动物负责动机和奖赏的“快乐”物质。新的研究说明,多巴胺在压力处理中也具有意义。

意味着,脑内D2受体越丰富,经受压力期间D2受体减少越少的麻雀,“心就越大,越能处变不惊“;相反,就越是“小心眼“,更容易被圈养压力所折磨到。

总之,充分的证据显示,麻雀并不是不能通过圈养养活;尽管,麻雀是很小心眼、气性不少的鸟。

麻雀到处都有,人为什么不驯化饲养它?

当然,或有人说,题主的真正意思是,“人类为什么不驯化饲养麻雀”?

这样的话,答案反而更简单。

人类从万年前开始驯化饲养禽畜,由于禽畜品种的“无限”丰富性,人类在这方面有充分的选择空间。驯化哪些品种,首先考虑到必须具有充分的实用价值,就是可以产出更多肉蛋;其次,是更容易驯化和饲养。

再来看看麻雀?

“骨瘦如柴”,全身没有二两肉;每个繁殖季节只能产出为数不多的比花生米略大的麻雀蛋;在为人类提供营养物质供给方面,麻雀几乎完全没有价值;

加之,如上所述,麻雀的小心眼和大气性决定的不容易饲养,无论怎么说,都轮不上驯化麻雀。

当然,也有一些体型上类似麻雀的鸣禽(会唱歌的鸟)被驯化。但是,目的是作为宠物饲养。

像麻雀这种,要颜值没有颜值,要歌喉没有歌喉,要幽默感没有幽默感的鸟,哪个演艺或文化传播公司肯投资呢?


挣脱枷锁的囚徒


说麻雀养不活的,搁以前我信,现在见得多了感觉纯属扯淡。。我不止见过一次两次养活麻雀的,更见过驯养的。。我老爸以前抓过一直麻雀,在我家烟筒(以前墙上有洞,屋里的炉子烟筒从哪里出去,春天要把烟筒炉子撤掉,洞里塞上草)里筑巢的,小麻雀飞到屋里了,只能滑翔,不能起飞。。然后把它放到桶里每天都喂好多次,鸡蛋黄,到后来的生鸡蛋黄调小米晒干喂它,养了好久,最后放生了。。。。我们寿光侯镇的大集也是附近很出名的花鸟市场,经常会有佛教信徒去买鸟放生,贵的买不起就买便宜的,本来是没有麻雀的,他们为了赚取薄利,抓麻雀(每五天一个集市,每个集市都好多)卖给他们,无形之中害了麻雀。。。因为他们不买的大部分会摔死(稍微大点的,难训,不是不能训不值得他们费工夫),那些从小养的,放出去要么太小不会找吃的,要么还不会飞被动物吃掉,踩死。。。。但是在笼中的生活可以看出已经被驯养了吃食喝水自己就可以,还会抢食。。。。。。最厉害的一次老人家散养的麻雀,一呼唤就会飞到手上,给它吃的。。。别说不是麻雀,我认识的鸟类还是比较多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养鸟,每次赶集都跟他一起去看。。。图片是集上的鸟类笼子,食物,拍笼打笼,食器,鸟网等等


















炮_炮


麻雀从雏鸟开始养,虽然很操心劳神,但是养大之后没觉得跟野外的有什么不同。

养雏鸟时在屋内挂一个鸟笼,笼子里仿制一个麻雀窝,笼子的小门不用关,在房门或窗户上预前留好出入口,长大后它飞进飞出玩耍、觅食,喂它时伸出手站在手上,挺可爱的,就是不大叫唤。

当然,麻雀随处可见,是很普通的鸟,在长相上人们不大喜欢。





秋天119119


事实上是,天下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朝代有人成功饲养过麻雀!

麻雀可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它们与人类是如此地靠近,又是那么地各占一边。麻雀的繁衍与生存似乎总围绕着人类的住地,却又永远不会与人类真正亲近。曾作为熟食的麻雀并非来自人类的饲养。而是对它们的捕杀。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被人收养的小麻雀。原因很简单,麻雀一旦失去自由,就会不吃不喝,直至死亡。


麻雀有太多的特点:

麻雀虽小,但是生存力极其强大,它们杂食一切可食之物,它们以躯体的弱小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概率,它们以不屈的性格与灵活机敏的天性显示出种群的生生不息。它们以对幼鸟的自我牺牲,带来了一代代不断进化的后代。出生不久的幼鸟就学会紧跟着父母,求食并学习本领,小麻雀求食时会不停地拍打着翅膀,跟随父母的身影与辩别着父母的声音时时紧跟,小麻雀绝对守纪律,只吃父母给吃过的东西,只飞父母飞过的样式,只去父母去过的地方。它们会以最快的速度以求得独立生活的本领。

麻雀是群居动物。但又是有独立个性的动物。既可上百成千地聚居在一起。也可分散地单独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